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犯罪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ppt
78页第十一章 不同犯罪类型 的心理健康教育 Z1 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Z2 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Z3 暴力犯罪心理分析 Z4 性犯罪心理分析 1 过失犯罪心理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 Z过失犯罪的概念与类型 Z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同 Z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内、外诸因素 Z过失犯罪的心理机制 Z过失犯罪的动机问题 Z故意犯罪 Z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 Z概念 •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 而构成的犯罪 • 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 Z概念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故意犯 罪 Z案例 • 某甲想杀死某乙,用刀刺向某乙的心口,某 甲明知这种行为必然导致某乙死亡,但某甲仍希 望这种结果发生某甲的这种行为就是直接故意 杀人罪 返回 间接故意 Z概念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行为发生 Z案例 • 某甲欲毒杀其妻某乙,在其饭碗中投毒,某甲明知 其妻在吃饭时可能会喂孩子吃饭而毒死孩子,但某甲毒 杀其妻心切,放任可能毒死其孩子的结果发生。
对于某 乙,某甲是直接故意犯罪,而对于孩子,某甲则是间接 故意犯罪 返回 案例 Z 工人孙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 进入村旁林深路险、豺狼出没的山林中狩猎玩 走入森林约5公里的时候,两人失散孙某继续独 自狩猎,之后既不寻找小孩,也没返村告知小孩家 人, 便径直回县城工作单位,4日后,林中发现被野 兽咬伤致死的小孩尸体 Z 试分析孙某的心理? Z 孙某明知自己对小孩不寻找、不报失的行为可 能会导致小孩被野兽咬死的结果,但却放任其发 生,属于间接“故意杀人“ 1.1 过失犯罪概述 Z过失犯罪概念 •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 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危害结果 两种过失 Z疏忽大意过失 • 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结果应当 预见而没有预见 预见绝大多数人 行为人的 智力、发育、 文化水平、 技术熟练度等 过于自信过失 Z 行为人对行为的结果虽有预见, 由于过于自信而仍实施该行为 飙车真爽! 会撞人吧!? 没事,我技术好着呢! 案例 Z 张某、王某、纪某三人均系油漆工1989 年7月9日为某工厂车间地板刷油漆,中午休息 时,张某说这油漆是否能燃烧,纪某说我去试试 ,说完纪某便用火柴去点。
结果引燃了油漆, 将车间烧毁 Z纪某对车间烧毁的心理态度是? Z疏忽大意过失 1.2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相同点: ₤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皆受犯罪心理的支配; ₤具有罪过 差异 § (1)心理结构的形式和内容不同 § (2)心理状态不同 • 过失犯罪:对结果发生持否定态度,对已经发 生的 危害结果,多数人态度是后悔和反省 • 故意犯罪:追求犯罪结果的发生 § (3)心理机制不同 过失犯罪心理故意犯罪心理 个性心理缺陷 心理结构形式 心理动力 存在故意犯罪心理结构 具有反社会的 恶劣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 心理结构成分 心理原因 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 犯罪动机和目的 有强烈的故意犯罪动机 没有反社会的恶劣心理 品质,是消极的心理品 质与客观因素相互作用 的结果 追求犯罪结果的出现, 心理原因和危害结果 存在必然联系 过失犯罪的偶然性较大 ,外部因素常起重要的 引发作用 心理要素结合较松散, 但仍是多种心理因素产 生综合动力作用的结果 心理要素结合紧密、契合 过失犯罪的主要心理因 素是“不注意” 对侵害对象和自己的行为 是极为注意,谨慎小心 心理根据 1.3 过失犯罪的心理原因 偶然性 必然性 个性的消极品质和心理缺陷 三个层次 Z心理品质层次 • 骄傲逞能、判断错误、不负责任、玩 忽职守、官僚主义、特权思想、自私 自利等。
Z动机与意志层次 • 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相脱节; • 个人获利的不良动机 Z心理状态层次 • 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 1.4过失犯罪的心理结构 Z概念 • 行为人在非故意的心理状态下,促 使其采取过失行为,并导致危害结果发 生的多种消极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 的组合 意识、态度、意志、注意、思维、判断、 错觉、记忆、情绪及无意识因素等 消极心理因素 1.4.1过失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图 客观的 偶然因素 实施犯罪行为,产生危害结果 状 态 消极 心理 品质 不 良 动机 与 意 志 缺 乏 注 意、 经 心 的 心 漫不 理 意识阈 意识层 无意识层 1.5影响过失犯罪的因素 1.5.1 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外因素 Z情境因素 • 自然方面 • 自然灾害 • 意外事故 • 危险工作情境 • 社会方面:挫折、变故、纠纷 Z舆论因素 • 群体舆论 • 社会舆论 Z工具因素 • 使用熟练工具 • 使用陈旧工具 • 使用高科技工具 Z过失犯罪的被害人因素 1.5.2 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Z生理因素 • 疲劳 • 麻醉与醉酒 • 生物节律 • 年龄与性别 • 上海市统计,企业因事故而死亡的工人当中,30岁以下占63.4% 。
• 技术不熟练;容易冲动;好胜心强,自以为是 • 男性过失犯罪者人数较多 • 躯体机能缺陷 Z心理因素 • 态度:不负责任、对抗、傲慢固执、自私 • 思维与认知 • 注意 • 情绪 • 性格与气质 • 智能与经验 • 记忆 • 无意识因素 Z行为因素 • 技能与熟练 • 习惯 1.6 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Z1.6.1 疏忽大意过失犯罪 • 应当预见和能够预见 • 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 实施错误决策和行为 Z1.6.2 过于自信过失犯罪 • 已经预见 • 轻信可以避免 • 实施错误决策和行为 1.7 过失犯罪的动机 1、贪利 2、报复 3、不负责任 4、自我显示 5、游戏 6、做好事 消极动机 中性动机 积极动机 捡来“白糖”毒死同村人 疑犯被判无罪 中央台《今日 说法》,2006,9,13 下一节 2 财产犯罪心理分析 Z2.1 盗窃犯罪心理分析 Z2.2 诈骗犯罪心理分析 Z 2003年9月,江门市某区入室盗窃案发案呈现反 弹势头2003年10月5日,杨先生门被撬,珍藏在 家中的12只名贵手表以及白金项链、玉石吊坠、玉 镯等共计价值40余万元的财物全部丢失 Z 警方甚为重视,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了对社会面 的巡逻防控。
10月15日,巡逻队抓获两名犯罪嫌疑 人经审查,两名疑犯交代了伙同庞某、李某等多 名同乡以一出租屋为据点在市区入室盗窃财物的犯 罪事实该团伙成员中有10人为广西籍,其中男性 8人,女性3人,他们自2003年3月份开始在深圳、 中山、顺德等地作案,9月份流窜到江门市,3至4 人为一组,有分有合地继续疯狂作案 Z 该团伙对撬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案前先由女 性去按门铃,确定住宅内没有人后,再由男性用事 先准备的工具和钥匙将门锁打开入室盗窃财物作 案达100多宗,涉案物品价值达100多万元 从案例谈起 Z 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大年三十,一 位独居的老汉死在自家的灶台前,通 过对家中的勘察,发现了犯罪者作案 用的刀具 Z 就要过年了,发生这样的事件,人 心惶惶,人们不敢出门 Z 警察决心尽快破案 Z 受害者的损失与感受:财物损失、 住宅内部杂乱、惊慌害怕及持续的不 安感、猜想可能的加害者、感叹治安 不佳 Z 警察人员:受案、赶赴现场、了解 、安抚、制作笔录、其他 Z 加害者:是谁?动机?想法?背景 ?不怕被抓吗?如何看待自己? 盗窃犯罪发生概况(2002年为例) Z全部刑案发生数:504703件,全部案 犯189718人 Z窃案发生数:341183件(重窃554件、普 窃99963件、汽车盗窃49386件) Z案犯数:43318人 Z犯罪人口率:1518.81人 / 10万人 2.1.1 盗窃犯罪的特性 Z发生率在刑事案件中最高 Z威胁居民财产安全--最易造成居民对 社会治安产生负面观感 Z判刑轻:六月以下、拘役、罚金为多 Z案犯:男性、年轻、再犯累犯率高 2.1.2 盗窃犯罪的相关特征 l1.男性盗窃犯远多于女性盗窃犯 l2.少年盗窃犯偏高 l3.盗窃犯之教育程度偏低 l4.盗窃犯多半为无固定职业或为在校学生 l5.盗窃犯罪有集中大都会之倾向 l6.汽车盗窃日益严重 l7.盗窃犯之累犯、惯行犯偏高 2.1.3 汽车盗窃之形态 Z游乐型:因拥有车辆而感到有尊严、权力、 可以游乐或获得认同,而非在于金钱。
Z短暂交通工具:作为短距离之交通工具 Z长期交通工具:为个人使用,也可能将贼车 重新喷漆或改装以避免被查获 Z利益:为金钱利益之获得一种情况是窃取 名贵汽车,将之改装、伪造证件后再卖出;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窃取汽车之各种零件,加 以变卖或为己用 Z作为犯罪工具:少部分作为犯罪工具之用 2.1.4 盗窃犯的人格特质 Z较多的偏差行为 Z较差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自我满意 Z较不满意家庭生活、家庭适应亦较差 Z常有逃学、作弊、打架、偷窃等行为, 难与同学相处 Z较外向、较有人格适应问题 Z有偏差价值观 2.1.5 盗窃犯的认知 Z认为盗窃系获得金钱财物最快速且容易的 方法 Z初期有罪恶感 Z合理化犯罪行为:为了生活、毒虫作怪、 劫富济贫、惩罚富人、修理爱炫耀者等 Z理性的抉择:侵入盗窃犯会事先计划;会 选择地点、房子,避开碰面、降低被指认 风险 2.1.6 盗窃犯的行为动机与心理 Z获得金钱、财物 Z为耻生活享受 Z去除毒瘾痛苦 Z挑战技术 Z刺激感、快乐感、成就感 Z炫耀能力 Z享受由金钱所获得的服务与友谊 2.1.7 职业盗窃犯 Z职业盗窃犯:以犯罪所得为其主要 收入,并运用高度的技巧以便获取 最大金钱利益和最小被逮捕可能的 非暴力行为。
案犯特性: Z1. 以偷窃为其职业; Z2.每一偷窃案件均经过慎密的计划; Z3.拥有特殊技术和技巧; Z4.经常移动作案; Z5.仅从事有限的几种盗窃犯罪类型; Z6.组织里充满真诚、了解、义气相投和 不出卖朋友的准则; Z7. 依靠智慧、态度、谈吐及外表来建立 “专业性” 职业盗窃犯的作案过程 Z第一,选定适合的目标(机会) Z 到处都找得到作案目标 Z第二,计算成本与利润 Z 必须计算行窃目标当天的生意量,有 多少收账员再收账,忙碌的情形(工作 量)如何,约有多少顾客,打烊后有无 将钱运走也要设法了解是否有保安措 施,警卫值勤情况,如何逃避警察的巡 逻,从何处侵入较为容易等 Z第三,慎选作案之助手 Z 作案要有同伙的协助,三人工作较容 易,较易搬重物要让把风者的穿着与 当地居民一样,把风的最佳位置为屋顶 或建筑物外面的某一处若外面无处可 躲,才让他进入五内向外查看除把风 者外,还须一位开保险箱者的协助,才 易实施 Z第四,准备作案工具 Z 电钻、电锯等 职业盗窃犯的作案过程(续) Z此外,作案时要机警冷静:要非常小心 谨慎,战战兢兢,不可稍有松懈 Z作案是一种挑战,要讲求技术,要努力 研究,要不断的检讨分析,作案方式随 时要改变,以避免警察的注意,从作案 中尚可获得成就感,喜欢看其犯罪行为 报导于报纸头条,打击警察、作弄警察 最有成就感。
2.1.8 盗窃犯罪之防治(一) 由犯罪者着手 Z1.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家庭气氛:良好的 育儿技巧与亲子关系,应可产生降低盗 窃犯罪的最大效果 Z2.以家庭为中心之犯罪预防模式 (1)关注孩子 (2)了解监督孩子 (3)认知孩子之偏差行为 (4)矫正孩子之偏差行为 盗窃犯罪之防治(二) 由情境或被害者着手 Z建筑物:自然监控、四周环境好、 领域感 Z个人: • 犯罪预防意识; • 犯罪预防作为 盗窃犯罪之防治(三) : 由去除脏物市场着手 Z一个小偷是依赖大众而生,而人们也对脏 物有兴趣,不会嫌弃二手货 Z事实上,有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对于脏物 的需求会驱使盗窃犯罪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