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寇准《书河上亭壁》翻译赏析范文.docx
4页北宋 寇准《书河上亭壁》翻译赏析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译文]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出自]北宋 寇准 《书河上亭壁》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注释: 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诗前有序,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 河:黄河 樯(音“墙”):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危槛:高高的栏杆 凭:靠 危:高 萧萧,风声 译文: 一个秋日的傍晚,独自倚着危槛,凭高俯瞰,只见河面烟波滔滔,浩渺无际,河阔船稀,悠长的水流勾起绵绵思绪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 赏析: 《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写的是秋景 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独自倚着危槛(高楼长廊上的栏杆),凭高俯瞰第一眼看到的是水河岸靠近高楼的一边,所以望下去,河岸显得很宽阔樯,桅杆,这里指船水中,船只稀少,因此越发衬得那烟波滔滔,浩渺无际 水,后浪推前浪,滚滚东流凝望着它,诗人心潮翻滚,绵绵思绪也像视野中的水一样悠长。
他暗暗询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其实,他很清楚:当初,诗人在参知政事任上,曾破格提拔了几个贤才,遭到群小围攻,被排挤出朝廷不过,诗人善于克制自己,他知道,要消除不快,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忘掉它于是,他抬起眼睛,看到了树林,看到了秋山 秋风萧萧,草木摇落,远处有一片稀疏的树林目光越过这片树林,诗人发现一个奇妙的景致:“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半”,红日西沉时,夕阳所照,只及山的一半,故称秋色正浓,山也染上“秋色”了这一半秋山,此刻在夕照之中,一片灿亮远远望去,不像是残阳照着秋山,倒像是那秋山披带着夕阳余晖带”字极妙,不仅变秋山的被动为主动,且将常景写成了异景,饶有韵味 全诗由触景生情,到以景撇情,隐隐地传达出了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过程一个遭到贬谪的诗人,其思绪,其“愁情”,常常萦绕在他的心头在诗人面对景物、景与情会时,在诗人孑然独处、百无聊赖时,这种愁情便会翻涌上来然而,诗人是一位刚毅的政治家,他不允许这思绪、这愁情肆意泛滥,因此,他往往一洗悲酸之态,将自己的注意力引到风景的观赏上,把读者也带进他描绘的景色之中,此诗便是如此 赏析二: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