
十三 沂水春风1.doc
6页《沂水春风》教学设计兰溪市第三中学 俞笑笑[教学目标]1、掌握方、如、勇、与等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古汉语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句式2、 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理解人物志向,提高学生结合语境准确理解语句和把握人物特点的能力3、从孔子对三人言志的态度,来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4、感受孔子精神对学生立志的积极作用 [重点与难点] 分析孔子为何“与点”,理解点描绘的图景[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学生和老师彼此陌生,除了在分班前有教到过的两三个学生,并且学生也刚分班后一个月,互相也不熟悉因此学生没有学过《<论语>选读》,通过课前沟通,他们对《论语》和孔子知之甚少,只是知道有这样一部书,对孔子的认识也只停留在“仁爱”“儒家”这样表面的字眼上,其经历及具体的思想几乎不知,甚至对传统文化有畏难情绪和觉得较枯燥的成见因为是理科班学生,尤其弱于表达感受,很少能主动发言[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情况,我做了以下设计:(1)学生从小被问志,但少有人观察过他人之志,当下有一个很流行的节目《中国梦想秀》,其中设立“梦想观察员”来观察点评他人之志,我利用这个导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换个角度,也找到文本解读的切入口—评志。
2)本课先从理清“各人言何志”入手,这样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也可以降低文言文带来的阅读难度,更可以疏通文言字词句式,先“言”后“文”,“文”“言”结合3)既然是几人言志,所以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凸显其区别,发掘其特点4)在分析“子与点的问题”的问题上,鉴于学生知识储备,适当引用资料,但还是立足文本,从点描绘的图景来解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个问题,我们从小都会遭遇,小时候妈妈问,上了学老师问,长大了自己问自己,很多人还很困惑这个问题就是?(请学生回答)“你长大要做什么”“你的志向是什么”立志很重要,三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即志向他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让学生们各自说说自己的理想今天,我们不谈自己之志,来扮演“梦想观察员”,看看在孔子孔老师召开的“主题班会”上,他的高足都有怎样的志向二、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课文2、思考:(1)哪几个人说了自己志向?(2)他们的志向是什么,在文中各筛选出一词来概括3、全文分为三部分:孔子问志,弟子言志,孔子评志三、理清“弟子言何志”人物愿景对象子路有勇,且知方千乘之国冉求足民,礼乐俟君子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小国)公西华原为小相宗庙之事,如会同曾点浴、风、咏、归?穿插对文句的疏译:勇,方,乘、俟、如、风…; 句式--加之以师旅…子路:让百姓不挨打,能抵御外敌入侵冉求:使百姓富足,不挨饿,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公西赤:在宗庙祭祀或外交场合做司仪共同点:都是政事,治国手段,积极投身政治侧重点:军事、经济、外交(过渡)孔子生活的时代诸侯兼并,礼崩乐坏,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入仕为官,想改变社会现状。
有人说,他培养学生也有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政府官员,如此看来,这三位都应该受到老师表扬了,事实是否这样呢?结果是谁的志向立即得到老师的赞同?从哪一句哪一字可见?这是为什么,难道前三位都好高骛远,做了不切实际的妄想?四、文本探究(一)分析孔子对前三子的态度、评价1、(资料链接)『5·7』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让学生明白孔子对三子能力是予以肯定的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孔子评志一段3、分析孔子评三子之志孔子为何“哂”由?孔子的点评中,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所以孔子认为子路全凭武力治国是不够的,在“礼”的学习认识还不到位其次,子路不够谦逊表现在①“率尔”,回答问题“不管不顾”“轻率”②设置一个内忧外患背景来显示自己才干③说话语气自负相对子路冉求较谦逊,表现在:①六七十或五六十里见方”这一微妙的改口上②小国(子路是中等国家),对自己能力估计保守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礼乐要等待更高明的人来完成链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可见冉求性格谦逊。
公西华相比较,更低调①“愿为小相”,做一个小小的官员 ②“非曰能之,愿学焉”不过外交在中国古代可不是件小事情,如蔺相如,烛之武可见其志向不在小较之冉求是语言上的谦逊小结,让学生写写“总结陈词”,如果孔子要当面给出对这三子的建议点评,可以怎样说孔子对子路说: 孔子对冉求说: 孔子对公西赤说: 展示学生习作)(二)分析曾点之志(过渡)最后出场的曾点很另类,既不想当军事家,也不想当经济学家,外交官我们本以为他要挨批,却受了表扬真是出人意料他的出场很特别,老师点他名时他在干什么?开小差吗?1、出场:“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字词点拨,点让瑟声渐渐稀疏下来,并发出一个漂亮的余音,才放下琴站起来)“点”形象:稳健从容、恬淡洒脱,儒雅,有风度,卓尔不群(出示图片)在曾点开口之前,已经表现得不同凡响:悠闲地弹琴、雍容地收尾2、他说的这图景,到底有怎样玄妙,能引发孔子喟然叹呢?于丹老师对画面再现:“到了暮春时节,就是阴历的三月,穿上新做的春装,在这个大地开化,万物复苏的季节,陪同几个成年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冻的沂水中,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沂水旁边的舞雩台上,沐着春风,把自己融汇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这个仪式完成后,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
(配乐女生朗诵)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颜色:明快人物心情:轻松,快乐,愉悦,享受境界氛围:和谐,超然,洒脱 ( 请几位学生朗读原文,力求展现其意境)3、孔子为何“与点”? (1)(过渡)对这样的场景孔子是感叹赞美,可见他是真心向往,那么怎样的事常会让人有向往的情绪?美好且暂时做不到的用海子的诗歌加以引导)可见点并不是单纯的玩乐雩,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大事,也是国家的重要象征如“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因此社稷就代表国家所以曾皙来沂水和雩台这里玩,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很关心,曾皙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活的描绘,是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出示资料:资料一、曾皙之春风沂水,有其象(指尧舜气象)矣夫子志乎三代之世,能不喟然兴叹 (清初学者 张履祥)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 (杨树达《论语疏证》) (丘)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礼崩乐坏、王道凌迟之际,人们属意孔子,希望他能救世孔子虽立志于此,但处处碰壁,因而也很失意,恰如“丧家之狗”一样。
让学生分析与点原因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动荡,经常发生不义战争孔子理想社会的蓝图是:百姓富足,国家强盛,礼仪昌明,和谐安乐曾点用很感性的图景来表达这种终极幸福,礼乐教化之下,没有征战杀伐,没有横征暴殓,自由自在,幸福满怀曾点的观点很符合儒家的终极目标就是所谓的大同世界这是赞同原因之一了2)过渡:前三子的理想都会使他们成为一个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外交家,是一个具体职位,那么点在他描绘的活动中有没有收益呢?用于丹老师的话加以引导“这是一场心灵的仪式”“与天地在一起一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刻”引导学生看点去的地方,沂水,可以祈福消灾,洗涤身心雩台,祭祀,赞颂神明可见能使人走上返璞归真之路,在道德和修养上提高自己如果人人都这样做,国家会民风淳朴,民德归厚不可能发生鸡鸣狗盗,尔虞我诈的事情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政事者,如果忘了仁政爱民、心性修养的根本,一味地追求国家的富强,而礼乐教化不兴,那就舍本逐末了孔夫子还说过“君子不器”,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这可说孔子赞同点的原因之二3)引导学生从表达方式上去比较点与前三者之志。
曾点是描绘,前三者是叙述一个更感性,诗意,其他理性把曾点对理想的表述换成“使民有勇,使百姓足,使民有礼”,就不再让人觉得美曾皙描述的图画是审美人生态度与心理境界不是有一个小学生的题目:“雪化了以后是什么?”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水”,但远远不及一个小朋友的“错误答案”——“春天”让人倍受震撼,这就是想象之美,感性与诗意的冲击力孔子会喟然叹曰,是由衷地赞美这种理想中的儒家社会生活范式小结,观察完点的志向,让学生写总结陈词,如果孔子也要给点当面的建议点评,会说些什么?可以有别的观点,但要符合人物特点,言之成理即可孔子对点说: 习作展示)4、(过渡提升)曾点的理想当时能达到吗?可孔子为什么还要赞同,可见孔子及其传达给弟子的是一种什么精神?让人想起那些名言如:不放弃,不抛弃(《士兵突击》许三多)知其不可而为之五、课堂结语六十多岁的孔子,在春秋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却依然执著,给了现实中我们无尽感动我们都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了这课,让梦想照进现实,让我们汲取前辈的力量前行吧。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