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文本解读第一讲.ppt
23页第十章 文学文本解读基础,第一节 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概说,一、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 1.文学欣赏释义 文学欣赏,一般指的是对文学作品的吟咏、体味,是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想象、联想和艺术再创造的一种精神活动 欣赏即领略、赏玩,欣即喜悦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作品要先引起读者喜悦、赏识,后进一步剖析“疑义”,即所谓“赏奇析疑”什么才称得上“奇文”? 刘勰《文心雕龙·总术》:“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 即有鲜明的形象,和谐的韵律,丰富的内容,芬芳的情感”2.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的差异 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欣赏与文本解读是同种意义的不同命名方式 另一方面,二者从观念到方法都有显著差别 ①文学欣赏传统意味更浓,文本解读现代色彩更浓 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只要是阅读文学作品,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文学欣赏 文本解读是指从某种理论出发,采用特定的方法,对文学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其中,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 法影响尤为显著新批评,西方现代理论批评史上特指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英美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派别 “细读”:对文学文本进行详细的、甚至不惜篇幅的结构和语义的分析评价,对文本外的因素不加考虑,即“纯批评”、“客观主义批评”。
“细读”的特征: A、以文本为中心的“向心式批评”; B、只论及孤立文本、不涉文类的“个体批评”; C、以语言技巧分析为核心的语言批评①文学欣赏的对象是文学作品,文学解读所指对象则是文学文本 一方面,“作品”与“文本”所指都是创作活动的结果与阅读活动的对象另一方面,二者存在巨大差异 文本是什么呢? 简言之,“文本(text)指的是由语言符号组成的一个有限的、有结构的整体 或者“事实上,把一个文本理解为一个文本,就是把它理解为存在于语言之中 即,解读者只需对书写下来的语言事实负责有时我想说,读一本书就是把它的作者看作已经死了,是死后发表的书因为当作者死了时,对于书的关系就变成了完全的,并且实际上就是完整的作者不再回答了,只剩下阅读他的著作了保罗·利科《解释学和人文科学》),文本细读将“作者”弃置一旁,只面向文本与语言符号 对语言符号的分析、理解与阐释等需要与之适应的方法、技巧,文本细读尤其重视方法与技巧的探讨与运用传统文学欣赏则特别强调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强调“文如其人”,“知人论世”,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道德情操等等,被视作理解其作品十分重要,甚至不可忽视的因素 但是,传统的欣赏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方法与技巧,对作品的分析鉴赏呈现感性、零碎的状态。
许多时候,欣赏借助的是个人的直觉或顿悟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写得好,写得实在是好!”,小结: “一个真正懂得足球或者棒球的看客观看一场比赛,自然要比一个队比赛规则一窍不通的人更懂得欣赏” 因此,今天所讲的文学欣赏,吸收了现代西方文本解读中的有益因素,特别重视欣赏过程中的方法、技巧的运用和示范二、文学阅读的主体:读者,普通读者&专业读者 1、对象选择 前者凭个人兴趣和爱好,随意性很强; 后者要尽可能广泛接触不同作家、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作品,以培养比较纯正、深厚的阅读趣味和欣赏能力2、阅读方式 前者只要获得某些方面的身心满足即可; 后者则在阅读中始终保持警醒,与作品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不断追问“为什么” “正如我一些失明的朋友所证实的,阅读在其深层意义上不是一种视觉经验它是一种认知和审美的经验,是建立在内在听觉和活力充沛的心灵之上的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中文版序言),3、阅读目的 前者阅读后不一定要发表意见,也不一定要与他人交流、探讨 对后者而言,欣赏只是一个环节、手段,还需要对作品进行解析、研读,为文学批评、研究作准备三、文学阅读主体应具备的基本能力,1、艺术感受力 艺术感受力可以细分为多个方面,就文学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是语感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2、艺术推想力 艺术推想力要求阅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将抽象的语言符号转换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 ,并予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还要经由艺术形象或意境,推测作者的情感体验与写作意图 艺术推想力分为再建性想象力与情境性推究力A、再建性想像能力: 对文本中的“省略”“留白”的地方进行“还原”; 还需要进入文本所构建的特定情境中,从“可见”的语词中读出不可见的韵味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B、情境性推究能力 再建性想像能力偏重于对文本中完整的形象和意境的重构;情境性推究能力则是进入文本特定情境之后的的“涵咏玩索”,即对创作者何以如此的推敲与追问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文心雕龙·知音》),“若说到文学欣赏的过程,乃是一种‘追体验’的过程体验是指作者创作时的心灵活动状态。
读者对作品要一步一步地追到作者这种心灵活动状态,才算真正说得上欣赏徐复观《中国文学欣赏的一个基点》),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关于碧落的嫁后生涯,传庆可不敢揣想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张爱玲《茉莉香片》),3、生活阅历和相应的知识、文化储备 艺术感受力、艺术推想力的强弱,与我们各自的生活阅历和相应的知识、文化储备的深浅多少,息息相关 长干行(节选) 李白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