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种****
  • 文档编号:331052345
  • 上传时间:2022-08-1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9M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概述(一)教学内容概要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的开篇,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以“早期中华文明”为核心,要求“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我们认为,本课教材的编写遵循课标要求,引入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以进入“国家形态”作为文明社会开始的标志,并以此为支点,将本课内容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中华文明诞生的基础,以地图、文字和图片等方式,重点说明我国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呈现“满天星斗”之状,表明中华文明基础的多源与多元二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及其早期发展:首先,以红山、良渚、龙山等文化遗存,说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日益明显,阶级产生并逐步形成国家,中华文明诞生;以夏、商、西周在王权建设、地方治理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说明中华民族在早期国家治理问题上的探索与发展,以及国家在促进文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教材依据课标要求,以石器时期代表性文化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等为依托,看重突出历史学科的实证特点。

      再次,教材在正文旁相应设置“学习聚焦”“思考点”“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史料阅读”“探究与拓展”等辅栏,意在聚焦重点问题,拓展历史视野,引导思维方向,提升认识层次,特别是“历史纵横”中的“夏商时期的历法”和“探究与拓展”关于西周“民”的思想观念的内容,是对本课正文关于中华文明发展在文化思想方面的有机补充二)教学立意与设计思路我们认为,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之所以名为《中外历史纲要》,就是要求我们立足“中外”进行教学,即在中国历史的教学中,将中国的历史放到世界舞台上去考察;在世界历史的教学中,注意关注中国当时的情况,从而达到让学生逐步学会在人类社会整体视野下考察历史事物,并以此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和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确定以“文明”为主线、以“实证”为路径,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与人类早期国家治理的探索”为立意设计本课教学,围绕中华文明的基础、诞生、发展和贡献等问题展开,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中华文明在多源、多元、包容的基础上形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夯实中华民族 5000 多年文明史理念,认识早期国家治理的探索在中华民族发展和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 1 页 共 11 页 本课贯通距今约 170 万年至公元前 771 年的中国历史,跨度大、内容多我们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教学立意,确定以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统一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为重点,以多种教学方式突破学生在认识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存与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的关系和夏、商、西周的国家特征等问题上的难点,并以此提出如下教学设计思路:一是把握好“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这一支点,对新石器时代晚期以前的内容,主要利用《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结合教材文字,衔接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知识储备,突出高中阶段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快速归纳提炼出这两个时期我国人类分布及生产生活的特点,得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说明中华文明在起源时就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将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距今 5000多年及其以后的内容,选取良渚、龙山等文化和夏朝国家制度、商朝王权建设与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等内容进行多维透析,说明中华文明诞生的历程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二是突出“实证”特点,将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布图、考古遗迹、出土文物和商朝的甲骨文、西周“何尊”“宜侯夨簋”的青铜铭文,以及文献记载、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等引入教学,用史实说话,让历史发言,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树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5000 多年文明史的坚定信念。

      三是注重利用教材辅栏,充分发挥各栏目的功能,特别是利用辅栏中关于启继位的不同记载进行史料辨析,并说明王位世袭制的弊端,为理解夏、商、西周的灭亡打好基础;利用《夏小正》和西周关于“民”的思想观念等内容,结合教材正文中红山文化之下的精神生活、商朝甲骨文字、西周青铜文化等,梳理从红山文化到西周时期文化意识发展的线索,从另一方面体现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发展四是提升学生视野,在课堂小结时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对民族的发展和人类早期国家治理所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五是促使学生梳理本课内在历史逻辑,形成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本课内容,从而巩固、内化乃至深化已有认知二、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展示金文大篆“文明”一词,让学生观察辨认并简要概括自己对“文明”的理解然后教师展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出:“国家是在一定社会发展基础上形成并出现的由此导入新课并进入“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第 2 页 共 11 页 设计意图开宗明义,使教学从一开始便围绕“文明”这一主线展开,并涉及课标“课程内容”提及的“青铜铭文”,营造浓郁的历史氛围。

      引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自然而然将“文明”与“国家”紧密相连,并以此为支点轻松撬动全课内容的教学同时,在恰当认识旧时器时代古人类与中华文明之间关系的前提下,将全课内容整合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夏、商、西周的国家治理”两大部分实施教学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快速浏览教材第一子目,思考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引导学生得出“是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明确:史学家以生产工具为主要依据将原始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其后进入“旧石器时代中国古人类”的教学请学生对照教材《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找找在初中时学过的古人类遗址学生应能找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问题 1我国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有数百处根据《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教材的文字叙述归纳,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在生活时间、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地图和教材内容回答:时间早、分布广,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等设计意图衔接初中历史教材,激活学生既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利用教材“思考点”提出问题,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快速处理该教学内容,体现高中阶段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实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与过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空观念与归纳能力,明白我国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过 渡这些古人类与我们是否有血缘关系尚待考证,但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距今约 1 万年前,我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2.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存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图中在各遗存位置配以相应的农作物产品考古遗迹图、房屋建筑复原图等图片),找出初中已经学习过的文化遗存,如淮河上游舞阳贾湖遗址、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教师根据地图强调:除了上述文化遗存外,还有诸多文化遗存,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等迄今为止,我国第 3 页 共 11 页 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 1 万多处所有观察结果,指向“数量多、分布广、存在核心区域”等特点,不同地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不一样问题 2这些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遗存,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呢?设计意图设问意在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教材写的事物指向生产方式用打磨结合方式制作石器、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母系血缘、生活逐渐稳定等,渐渐指向“生产力”等更深层次问题 3不同的遗存在本质上又蕴含了许多相同的元素正是基于此,我们的中华文明从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中逐渐汇聚发展而来这说明我们中华文明从起源上就体现了怎样的特征?设计意图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统一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前面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综合得出:中华文明从起源上就体现了多源性、开放性、包容性、统一性,最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

      过 渡我们经常说中华文明 5000 多年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距今 5000 年前后的文化遗存3.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展示龙山文化出土的“蛋壳陶”与良渚文化出土的石犁、碳化稻谷图片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分别是距今 5000 年前后黄河、长江流域的文化遗存问题 4代表蛋壳陶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器壁极薄,最薄处仅0.2~0.3 毫米2010 年至 2012年,考古人员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碳化稻谷约 2.6 万斤,2017 年又发现至少 20 万公斤与早前的人类遗址相比,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蛋壳陶、石犁和大规模的碳化稻谷出土实物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通过展示这些要素呈现的特点,联系政治经济学常识,学生能够得出生产技术提高、农业进一步发展、产品逐渐有了剩余等结论,为认识私有制、贫富差距的出现做好铺垫展示辽宁朝阳半拉山男性墓葬、男神头像图片和良渚文化贵族与平民墓葬图片图 2:红山文化辽宁半拉山男性墓葬、男神头像和良渚文化贵族与平民墓葬问题 5红山文化是辽河流域文化遗存的代表,其末期的半拉山墓地男性墓葬和男神头像,以及良渚文化出现的贵族和平民墓葬,又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红山文化末期,我国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的男性化特征明显的文物图片,可印证教材“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第 4 页 共 11 页 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的结论;良渚文化贵族和平民墓葬的“差异”,可引导学生思考实证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等新的社会特点。

      展示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和大型祭坛、积石冢图片问题 6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和祭坛、积石冢说明了什么呢?设计意图玉器数量众多,工艺复杂,成为社会分工出现的实证精美的玉器,证实了先民对美的追求;祭坛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存在突出精神生活在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意在说明生产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展示良渚古城和稻田遗址图片问题 7考古发现,良渚古城距今 5000 多年,古城由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王城、外郭构成,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王城”城墙围合面积达 3 平方千米,外郭围合面积更是达到 8 平方千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同时期大的古城遗址之一专家推测古城为良渚文化的“首都”,其外围还发掘出了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大面积的稻田这些考古发掘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充分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和及时引入最新权威学术成果的精神,我们大胆运用 2019 年7 月 6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3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良渚古城遗址的描述,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得出:城市三重格局、“首都”的出现,从某种程度形成权贵阶层和统治者产生、早期区域性国家出现等结论透过众多的考古实证,逐渐使学生看到在 5000 多年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产生、阶级分化明显、中心城市形成、早期国家形态出现,特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猜您喜欢
      统编部编三下语文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教学反思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美学漫谈精品】.doc 部编版四下《我们家的男子汉》优质课教案.docx 部编统编三下语文习作看图画写一写教学反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统编部编三下语文习作我的植物朋友教学反思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部编六下语文《综合性学习--依依惜别》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docx 部编统编三上语文-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反思课件.docx 统编部编三下语文花钟教学反思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观影随笔-奇迹男孩观后感.docx 部编四下语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docx 部编统编一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大还是小公开课教案.doc 统编部编三下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认识人民币教学反思公开课.docx 部编统编一上语文教学反思参考)a-o-e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 部编统编三上语文“争做文明小学生”主题班会公开课教案课件课时作业课时训练.docx 部编统编三下语文守株待兔教学反思二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docx 论文范本结尾感谢词六则).docx 道德与法治教案-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二课时教案课件课时训练.doc 部编六上语文《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部编统编三下语文枣核教学反思二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公开课教案课件.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