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宋词对比.doc
1页文学创作风格之差异,不仅受个人因素之制约和影响,而且,还受时代条 件、文学内部发展规律之制约宋词,正因为北、南两宋历史背景之不同,文 学自然规律的骤变,从而形成北宋词重抒情、好写实、便歌唱,而南宋词重雕 琢、好藻绘、难吟咏的不同风格 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这“词”上冠了个“宋”字,正 表示她的独特性犹如“赤日中天”、“妖花放蕊”一般自然,若将长达三 百余载的宋词,简单地划为“北宋词”与“南宋词”两个阶段,难免过于笼统 和草率;但无庸讳言,作为配乐而歌唱的抒情诗体“词”而言,能够由涓涓滴 水,发展而成为清溪浅流,并终于成为波澜壮阔的海洋;由原来依附于音乐的 唱词,上升为文情并茂的独立文体;由单纯的小令,繁衍成为八百余调,二千 三百余体的时代文学,若没有长时间的借鉴、发展,是断然不可能的从宋词 的整体发展来看,我们又可以把北宋词与南宋词看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横断面 加来分析,从而看出其间的奥秘来 任何一种文学体式,在起始阶段,总是以自然与质朴取胜的,宋词也不例 外北宋时期的词重抒情、好写实、便歌唱,而到了南宋,词渐渐地就失去了 自然纯朴之本色,变得雕琢、藻绘试看,同是一个月亮,北宋人苏轼引吭高 唱《水调歌头》。
苏轼因政治上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本 该有一种抑郁惆怅之感然而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而是以超然达观 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而南宋词人则没有这种豪情,如 王沂孙的《眉妩》,该词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原来北宋词人咏月时的那种豪情 没有了,代之的是含蓄曲折,沉咽凄楚,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伤时悼国之情 和重整山河的寄托 同是吟咏爱情,北宋词与南宋词在风格上也迥然不同我们先看北宋词人 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该词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真挚、细腻,充 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而且语言也清新自然,哀乐交进,将抒情、写景、议论、 说理融为一体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与乐,一倍增其哀乐 ”而南宋词则不同,却变换成另一种情趣、另一种艺术效果像辛弃疾《祝英 台近·晚春》,该词是写深闺女子在暮春时节对远方情人的相思之情同样是 爱情主题,在辛弃疾手里,却精心选择一系列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表现比 如,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她相信自己的 心中占 :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花瓣有数,游于归程也一定会有 定期,从而使自己内心得到满足这样深刻、细腻、生动、传神的描写“真是 巧夺天工”,这是北宋词人所不及的。
难怪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稼轩 的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兮,桃叶渡 ’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 人伎俩,真不可测 我们还应看到这样的一个现实,当北宋王朝覆灭,徽钦二帝被掳,人民百 姓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这种种惨痛的现实又造就了一大批丧乱词和爱国词 如“壮志饥餐故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燕 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李纲《苏武令》)北宋末 至南宋的“国家不幸”扩大了南宋词所描写的范围这与北宋词相比较,无疑 是种进步和创新 北、南两宋词风的嬗变是一目了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