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选]冯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pptx
41页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本章内容安排: 再生产与资本积累(第四章)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四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第七章),第一节 再生产与资本积累,一、再生产的特征和形式 二、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 三、资本扩大的方式 四、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3,一、再生产的特征和形式,再生产: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一)再生产的特征 1、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政经研究的起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是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2、资本价值的再生产 工人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创造全部资本 3、经济关系的再生产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方式决定社会经济形态,4,(二)再生产的形式,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1、简单再生产 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都用于个人消费 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 2、扩大再生产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 原因: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 扩大再生产。
5,思考:资本家为什么要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来扩大再生产呢?,“节欲论”: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尼尔把资本积累归因于资本家“节欲”的美德,而利润则是对资本家节欲美德的报酬 马克思:资本积累是一种客观经济规律决定资本积累的主要力量不是资本家的个人品质特点,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具体而言,资本家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是出于两重原因: (1)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对财富的欲望在整体上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 (2)竞争规律的作用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6,二、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影响或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基本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积累量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方向关系 2、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提高与资本积累量成正方向关系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则使资本积累量增大,反之亦然 4、预付资本的多少及可变资本所占比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预付资本总量越大,或者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可变资本量就越大,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量就越大7,三、资本扩大的方式,个别资本的扩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两种形式实现的 1、资本积聚 含义:是指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来扩大资本的总量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基础,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受到两方面限制: 受到剩余价值总量限制; 受到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2、资本集中 含义:是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途径:(1)大资本吞并(兼并)中小资本; (2)中小资本之间的联合(合并) 条件: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企业并购,8,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1)二者的区别 资本积聚是社会总资本的扩大;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带来的资本扩大的速度比较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的资本 (2)二者的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了,又会反过来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9,四、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1、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 (1)从物质形态看: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可用公式C:V表示10,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及带来的后果,(1)变化趋势:不断提高 (2)后果:出现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或绝对减少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是相对于资本增值需要而言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劳动力“蓄水池”(产业后备军); 有利于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有三种基本形式: 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11,中国的失业问题,失业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特有的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也会发生作用,失业同样不可避免 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 人口过多; 经济体制改革 减少失业的主要途径: 加快经济发展,大力 发展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继 续教育; 严格计划生育,控制 人口增长12,计算题,某企业原预付资本总额为10万美元,有机构成(c:v)为9:1。
工人平均月工资为50美元,这个月追加资本4万元;通过对原来资本进行更新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19:1 试计算:该企业这个月是增加了就业人口还是减少了就业人口造成工人失业,数量若干?,13,解答: 按原资本有机构成9:1 100000美元可雇佣工人=10000/50=200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到19:1后 原资本有机构成变为95000:5000 追加资本40000美元资本的有机构成为38000:2000 本月可变资本5000+20007000美元 可雇佣的工人数7000 / 50140人 本月失业人数为:200人140人60人 答:该企业在本月就业人数减少,失业人数为60人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二、中外原始资本的积累 三、资本积累的不同历史作用,15,一、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1、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1)内容:资本主义的积累包含两极相反的积累,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里的积累,另一极则是创造这些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2)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必然造成社会阶级的两级分化 2、无产阶级贫困的规律 (1)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2)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即在无产阶级新创造的价值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所占比重越来越小,工人同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表现在: (1)失业人口的大量增加; (2)实际工资下降(即使名义工资上升); (3)大量的工人生活在“贫困线”(官方确定的最低生活需要的收入标准)16,3、中国的贫困问题,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富悬殊日益严重、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以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也十分严重和突出 贫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形成贫困的原因在各国却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各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技术基础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也存在贫困问题,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政治的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都在致力于逐步消除贫困 在消除绝对贫困人口的同时,针对于当前的贫富两级分化的问题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问题“三农”问题 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问题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共同富裕目标,17,二、中外原始资本的积累,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和社会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具有不同的特征。
1、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原始资本的形成过程,叫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尽管各个国家的具体方式不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暴力剥夺的手段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创造经济条件18,2、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近代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过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同样经历了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是指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 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民族资本是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基本来源; 国家的基建投资是新增的资本来源; 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援助则是补充的来源19,三、资本积累的不同历史作用,1、资本积累的一般作用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获得广泛发展,社会产品得到成倍增长 2、资本主义积累的作用 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却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积累的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过程,已经实践了“剥夺者被剥夺”的真理。
社会主义的积累与资本主义的积累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20,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一、社会总资本概述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21,一、社会总资本概述,1、社会总资本的含义和特点 社会总资本的含义: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自独立在再生产过程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为个别资本而相互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则是社会资本或社会总资本 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 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还包括个人消费; 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和剩余价值的流通; 不仅考察价值补偿,还考察实物补偿或替换 2、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22,CVm,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23,3、两大部类与产业结构的划分,马克思把国民经济中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划分为两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的第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的第部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结构和社会再生产理论 马克思揭示了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价值形式的实现和实物形式的补偿而必须建立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社会再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理论通常也被称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24,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假定条件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为了便于揭示实现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规律性,需要做出如下假定: (1)所考察的社会只存在投资者和工人这两个集团,不存在剩余价值在其他集团中的分配问题; (2)不变资本价值的周转时间是1年; (3)市场供求平衡,全部商品都按价值出卖,不考虑商品的价格与价值不一致的问题; (4)全部社会产品都在一国范围内得到补偿和实现,没有对外经济关系; (5)剩余价值率为100%25,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过程,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必须通过三种交换: 第一,第一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第二,第二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 第三,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第一部类的1 000v+1 000m是用于本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的,但其实物形式却是生产资料,而第二部类的2 000c是用于补偿本部类生产资料消耗的,但其实物形式却是消费资料两个部类互相需要对方的产品,若双方的产品在价值上相等,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所有产品全部得到实现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和交换过程,社会总产品的各部分不仅在价值上得到了实现和补偿,而且在实物上也得到了替换,使得简单再生产过程可以继续进行下去。
26,3、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基本实现条件 (v+m)c 表明: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必须与第二部类为第一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相一致 (2)两个派生条件 (c+v+m) cc 表明: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c+v+m) (v+m)(v+m) 表明:消费资料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