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盾与鲁迅等人现实主义观之比较.docx
4页茅盾与鲁迅等人现实主义观之比较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两者之间本质内涵相同,其次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在19世纪中后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已经渗透到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领域,以科学的思维为立场,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主张一切东西都要经过实证”[1]而且两者目的都是通过直接、客观的描写来揭露现实生活的丑恶和阴暗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将笔触深入到20世纪初病态的现代社会,采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由此可见,茅盾提倡的自然主义写作理念与现实主义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分的二者在原则性上确实没有太大区分,界限比较模糊,具有极大相似性,不止在中国,世界文学界对二者都是经常混为一用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将二者混用,除了因为这两大思潮本身的相似性造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这篇文章中首先指出了在陈独秀等人进行文学革命之后的新派小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学习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因为自然主义主张表现全体人生的真的普遍性同时也表现各个人生的特殊性,它在描写手法上追求绝对的“真”与客观必须事事实地考察,可以弥补当时新派小说中的缺陷。
他强调在写作手法方面自然主义要比现实主义更加客观,可以看出这两者相像但是又不尽相同,各有各的侧重与优势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茅盾他并不是完全信奉自然主义,而是提倡自然主义客观、全面、真实、事事实地考察的写作方式事实上他的文学观念还是“为人生”的现实主义,茅盾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内在上与鲁迅、陈独秀等大部分人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是一致的只是他的现实主义写作理念与鲁迅等人的现实主义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他们之间的不同:一、两者在思想方面的不同在以鲁迅等人作品为代表的中国新小说中都是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来描写当时中国的现状,尤其以鲁迅的小说为例,他们都立足于当时中国的现实社会进行描写,以批判的角度来刻画人物和叙事,而且他的着眼点更侧重于中国国民的精神层面小说的目的是想通过揭露来改造国民性《阿Q正传》中通过在未庄发生的一个个事件来塑造阿Q这个人物,而让读者来认识到阿Q身上精神的愚昧从而传递出作者的思想这就体现了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提到的新派小说中所普遍存在的过于将小说作为宣传某种思想的工具茅盾认为小说的创作中应当做到自然主义所提倡的绝对客观而不过多掺杂作者的主观精神在内,他的作品多为理性叙述,让读者从客观真实的描述中自己体会,这就是茅盾和鲁迅在写作中的极大差异。
二、题材广度上的不同茅盾指出新派小说取材的问题就是不够全面,他认为文学的作用要表现全体人生的真的普遍性,追求“全”例如,《蚀》三部曲庞大的规模尤其是他的长篇小说《子夜》比较大规模地描写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象,从中看到了宏大的社会结构而我们都知道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且擅长的是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善于选择典型事件和人物来进行描写例如未庄这一典型环境中的阿Q这一典型人物,而这正是自然主义所反感的典型性茅盾在肯定鲁迅小说“特拣那死水似的乡村来描写”的重要意义和惊人色彩之后,明确表示:“《呐喊》中的乡村描写只能代表了现代中国人生的一角,《彷徨》中这两篇(指《幸福的家庭》与《伤逝》)也只能表现了五四时代青年生活的一角;因而也不能不使人犹感到不满足”[2]由此可以看出茅盾在文学创作中追求全面的社会现象和人生现象,当然在这中间也还有所侧重和倾向,而鲁迅善于选取典型性来展现社会风貌三、作品描写侧重点不同自然主义在小说的描写上主张自然的原生态的描写,强调对细节的充分描写,追求诸如生活场景、日常琐事以及人物的细微的行为举止等细节的描写这样只是为了真实又客观,而不是为了烘托人物形象或者推动故事情节茅盾在写作中就秉承这一写作理念,他的作品例如《虹》或者《子夜》都有大量的客观描写,着力于生活场景、工作细节及人物外形和心理。
但是鲁迅重视的就是小说的情节安排和布局以及人物精神层面的特性,他不会花大量的文字篇幅去描写细节,他的作品通常短小精悍,通过简单的叙述描写来展现恢弘的思想构造,这也是两者的差所在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鲁迅和茅盾在创作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鲁迅的现实主义更注重思想的广阔,而茅盾更追求社会的广阔性茅盾虽提倡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并不认为自然主义完美,而是茅盾立足于中国文学现状认为它的创作理念恰好可以补救中国新小说的弱点,他所强调的是客观描写和实地观察这两个自然主义的写作方法在茅盾的文学观中所提倡这些自然主义写作的方法其实是要弥补当时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发展现实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