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的文献综述.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3969894
  • 上传时间:2021-10-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4.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制度经济学与制度效率的文献综述摘要:制度经济学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制度经济学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 性人”假设,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制度与制度效率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制度经 济学研究的主要观点和流派入手,进而介绍并分析其中关于制度效率的观点及其产生分析的原因关键词:制度;制度效率;文献综述一、制度经济学主要观点与流派(一) 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论述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将参与主体看作是“一 定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著,曾先令等编译,2006),已经超出了古典经济 学对于“理性人”的假设,而将其看作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下的“人”马克思用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Z间的矛盾变化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基木规律,并认为“在每一个历史阶段上,都存在着与 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历史形式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个一定 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数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马克思著,曾先令等编译, 2006)马克思所研究的“制度”本质是经济主体参与人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以及这些生产关 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即上层建筑。

      尽管“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卬证了哈耶克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是一条通往奴 役Z路的观点,以至于马克思所论述的包含意识形态的理论受到了质疑,但是到新制度经济学时代, 马克思的理论被认为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纽成部分尤其是诺思将意识形态列入制度经济学研究的 范畴,并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 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道格拉斯・C •诺斯,1991)(二) 以白发秩序理论为核心的I口制度经济学如果说休谟提出的“稀缺性”到亚当•斯密的 “看不见的手”,给出了制度分析的起源,那么凡勃伦第一次将制度同经济学正式结合起来凡勃伦 以人的木能作为出发点,从木能-习惯-习俗-制度,认为制度是个人或群体普遍存在的思想习惯制 度变迁的原因在于人们一些思想习惯被白然淘汰,又市于个人对坏境的强制适M过穆,而出现坏境 随社会发展和制度变化而变化(凡勃伦著,蔡受百译,2007)康芒斯继承和发展了凡勃伦的制度分析康芒斯将经济学和社会学相结合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 究,他在综合了“从洛克到20世纪的经济学家的著作” Z后,提出了“集体对个人交易关系的控制” 是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康芒斯的研究从“稀缺性”出发,说明了稀缺性“不仅产生冲突,而且 产生因为相互依存而建立秩序的集体行动”,因此制度就是“集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康芒斯强调 法律制度对经济制度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法律保护所有权,并提出了法制优先于经济的观点 康芒斯在我国曾被认为是代表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其代表作《制度经济学》也被认为是“为垄 断资木主义辩护的错误思想”(康芒斯著,于树生译,1997)但是,他对稀缺性和效率的分析,已 经成为了分析不完全竞争的基础Z — (James, 1937 ),甚至对于反垄断法的建立影响颇深 (AtkinsandRobinson, 1936)0康芒斯的观点代表了强调“制度”白发性的制度学派这一学派后经过Knight、哈耶克等人的 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引入了演化分析方法,“用理性人之间习俗(行为规范)的概念解释”(埃里克•弗 鲁博顿等著,姜建强等译,2006)制度的白发演化,强调从习惯-习俗-惯例-制度的演化过稈但是,以下两个原因导致了旧制度经济学逐渐走向衰落:一是由于新古典经济学大童使用数学 工具,以至于其更能够说服大批的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二是由于社会科学在1910〜1940年期间的融 合与转向,行动主义哲学和实证主义哲学取代了 II」制度经济学所倡导的木能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

      Hodgson, 1998)(三)以产权和交易成木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v订liamson(1975) 提出的新制度经济学一直致力于I川答“为什么正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我们在构建经济模型的时候 必须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对这一问题的冋答构成了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即制度对于经济运行的 绩效是至关重要的埃里克•弗鲁博顿等著,姜建强等译,2006)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得•科斯可以算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开创性人物其在1937年 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第一次打开了企业这一长期以来未解的“黑匝子”,提岀了交易成木理 论制度也因此被理解成为降低交易成木而存在的规章、规则、法律、政策等等的交易成本 理论被广泛丿V用,Arrow (1969)将交易费用看作是经济制度必不可少的费用、Williamson (1981) 通过交易成木界定企业和市场边界等对促进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诺思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研究起始于交易成本理论,但是其分 析方法同上述研究有所差异,以诺思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中研究经济历史和制度变迁的分支 这一分支认为,新的交易制度的形成和延边促进了近代西方世界的经济社会变迁过程。

      制度安排并 不仅仅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有助于降低转型费用(NorthemdW“llis, 1994)川)新I口制度经济学Z间的主要分歧制度经济学若干理论之间产生分歧的根木原因在于新 I口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同首先,研究方法上的弟异研究方法上,I口制度经济学则应用哲学、 社会学等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新制度经济学大量地使用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这也就导致了新I口 制度经济学在对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的批判方法上的不同:旧制度经济学以哲学、政 治学等对边际、效用、利润等持反对态度,而新制度经济学则是“运用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以及 更新的分析技术)来解禅制度安排的运行和演化”(埃里克•弗鲁博顿等著,姜建强等译,2006) 从这两种研究方法也可以看出演化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区别;其次,对于制度起源的认知 I口制度经济学强调习惯的累积和重复,认为制度是基于个体“自发”产生,是习惯的延续,是一种 非正式规则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起源在于降低交易成木及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即包括正式 制度,如法律等,也包括非正式制度,如惯例等基于对制度起源的认知差异,引申出了新旧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个主要差异旧制度经济学强调 制度是自发演化的,“重纟R制度框架,建立一个有效的市场是一件成木高昂、耗时费力的事情”(埃 里克•弗鲁博顿等著,姜建强等译,2006)。

      而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即使需要支付高昂的交易费用, 只要能够形成对产权的有效激励,那么制度也是可以“建构”的(North,)正因为对于“建构”还 是“演化”的争论,新III制度经济学对于制度效率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尽管诺思被归于新制度经济 学派,但是其思路己经逐渐融合了 “建构”理性主义和“演化”理性主义的逻辑思路,认为“作为 基础的非正式约朿是有利于正式规则的变迁的”(诺思著,杭行译,2008)二、制度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之路20世纪九十年代初,制度经济学在我国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樊纲(1993)、孔泾源(1993、 1994)、张军(1993)、林毅夫(1994)、杨瑞龙(1993、1994、1998)等对于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应 川和发展做了开创性的研究这些研究将经济改革看作“政府主导型的制度变迁方式”(杨瑞龙, 1993),旨在明晰产权、降低交易成木,同时也指出这种方式的制度变迁所存在的弊端和障碍,并从 制度变迁视角论证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改苹的主要目标(张军,1993)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瑞龙 (1998)提出向市场化过渡的三个阶段:从“改革Z初的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逐步向中问扩散 型制度变迁方式转变,并随着排他性产权的逐步确立,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 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从而完成体制模式的转变。

      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这些研究对于市场经济 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讨论,为我国后续经济改革Z路提供了理论支持随着诺思等人的研究被引入国内,学界对于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国内学界除 了从理论上将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杨友才,2010) Z外,更多地考察了制度变迁与中国 经济改革的关系1=1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渐进式改革无疑成为制度经济学研究最好的案例 林毅夫(2002)、张军(2004)、樊纲(2000、2004)、张五常(2004)、严斃等(2005)等都从正面 评价了逐步边向市场化的改革是成功的,也正因为政府放松对经济的管制,才保证了经济的高 速增长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上,农村改革(林毅夫,1994;蔡昉,2008;温铁军,2008)与土地 制度变迁(黄少安等,2005)、地方分权(周黎安,2004;姚洋,2008)、企业产业改革(张维迎, 1995;钱颖一,199&平新乔等,2003)等问题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木身既是中 国经济改革过稈中的重要制度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同时由于制度变 迁过稈中不同主体的共同参与,导致了制度结果的偏离,以至于产生新的发展问题。

      因此,如何在 现有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既有助于解决我国的现有发展障碍,同时也有助于解决我国的长远发展 问题汪丁丁是国内较早开始对制度进行研究的代表人物Z-0他于1992年发表的论文,在分析制度 及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认为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Z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并结合熊彼特的创新理 论,分析了制度创新的一般过程,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来白于“熊彼特的利润”——“为减少不确 定性所作努力的报酬”从制度创新角度看,这种利润的表现形式是“租”在他看来,通过制度创 新,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如果能够为社会带来好处的话,就能够有好的结果林毅夫(1994)则从制度不均衡的角度分析了新制度产生的原因他的分析认为,制度选择集 合改变、技术改变、制度服务的需求改变、其他制度安排改变四个原因将导致制度不均衡,“制度不 均衡将产生获利机会为得到由获利机会带来的好处,新的制度安排将被创造出来八消除”制度 不均衡,既可以通过诱致性创新,也可以通过强制性创新,并且只有在“统治者的预期收益高于他 强制推行制度变迁的预期费用”时,强制性创新才可能产生因此,政治或制度企业家在正式制度 安排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周振华(1998)认为,“制度创新是一个由政策层次、组织层次和操作层 次的互动构架而成的过程”。

      各层次的参与主体——分别是政府、地方政府、金业和家庭等基层 组织共同构成了制度创新的动力马宏伟(2003)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的划分, 将制度创新划分为制度结构的创新和制度安排的创新其中,“制度结构的创新是指一个社会基木的 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制度安排的创新是指某一具体的交易方式的变革”三、关于制度效率分析的主要观点传统经济学对于效率的研究以帕累托最优为标准,认为当参与人都不改变白己的策略时,经济 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任何一方参与人改变策略,都会导致另一方受损同时, 帕累托最优也是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状态但是,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率的分析的假设条件很快受到 了制度经济学家的质疑科斯将交易成本理论引进效率评价,提出了科斯中性定理,认为只要交易成木为零,产权清晰 界定,资源配置就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现实社会中处处存在交易成木时,因此,这一 定理也就需要被重新解释张五常(2002)指岀,“只有当一些约束条件被忽视或不予考虑时”,才 会发生无效率正因为交易成木的存在,制度才显得重要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利益和成木的分 配是不同的换何话说,帕累托最优的原则仅仅是社会总福利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其中利益分配的 比例问题。

      朱富强(2010)批判了科斯中性定理,认为“资源配置并不是与产权的初始界定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