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六上语文《狼牙山五壮士》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docx
11页狼牙山五壮士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会读“寇”“悬”等14个字,会写“日寇”“斩钉截铁”等20个词语二)通过概括小标题,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三)结合《作业本》,以朗读品评、比较阅读、尝试运用等方式,体会课文——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二、教学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一)把握课文特点,了解背景1.齐读课题,回顾交流课文特点板书:人物群体)2.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日寇”“晋察冀根据地”等词语,了解事件的时代背景二)学习生字词语,把握内容1.按要求读课文出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五壮士的一件什么事,交流对五壮士的初步印象2.反馈交流1)学习生词第一组:绷(běng)得紧紧的 日寇 崎岖 磨盘 雹子第二组:大举进犯 横七竖八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第三组:全神贯注 昂首挺胸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①分组读,指导书写容易写错的词语:横七竖八、斩钉截铁②辨别第二、三组词语的感情色彩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2)默读课文,借助《作业本》第三题,理清故事内容①交流评议小标题,利用情节图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②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交流对五壮士的初步印象三)研读“痛击敌人”,学习写法1.完成《作业本》第十八页第五题(2)五位战士分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照样子,摘录描写战士们动作、神态的词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马宝玉:沉着地指挥、命令狠狠地打_______________________葛振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学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胡德林、胡福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交流摘录的词句,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五位战士的人物特点预设:班长沉着,葛振林勇猛,宋学义老练,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3.朗读体会相机引导用夸张的语气、动作演示、表情演示等对描写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几位战士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并从中体会五位战士的特点和对敌人的痛恨)4.调整描写顺序,体会“个体特写”出示语句)战士宋学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班长马宝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副班长葛振林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1)对比朗读,交流发现预设一:课文描写五位战士抓住了人物不同的特点,神态、动作描写符合班长、小战士等人物身份预设二:课文描写五位战士有先后顺序,先写班长,接着写副班长,最后写其他战士2)小结人物描写方法课文抓住五位战士的动作、神态特点,有序地进行了细致描写,这样的描写称为“个体特写”5.用“____”画出“痛击敌人”自然段中描写五位战士群体的句子,并交流发现描写场面的方法相机点明这样的场面描写称为“群体描写”)6.小结第二自然段前两句概括描写了五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战斗场面,这是一个在“面”上的描写,接着聚焦个体逐一特写这种既关注人物群体又聚焦个体特写的场面描写方法,称为“点面结合”四)研读“顶峰歼敌”,对比写法1.比较“顶峰歼敌”与“痛击敌人”两个战斗场面的不同点1)比较描写班长马宝玉的不同之处预设一:描写马宝玉更加具体,运用了大量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圈出“拧开”“举起”等动词,边做动作边朗读展现当时战斗的场景预设二:描写马宝玉运用了语言描写引导学生读好人物语言,体会班长马宝玉的勇猛无畏和对敌人的无比痛恨。
2)比较描写其他战士的不同之处预设:对其他战士课文一笔带过,没有像“痛击敌人”语段中那样进行个体逐一特写,而是采用了群体描写2.引导性小结场面描写的写法1)前一部分对马宝玉的描写是一个“点”,那么后面部分的描写就是一个“面”,同样运用了“点面结合”2)引导找出“点”与“面”描写的连接词“顿时”,同伴合作朗读3.用“ ”画出语段中其他描写五位战士群体的句子,交流发现“顶峰歼敌”采用先“面”后“点”再“面”的描写方法,而“痛击敌人”采用的是先“面”后“点”4.交流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1)分小组合作朗读“顶峰歼敌”与“痛击敌人”两个战斗场面群体描写中个体特写的语句,体会课文点面结合来写场面的方法2)同伴讨论课文对两个战斗场面采用“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3)交流反馈预设一:更能突出五壮士的人物特点,体现出五壮士的团结爱国和对敌人的憎恨预设二:使课文有详有略、层次分明4)小结既有群体描写又有个体特写,这样点面结合来描写场面更能突出人物的特点,而且使描写富有变化和层次感五)扩写“顶峰歼敌”,迁移写法1.展开想象,运用个体特写对其他战士用石头痛击敌人的场面进行扩写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2.选择有代表性的练笔进行交流和评价,重点评价个体特写时有没有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3.课文中还有很多运用点面结合来描写的场面,我们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附板书: 狼牙山五壮士人物群体 点面结合动作神态个体特写 抓住特点 群体描写有序描写狼牙山五壮士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一、教学目标(一)梳理课文条理,揣摩课文顺序,会复述故事二)读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情感受其英雄气概三)聚焦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课文在描写时既关注人物群体,又刻画个体的写法了解“点面结合”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二)学生准备:习作本三、教学过程(一)梳理内容,复述故事1.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同学们,抗日战争期间,在易水之畔,狼牙山巅,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传遍了全国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的主角,只有五个人—一这个故事叫《狼牙山五壮士》板书:狼牙山五壮士)2.理清顺序,创造性复述1)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理清本文写作顺序。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2)出示阅读链接3500多名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四面八方向狼牙山包抄日军实施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整个狼牙山地区顿时烈火熊熊,浓烟滚滚当时被合围在狼牙山上的干部和周围村庄的群众达三四万人,为掩护他们突围,我们七连奉命担任后卫待大家安全转移后,再留下一个班拖住敌人,最后转移我们班长马宝玉得知这一消息,便去找指导员请战,要求把拖住敌人的任务交给我们班连长、指导员知道我们班战斗力强,经商量,同意了我们的请求当时我们班除去因伤病住院的,只剩下5人,即班长马宝玉,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副班长是我——《视死如归壮军威——忆狼牙山之战》(葛振林自述)(3)讲述故事如果你是副班长葛振林,请你借助关键词,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个故事分成四大组来讲)(二)抓住关键,品读句子1.学习重点句子,体会英雄气概1)句子一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①提问: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为什么又往三面是悬崖的顶峰转移?②谈感受:把敌人引上了绝路就是把自己引上绝路,他们选择了绝路。
③交流五壮士在引敌上山时的表现带给自己的感受预设一:“斩钉截铁”可以看出班长非常勇敢,在作生死抉择的时候,还那么坚决果断、毫不犹豫预设二:“走!”铿锵有力,表现了班长态度的坚决预设三:“热血沸腾”可以看出战士们的英勇豪迈2)句子二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①交流在顶峰歼敌的战斗中,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最令自己感动的举动引导关注“用石头砸”)预设一:“抢前一步,夺过”说明情况紧急,班长坚决果断预设二:“猛地举起”体会眼看着敌人就要爬上来了,班长就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②引导体会:班长举起的仅仅是石头吗?(3)句子三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①体会两个“带着”的含义预设:不仅把石头写活了,更重要的是写出了五壮士的英勇豪迈②体会“砸”带给我们的感受预设:能感受到五壮士的果敢勇毅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2.小结作者就是通过动作、语言、神情,把五壮士的英勇豪迈写详细、写具体的板书:动作、语言、神情)3.由扶到放,拓展交流1)课文中还有类似的描绘五壮士动作、语言、神情的句子,找出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说说体会。
2)全班分享交流的成果相机提问)预设一: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提问:五壮士知道自己将要牺牲了,为什么脸上还要露出胜利的喜悦?预设二: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提问:五壮士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什么能昂首挺胸,像冲锋一样,相继跳崖?4.小结五壮士用自己的壮举,向日寇和所有的侵略者证明了:中国人民是坚强不屈的,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气魄,是中国人民宝贵的品质课文抓住了五壮士的动作、语言、神情,详写“用石头砸”和“英勇跳崖”,以此来表现五壮士的英勇豪迈,写出了五壮士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三)渗透写法,点面结合1.感知点面结合的作用1)引导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就是这个团队,完成了艰难的掩护任务文章有一段话,集中地写到了五位壮士并肩战斗的画面板书:群体描写、面)(2)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分板书:个体描写、点)(3)体会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交流: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情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人很全面、很具体的感觉,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板书:点面结合)2.温故知新,迁移运用1)出示五年级课文《鸟的天堂》中的段落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2)引导辨析本段落中的点面描写3)练习用上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在习作本上写一段话,可以是你看到过的一处风景,也可以是人多的一处地方,如公园、菜市场、人民广场、火车站等,还可以写学校里的一次活动4)交流并引导评价附板书:狼牙山五壮士动作群体描写 个体描写 语言面 点 神情点面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