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Word版含答案.doc
13页蓉城名校2021~2022学年度高中2020级上期期中联考化学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关于化学与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A.柴草及化石燃料转化成能源时一定发生化学反应B.在多能源结构时期,氢能、生物质能等的核心仍然是化学反应C.核能、太阳能等的利用取决于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开发D.过去和现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化学,将来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需要化学2.催化剂又称触媒,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是因为能改变反应热B.对可逆反应使用合适的催化剂能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C.催化剂反应前后的质量和性质不变D.催化剂通过参与化学反应并改变化学反应路径来起催化作用,但反应的活化能不变3.下列关于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普通分子获得活化能后就成为了活化分子 B.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称为活化分子C.活化分子间发生的碰撞一定是有效碰撞 D.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应物活化来启动反应4.下列变化过程中有能(热)量释放的是A.2 mol H原子变成1 mol H2分子B.Ba(OH)2·8H2O晶体研细后与NH4Cl晶体一起放入烧杯中并搅拌C.1 mol O2分子变成2 mol O原子D.高温下CO2与C反应转化成CO5.对于化学反应SiO2(s)+4HF(g)=SiF4(g)+2H2O(g),下列反应速率关系正确的是A.2v(SiO2)=v(H2O) B.v(HF)=4v(SiF4) C.2v(HF)=v(H2O) D.v(SiF4)=2v(H2O)6.下列事实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A.对于反应CO(g)+3H2(g)CH4(g)+H2O(g) △H<0,降低温度有利于CO的转化B.增大压强,有利于工业上氨的合成C.工业上二氧化硫与氧气合成三氧化硫时加入催化剂D.乙醇与乙酸生成乙酸乙酯时常加入稍过量的乙醇7.等质量的FeS固体与过量的稀硫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的硫化氢气体的体积(V)的数据如下表,根据数据绘制出下图,则曲线a、b、c、d分别对应的实验组别是8.在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措施不会改变其化学反应速率的是A.容器体积不变,充入少量HCl气体 B.容器体积不变,充入少量氢气C.增大压强使容器体积变小 D.容器体积不变,充入少量气体He9.在体积固定的2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g)+O2(g)2SO3(g),已知某一反应时刻SO2、O2、S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0.3 mol、0.2 mol、0.3 mol,则达到平衡时物质的量浓度可能正确的是A.SO2、O2、SO3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 mol·L-1、0.1 mol·L-1、0.5 mol·L-1B.SO2、SO3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3 mol·L-1C.SO2、O2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0.1 mol·L-1、0.075 mol·L-1D.SO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取值范围是:0≤c(SO3)≤0.15 mol·L-110.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O(g)+H2O(g)CO2(g)+H2(g),下列能判断该反应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CO和CO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和不再变化 B.混合气体的分子总数不再变化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D.H2O和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再变化11.一定温度下,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g)和1 mol O2(g)发生反应:2CO(g)+O2(g)2CO2(g) △H<08min后达平衡,测得容器内压强是反应前的。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B.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60%C.8min内,生成CO2的反应速率为0.075 mol·L-1·min-1D.平衡后向容器中再充入CO和CO2各1 mol,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12.对于反应CO2(g)+2NH3(g)CO(NH2)2(s)+H2O(g) △H,在不同条件的影响下,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趋势如下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T1>T2,p1>p2,△H<0 B.T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试管中加入几粒氢氧化钠固体,开始时观察到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不明显,过一段时间溶液呈黄色B.向试管中滴加10滴浓硫酸,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C.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硫酸钾溶液,溶液颜色一定不会发生变化D.橙色与黄色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20.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1 mol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科学实验测定,中和热为57.3 kJ·mol-1下列表达正确的是A.Fe(OH)3(s)+3HCl(aq)=FeCl3(aq)+3H2O(l) △H=-3×57.3 kJ·mol-1B.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过程中,可让酸(或碱)稍稍过量,使碱(或酸)被完全中和C.NaOH(aq)+HClO(aq)=NaClO(aq)+H2O(l) △H=-57.3 kJ·mol-1D.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过程中可用温度计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21.(12分)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C(s)+H2O(g)CO(g)+H2(g) △H>0达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用“正反应”“逆反应”或“不移动”分析判断平衡移动情况,用“增大”“减小”或“不变”分析判断物质的量变情况。
1)增加C的含量,平衡 ,c(H2O) 2)保持反应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通入He,平衡,c(H2) 3)在一定温度下,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平衡向 方向移动,c(CO) ,H2O(g)的转化率α(H2O) 4)保持反应容器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平衡向 方向移动,c(H2) 5)保持反应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再通入H2O(g),平衡向 方向移动,H2O(g)的转化率α(H2O) ,c(CO) 22.(10分)某温度下,将体积分别为V L且c(H+)相同的HNO3和CH3COOH加水稀释,溶液中c(H+)随着加水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II表示的是 (填化学式)的变化曲线2)a点溶液的导电性 b点溶液的导电性(填“<”“>”或“=”,下同),a点酸的电离程度 d点酸的电离程度,a点对应酸的总浓度 b点对应酸的总浓度3)取等体积的b、c两点对应的溶液与相同浓度的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是Vb Vc(填“<”“>”或“=”)。
23.(14分)某探究小组用草酸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并通过溶液颜色消失快慢的方法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表:结合以上数据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草酸溶液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实验①和②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中用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实验①和③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3)实验①和④是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有同学观察到实验④开始反应较慢,后来突然加快,但试管内温度变化不明显,可能的原因是 4)实验⑤和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其理由是 24.(10分)甲烷(CH4)是自然界储量丰富的天然气的主要组分,可用作清洁能源和廉价的化工原料,将甲烷催化转化为具有更高价值的化学物质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课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科研人员研究了由CO2和CH4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CH3COOH的催化反应历程(催化剂是Zn/ZSM-5),共分为甲烷活化、二氧化碳进入和H转移(夺氢)三个阶段。
该反应历程的示意图如下:(1)在研究初期,科研人员提出先将CH4转化成CO和H2,再转化成CH3CO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