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列宁建设思想理解.doc
6页关于列宁建设思想的理解姓名: 李艺君 专业: 材料学 班级:2010级硕研10班学号: S10080502014 关于列宁建设思想的理解摘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资本主义俄国取得了成功,这与马恩的设想有很大不同俄国为什么先于西欧北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又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为了正确回答这些新的重大课题,列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作为努力实现的理想;另一方面,他又立足俄国的现实国情,致力于探索适合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这一艰辛探索的成果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不朽的里程碑:一是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一国首先胜利论”,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二是在总结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和基本思路,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键词:列宁建设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学说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过渡从《论社会主义》来看,列宁的“社会主义”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内涵:第一,共产主义的同义语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来自马恩的经典论述,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未加区分,常作为同义语使用。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作为共产主义同义语的社会主义概念,在不同的场合往往有着侧重点不同的具体内涵,有时指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有时指未来社会的社会形态,有时指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即社会主义革命第三,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列宁在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础上,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明确区分开来,并把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第四,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强调:“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第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以列宁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引导农民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转变过程为语境,就不难理解“社会主义”在这里指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和步骤,具体指合作社因为,在当时的列宁看来,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合作社的性质就从与国家资本主义相提并论的过渡形式转变为比国家资本主义更高的过渡形式,也就是从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组织形式转变为“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的经济组织形式一、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发展:“一国首先胜利论”被概括为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做出重大发展的“一国首先胜利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联共(布)和斯大林提出并论证的。
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基本内容集中反映在列宁以下两段著名论述中: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1916年8月,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正确领会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基本内容与精神实质必须立足于文本,但又决不能拘泥于文本的字面意义因为,列宁的“一国首先胜利论”由马恩的社会主义革命“多国同时胜利论”转变而来,没有对马恩“多国同时胜利论”文本与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文本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列宁社会主义革命思想演变过程的深入探究,就不能准确理解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文本中的若干关键词的真正含义、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及其重大意义1)“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的立论依据不同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马恩的观点是:“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
其立论依据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成为国际现象,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国家或至少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多国同时胜利论”强调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物质基础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立论依据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列宁所处的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表现得非常突出,这一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大战,而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则为获得社会主义革命的首先胜利提供了机会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特别强调经济因素相比,“一国首先胜利论”则同时强调政治因素,即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在解释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发生机制中的决定性作用2)“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的“少数国家”的范围不同在革命的客观条件上,列宁更为注重 “政治危机”而不是“经济因素”;在革命的主观条件上,他强调无产阶级的“革命群众行动”,由此促使他产生了俄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首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显然,列宁对帝国主义阵营中落后的俄国可能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是根据新的实践对其先前的“一国首先胜利论”的修正与补充。
综合来看,“一国首先胜利论”的“少数国家”,既包括西欧北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包括以俄国为代表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革命主客观条件成熟、资本主义具有一定程度发展的落后国家3)“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坚持“多国同时胜利论”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一国首先胜利论”与“多国同时胜利论”的另一个重大差别,是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历史顺序不同马恩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爆发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东欧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下,才能保证西欧北美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列宁则依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规律,紧扣俄国革命形势的脉搏,提出了帝国主义阵营中落后的俄国将首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获得胜利的思想这一思想并不是对“多国同时胜利论”的简单否定列宁的解释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而且,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坚持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最终取得胜利,因而寄希望于爆发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特别是西欧社会主义革命只是由于列宁乐观期待的西欧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迅速到来,他才不得不开始思考社会主义革命首先胜利的俄国如何学会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处的战略与策略问题。
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从“直接”到“迂回”以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改行新经济政策为标志,列宁关于俄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践,实现了从“直接过渡”到“迂回过渡”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理论成果1)列宁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及实践列宁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思想主要体现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论“左派”幼稚性和小资产阶级性》等著作中,核心内容是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全民的计算与监督应该说,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一初步计划是审慎的然而,从1918年春开始的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与国内反革命叛乱,迫使苏维埃政权采取了较初步计划严厉得多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为抵抗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分析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他坦然承认“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过渡到社会主义2)列宁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思想及实践在《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中,列宁从理论上分析了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意义。
他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存在有历史形成的农业雇佣工人阶级,而只有在这个阶级相当成熟的国家里,才能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而“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停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积极探索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新经济政策贯穿于这一探索过程有两条主线 第一,从直接过渡退却到国家资本主义、再退却到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第二,合作社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转变到“社会主义”性质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进行全盘的改革1923年1月2日到3月2日,列宁口授的《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五篇被称为列宁“政治遗嘱”的文章,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建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来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坚决进行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革命在内的互相配套相互促进的全面改革1)改革国家机关苏维埃国家机关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应该是先进的政治制度的体现。
但由于它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可避免地保留有根源于旧式机关的缺点,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和意义就是要使国家机关不断增进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胜任繁重的社会主义建设任务对于如何改革国家机关,列宁不仅提出了“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2)进行文化革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导致俄国存在着先进的政治制度与落后的经济文化之间的独特矛盾在列宁看来,把一个大多数居民都是文盲的国家变成一个人人识字的文化发达国家,不是一般的文化建设任务,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革命”他强调,“没有一场文化革命,要完全合作化是不可能的”;相反,“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了然而,对于俄国来说,无论是在纯粹的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在文化建设的物质支持方面,基础都是相当薄弱的,进行文化革命是一项异常艰难的任务列宁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一方面,要把其他部门缩减出来的经费转给教育部门,使国家预算首先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达到资产阶级社会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此外,还要加强城乡文化联系工作,使城市在农村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与启示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能不能走向社会主义、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开辟了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因而,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体现的首创精神、战略策略和思想方法,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示启示之一:社会主义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各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必然会因国情不同而带有自己的特色启示之二: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但必须对资本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启示之三: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资本主义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带来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及不良习气,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文化建设参考文献:[1] 赵曜:《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