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范长江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气质以旅行通讯为例.pdf

3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03977194
  • 上传时间:2019-10-08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778.29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11 期 ( 总第 196 期)125 范长江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气质 — — —以“ 旅行通讯” 为例 ■张燕 长期以来,我国著名报人范长江先生新闻报道中最 为人所称道的莫过于 “旅行通讯”( 也称 “旅游通讯” ) 无论是因社会责任感所迫,或是为记者职业所趋,行走, 无疑是范长江早年人生历程中最富特色的印记;而记录, 则足见范长江对于九州方圆风云变幻的历史性描摹与真 诚用心 最终,范长江的行走与记录集结为 《中国西北角》 《塞上行》等煌煌大作并得以广泛传播这些旅行通讯 不仅将当时人们目力不及的偏僻角落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也将人们心力不逮的人文底蕴述说得头头是道,字 里行间凝聚着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充分表达着作 者对于国家前途的高度关切、对于民族命运的高度关注 以及对民生状况的高度关心的文人情怀 且不论范长江的旅行通讯曾经给当时的读者以怎样 的吸引与震撼,时隔七十多年后,当我们重温范长江的 旅行通讯作品,仍然能感受到其间跳动着的新闻人求真 求实的灵魂与文化人自由豪放的气质从某种意义而论, 后者恰恰是范长江形象更为真实丰满、作品更具文化魅 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孜孜求学修得传统文人气质 范长江 1909 年 10 月生于四川内江县田家坝,自幼 便随祖父范延馨习文解字,以求识书达理,小小年纪便 背得宋代大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之类的名句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经典名句大多寄托着士大夫 阶层的理想与情怀,而在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过程 中,这类名句渐次成为中国传统文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 界与自我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身为清末秀才的祖父以 此为孩童时期范长江的启蒙之选,想必不仅仅是因为其 文字浅显易懂,文句工整对仗,更重要的是欲将其间所 蕴含的文人风骨传递给稚子 同时 ,“范延馨喜欢看新书,鼓吹青年人作文学家、 诗人、科学家、实业家、谋臣、策士等,主张清高,鼓 吹个人奋斗,这些主张对我童年思想很有影响 ” ①就范 长江日后离家求学的生涯以及从事记者职业的人生历程 而言,祖父范延馨无疑是范长江人生导师第一人 客观而论,生于乱世的范长江求学之途并不平顺 — — — 无论是报考黄埔军校未果,后入中法大学重庆分校 学习因参加学生运动被通缉而辍学,或是因人生主张不 同主动离开中央政治学校,最终北上进入北京大学哲学 系学习,几经波折难以安定。

      然而,正是在颠沛求学的 过程中,年轻的范长江心智渐趋成熟,放眼天下先忧后 乐的文人气质渐次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当时与 日后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的主导 1932 年在北大哲学系就读的范长江饱览哲学、经济、 政治等众多学科之书,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学养但当 北大的哲学教授认为哲学无法解决现实问题时,学养已渐 丰厚且文人气质更趋浓重的范长江毅然走出书斋,自觉依 循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人理念,同时也选择了 文人恪守的传统轨迹— — — 竭尽全力欲求达济天下之路 1933 年下半年开始,范长江正式为北平的 《晨报》 《世界日报》 、天津的 《益世报》等报刊撰写新闻稿件, 尽管报道的内容多反映高等学府的文化教育状况,但却 显现出范长江在角度选择、文字表述等方面的良好素养 也正是这些作品,引起了当时面向全国发行的颇有社会 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天津 《大公报》的关注,时任总经理 胡政之先生特邀范长江为撰稿人,由此开启了范长江与 《大公报》之间长达数年的合作 随后的近两年间,见诸天津 《大公报》和 《北平晨 报》的范长江作品— — —无论是反映北大教学现状的 《佛 学在北大 》《北京大学地质系沿革及其成绩 》《北大研究 院所藏明清档案及其整理》 ,或是介绍陶希圣、顾颉刚 等文化名人及其研究成果的 《陶希圣与 “食货 ” 》《顾颉 刚与 “禹贡” 》— — — 原本无奇的题材最终竟形成一派洋 洋洒洒博大厚重的气势,无不显现出范长江独特的文化 视野、深邃的评判水准以及精湛的文字功力,同时也散 发出一种尊重历史而注重真实考据,学养丰富而笔下恣 意汪洋的文人特质。

      二、新闻报道之行亦文化解读之旅 正如范长江的夫人沈谱女士所言 : “长江是一个具 有强烈历史感的新闻记者,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产物,是 近代中国历史的忠实记录,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长江如 何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不避艰险地努力探索真理, 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发展过程历史的进程是曲折复 杂的,但它又是公正的……” ② 1935 年 5 月,范长江以 《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开始 了他为后人称道不已的西北之行毫无疑问,这次异常 艰苦的新闻报道之行也有着异常复杂的背景:一方面, 张燕:范长江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气质 随笔·札记 126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11 期( 总第 196 期) 时值日本侵占东三省并欲将魔爪伸向华北腹地,中日战 争迫在眉睫之际,国民政府对于战争显然缺乏足够的认 识与准备,而国共两党之争愈演愈烈,国内情势极为紧 张;另一方面,中日战争一旦爆发,沿海地区难以固守, 大后方势必向西北或者西南地区转移,而偏远且闭锁的 西北是否有此担当,不仅国人鲜有所知,即使是广闻博 记的新闻界也不甚了了 面对如此现实情境,加之只付稿酬、不给薪金和旅 差费、稿件必须由记者署名、文责自负等附加条件的限 制,并非 《大公报》正式记者的范长江此行之艰难显而 易见。

      然而,年仅 26 岁的范长江终究还是以上海为起 点,顺长江西去,在成都稍作停留之后,经四川江油、 平武、松潘等地,溯白龙江而上,向着遥远与荒蛮的西 北腹地甘肃进发,路经泯河、洮河、大夏河等流域,不 仅涉足纯藏区,并且拜会了藏族土司,两个月后到达甘 肃省会兰州在此稍事休整后,范长江随即一路向西抵 达西宁,在此地考察了有着 “西北王”之称的马步芳的 军队,旋即经由祁连山至肃州张掖、甘州酒泉,以及敦 煌、玉门、武威等地,足迹遍及河西走廊之后,范长 江一路向北途径宁夏的中卫、灵武、石嘴山、临河、五 原至内蒙古包头和陕西首府西安等地 范长江此番新闻报道之行历时长达十个月,行程 2000 多公里,采访考察涉及川陕甘宁青的广大地区此 间,行走并记录的七十余篇旅行通讯陆续见诸 《大公 报》之后,中国西北角在国人眼前生动而详尽地展开 — — —西北地区民生的困苦,川甘青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与 民族关系现状,河西走廊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等等同时 范长江首次以写实的笔法真实客观地向读者报道了有关 红军长征的消息,一时,震动全国 范长江的西北之行硕果累累,见诸 《大公报》之后 使其发行量与美誉度陡增当这些作品结集为 《中国的 西北角》一书后 , “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 续购者仍极踊跃。

      ”紧接着的数月之内竟连出七版,不 仅读者大快朵颐,也成就了中国新闻史上鲜有的一段 佳话 客观而论,范长江堪称壮举的西北之行,既源于历 史记录者的职业驱动,同时也出自忧国忧民文人情怀的 有力支撑惟此,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中不仅有对一时一 地的真实而客观的摹写,同时也流露出十分鲜明的文人 气质与文化意味 1. 开阔厚重的文化视角尽管作为记者的范长江一 路行走艰苦异常,但是作为文人的范长江一路记录绝非 因此而肤浅草率无论是 《中国西北角》或是 《塞上 行》中的旅行通讯作品,还是抗战爆发后的战地通讯, 都不难看出作者在记录历史点滴中一派开阔的文化视角 《兰州印象》不仅有对兰州这一西北古城地理气候 等自然景观的详尽描述,也有对其历史经济政治等人文 景观的具体呈现 《“金”张掖的破产》则从最初的汉代通西域搭笔, 笔锋扫过历朝历代的风云变幻,最终落定于民不聊生的 现实画面;继而在 《张掖的破产,是人懒的过? 》中, 则基于政治与经济的角度给予考察,并以真实事例与具 体数据揭示了 “金”张掖之所以破产的根本原因— — —苛 政猛于虎 《班禅在塔尔寺 》《回教过年》则以文化学者的眼光 探查了藏传佛教的具象载体— — —寺院与活佛,体验了回 族宗教节日的氛围与过程。

      尽管因停留时日不长而观感 稍显偏颇,但对西北少数民族文化样态的简约勾勒却具 有一定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和意义 《西夏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中展示给读者的堪 称逻辑清晰资料翔实的史学家风范— — —梳理了西夏古国 的历史渊源与走向,考察了其沿革过程中荣辱兴衰的根 由,述说了元昊、韩琦、范仲淹、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 与西夏古国之间的瓜葛和争斗,并直陈了西夏历史风云 留给今人引以为戒之处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毋庸置疑的是,范长江的旅行通 讯往往集客观报道、历史考察、真相探究、政经分析、文 化传播等多种元素为一体,呈现着一种视野开阔、内容广 博、内涵厚重的人文色彩,同时也散发着一种忧国忧民、 敢为天下先的文人气质,必然受到堪称精英读物的 《大公 报》的读者以及其他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的欢迎 2. 精湛凝练的文人笔法尽管范长江在北大就读时 间不长且工读兼顾,但仍然坚持阅读哲学、政治、经济、 英语等多种学科的经典著作,不仅从中获取了丰富的知 识养料,同时也不断提升着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尽管最 终未能完成大学学业,然庆幸的是,少小得益于天资聪 颖与家学滋养,青年则得益于博览群书与勤于思考,范 长江的才情与积累依然过人,这些成为他集新闻记者的 敏锐、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才华、社会学家的广博 于一身的坚实基础。

      诚然,范长江的旅行通讯之所以赢得广大读者的认 同与追崇,主要源于文章所展示的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 乃普通人所目不能及,饱含着新闻学、民俗学、社会学、 地理学、人类学、史学以及文化学等等方面的知识信息, 能够极大地满足读者求新求知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与其 旁征博引、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文采四溢的文人笔法 密切相关 无论是以历史学家的角度去考察,还是以新闻记者 的眼光去捕捉,范长江在行走与记录的岁月里,最终见 诸报端的总归是令人不忍释手回味无穷的精彩篇章他 在即将进入西北腹地,经由四川时写下的 《过大雪山》 一文中有如此大气磅礴直抒胸臆的文人笔墨— — — 涪江仅为嘉陵江一支四川省名,乃因于嘉、沱、 岷、乌,而涪江不与焉但涪江自江油以上,本已非大 江之规模,而犹溯源至六百里可见欲成大河者,必长 其源; 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长,则此河之前途 随笔·札记张燕:范长江新闻报道中的文化气质 现代传播 2012 年第 11 期 ( 总第 196 期)127 愈有浩荡奔腾之日; 基愈固,则人生事业愈不敢限其将 来但世俗之见,长江必出三峡,始惊其浩瀚,人必事 已成功,始佩其英雄长江上源,在崇山峻岭之中与顽 岩怪石冲击之时,谁亦不加重视。

      人在艰难困苦荆棘榛 狉里苦斗之日,何曾有人愿加以援手? 此种成败论英雄 之俗见,最易丧失青年奋斗之勇气惟自奋斗者本身言 之,大可 “闭耳不闻俗人话,专心一志奔前程” ! ③ 《走出祁连山》一文中则有如此据实直书的记者表 达— — — 扁都沟走完,我们的视界立刻从祁连山中解放出来, 丰沃平广的张掖盆地,披上无边的雪锦,村落、林木、 溪流、牲畜、行人、炊烟……一一的进入我们的眼底, 我们立刻感到人类社会再临,我们出了扁都口才算到了 自己的 “家乡” ,穷荒绝地的祁连山里,真有把人退回 到千年前的凄凉! ④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范长江数百篇之多的旅行通 讯中,无论是追述史实或是描写现实,无论是评论时局 或是抒发情怀,丰富的人文涵养特别是对汉语言文字的 驾驭能力无不跃然纸上,蕴含着一种工整明快清新畅达 的书卷之韵,读来不仅信息饱满且朗朗上口— — — 出灵武北门,有几里的小沙窝刚刚过午的阳光, 蒸起了浓厚的闷人热气,马行其中,亦困顿无力由此 向西北行三十里,所过皆为肥沃的荒地,原有的阡陌痕 迹,与村落废址,至今仍历历明现与大道两侧荒野之间 现存村舍,寥若晨星之落落本来所谓 “塞上江南” 、 “鱼米之乡”之宁夏,因变乱与征敛的结果,人民逃散, 若干地方已渐即荒芜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 归?”陶渊明又安知今日尚有此同调? ⑤ 毫无疑问,范长江以此笔法娓娓道来的旅行通讯不 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秦汉时期)-2025年版.pptx 2023版《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绪论.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2025年版.pptx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年版)资料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 - 副本.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道德品格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2025年版.pptx 第六讲践行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四章 明确价值要求 践行价值准则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新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2025年版.pptx 第四讲阔步迈向农业强国讲稿-2025秋形势与政策讲稿.docx 2023版第一章 领悟人生真谛 把握人生方向教学设计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2023版教学设计第二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本课件.docx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概述.ppt 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结构-塑料成型工艺基础.ppt 市场营销学(第2版)市场营销管理.ppt 税收筹划(第2版)课件:跨国税收筹划问题.ppt 微机原理及单片机应用技术-初识STM32.ppt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会计的基本概念.pptx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第7版)课件:政府单位会计概述.pptx 银行会计课件: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核算.ppt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