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ppt
59页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在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差异时,人 们常列出饮食“南米北面”、房屋“南敞 北实”、说话“南细北爽”、性格“南柔 北刚”等那么,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 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有什么特点呢?让 我们在本课中讨论这个问题吧敕 勒 歌北 朝 民 歌敕 勒 川阴 山 下天 似 穹 庐笼 盖 四 野天 苍 苍野 茫 茫风 吹 草 低 现 牛 羊一、南朝与北朝1.南朝政权更替:开始:420年,刘裕称帝,建立宋朝,都城建康宋、齐、梁、陈更替,建都建康,历史 上合称“南朝”2.北朝统一:建立: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更迭:北 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 朝马匹和武士均披铠甲,是战斗装束拓跋鲜卑建 立之初多用骑兵,保留许多本民族的原有风格北魏骑马武士陶俑北魏陶武士俑西 魏东 魏宋建康齐建康建康建康 梁陈北 魏 北 魏 北 周北 齐二、江南地区的开发阅读并思考这两则材料,它们反映了江南地区 怎样的经济状况?材料一: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 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民 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答:当时南方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 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虽有衣食保障,但 没有很富裕的人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的表现:手工业:织锦、造纸、制瓷等技术有很大 提高;商 业:建康成为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 的都会农 业:南方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 改进,农业迅速发展;南朝陶牛车东晋·青釉褐斑羊头壶东晋·德清窑 黑釉鸡头壶东晋·青釉褐斑镂空薰南朝·青釉刻花单柄壶南朝·四双复系罐南朝·青釉灯三国吴石头城遗址(今江苏南京)南京秦淮河今貌秦淮河是东晋、南朝建康对 外的交通要道由苏、杭供应建康的 粮食都由此运送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1.改革的背景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政权面 临着危机; 冯太后的支持和指导下鲜卑族发展壮大,民族交融趋势增 强;孝文帝说:“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 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 宅,河洛(洛阳)王里,因兹大 举(迁都),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平城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河南洛阳出土,为孝文帝的弟弟元羽的 墓志孝文帝迁都洛阳时,曾命元羽在旧都 平城,控制、安抚对迁都不满的鲜卑族人。
北魏·元 羽墓志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 安可不重? ——《洛阳伽蓝记》大意:自从晋(东晋)、(南朝)宋以来,繁华的洛阳 变成了一片荒土,都以为长江以北,全是夷狄(少数 民族)昨天到洛阳,才知道有很多身着汉族服装的 士族,在中原地区;那里礼仪兴盛,人口众多,物产 丰富,难以言传北方的少数民族,不可轻视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 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大意:孝文帝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孝文帝 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 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三十岁以 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即改 变但是三十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 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拔拔长孙丘穆陵穆步六孤陆贺赖贺独孤刘鲜卑姓改为汉姓改穿汉服胡服汉服学说汉语(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年)正式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 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高祖记 》与汉族通婚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的女 儿入宫,同时令自己的六个兄弟都娶汉 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其他的鲜卑 族人,于是纷纷效仿完善学校教育制度想一想: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 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 帝等,这是为什么?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王朝注意学 习汉族的文化,尊崇孔子,提倡以 孝治国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 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第70页返回2.改革的主要内容迁移都城:494年,都城由平城迁至洛阳;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习俗的政策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行一 系列新制度,加强经济和行政的管理;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完善学校教育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经济上,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上,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 进步,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政治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的 统治;·如何评价孝文帝?孝文帝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积极进行 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 了北方各族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北方民族大 融合的进程。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 政治改革家洛阳东汉时期的墓室壁画胡床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北齐·黄釉乐舞图瓷扁壶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 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哪些?本课小结1.我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在我国的传播方向是( )A.由南向北 B.由北向南 C.由东向西 D.由西向东2.下列朝代都曾以建康为都城的是( )①东晋 ②西晋 ③西汉 ④南朝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3.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措施行之有效 B.掌握最高权力C.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D.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BD随堂训练CC学习测评 DCC1、洛阳地处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2、都城迁到洛阳是因为洛阳是我国著名的古 都之一,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 明的重要发祥地,汉文化深厚,便于学习汉 文化,进一步推进改革。
这里物产富庶,交 通便利,便于控制北魏全境孝文帝原名拓拔宏,改姓氏 后为元宏他四岁即皇帝位由于 年纪太小,由祖母冯皇太后执政 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 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 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 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 学不师授,探其精奥通过对 汉文化和汉族发展史的了解及与 本民族现状的比较,孝文帝深刻 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 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拓跋宏(元宏) 魏孝文帝 庙号高祖成长经历——童年的不幸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禅位 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公元476年 ,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暴卒拓跋宏的母亲: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 “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 的母亲,以防止后党专权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了 孝文帝拓跋宏: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冯太后 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 持冯太后对拓跋宏开始时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 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有一次 ,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
又有一次,冯太后在 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 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后来因为大臣穆泰劝阻,拓跋宏才 保住了皇位 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相比 ,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虽然各民族 在一起生活,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对各族百姓巧取 豪夺,甚至在与南朝交战时,以其他族士兵为肉肉 篱,其残暴统治终于篱,其残暴统治终于激化了社会矛盾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 (汉人)为肉篱”在战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 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 锋,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均田制均田制是国家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增加政府财政收 入,也为了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而推行均田制三长制三长制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 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孝文帝制定了俸禄制和地方官吏任期制凡贪污帛满一 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官吏按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升降俸禄制新 制 度1.我国历史上的六朝古都在哪里? A.西安 B.洛阳 C.南京 D.北京巩固练习2.南朝时,长江以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其原因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②北方人口南迁避乱 ③江南战争相对较少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3.下列哪一个城市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 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 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A.建康 B.成都 C.洛阳 D.广州4.《魏书》记载:(孝文帝)“诏不得 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 居官这里的“北俗之语”是指A.匈奴语 B.汉语 C.鲜卑语 D.胡语5.两个同姓的人碰面,常常会说“五百 年前是一家”,下列哪件事件的发生, 可能使这句话不再是正确的A.江南地区的开发B.少数民族内迁C.中原人南迁D.北魏孝文帝改革6.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 ”“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 的有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我学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我认识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同学们,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启发 ?跟大家分享一下吧!?跟大家分享一下吧!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