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低碳经济理论争议和政策选择比较.pdf
7页可持续发展研究专题 ?国外低碳经济理论争议和政策选择比较*张可云 ? 张理芃内容提要: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国外近些年研究低碳经 济取得的重要成就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基本要素、 政策方案和政策模型基本要素研究主要是理论探讨, 却产生了相当大的争议, 需要更充分的实证研究来支持理论结论; 政策方案研究则从更全面的角度关注社会福利的改善; 政策模型方面主要基于一定的要素理论, 通过一般均衡模型的数值 模拟结果评估各种可供选择政策的多产业和多区域异质效应本文首先重点回顾了国外研究在以上三个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和主要观点, 并试图梳理当前争议存在的来源, 最后希望通过这三个角度引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实际问题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消费? 政策模型? ?人类在工业革命开始至今的 200 多年时间里排放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可能是导致气候灾难的主要原因( IPCC, 2001) Stern( 2006) 以令 人震撼的事实和不容置疑的科学方法展示了全球变暖的严重后果, 有力地驳斥了质疑的观点到本世纪中期, 将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 浓度稳定在现有水平, 需要所有工业国家至少减排60% ( IPCC, 2001) 。
如何在减排的同时保持经济发展, 满足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 即发展低碳经济, 成为所有国家探索的新路径, 是当前学术研究的 热点问题但是, 无论是理论观点还是政策主张, 都存在相当大的争议弄清楚国外学术界这些争议的来龙去脉, 对促进中国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意 义本文从经济学视角回顾研究资本、 技术和能源消费习惯等基本要素的重要理论观点并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 分析比较碳税、 碳排放权交易和地区化宏观低碳政策这三种政策方案, 梳理当前政策评 价采用的主流模型一、 低碳经济理论争议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资本属性、 技术水平、 居民的能源消费习惯以及能源结构或资源禀赋, 这四个方面是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由于能源结构或资源禀赋是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 其动态变化路径受限于客观事实, 政策干预效果相对较弱, 因此关于低碳经济政策的新近文献主要探讨其他三个要素围绕这三个要素的相关研究 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但也存在明显的争议 一) 资本要素方面的理论争议研究资本要素产生的争议主要是两个方面: 自 然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之间的替代性以及资本的延展性实证研究表明, 资本要素对政策模型的结论存在显著影响, 因此争论的结果可能会直接改变政策的选取, 对于低碳经济的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 的影响。
首先, 在自然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之间的替代性方面, 存在完全可替代性和不完全可替代性两种 理论Nordhaus( 1994) 在运用成本? 收益方法( 也称新古典方法) 估计全球变暖对人类总福利的影响时, 假设自然资本与其他一切形式资本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Stern( 2006) 给出的气候政策模型仍 沿袭了完全替代这一经典假设, 但其研究结论指出,气候变化会导致对人类发展最关键的自然资本耗尽或贬值, 且这一过程无法逆转也难以补偿Schelln? huber et al( 2006) 将自然资本被耗尽或贬值的不可逆过程视为气候变化灾难性具体表现, 认为既然结论强调自然资本耗竭的过程不可逆、 难补偿, 那么不同资本间可以完全替代的观点应当受到质疑, 即?126?*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生态文明取向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批准号: 08AJY044)的阶段性成果之一Stern( 2006) 的假设和结论之间存在矛盾有研究指出质疑 Nordhaus( 1994) 仅关注选取的折现率是片面的, 更关键的是接受资本完全替代的假设将导致道德风险、 内在不一致的结论以及缺乏效率的政 策选择等一系列严重的后续问题。
如果资本具有完全替代性, 折现率的下降会导致稀缺的资本缺乏进入减排项目的激励, 因为节能减排的投资不仅时间 周期长, 不确定性大, 而且回报率远低于一些成熟的公共投资有两个相对的可持续标准范式( para?digms of sustainability) 描述了自然资本与其他资本的替代性, 即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弱可持 续性也称为完全可替代范式, 意味着自然资本的耗竭不会产生严重后果, 可生产的资本存量的增长能够弥补自然资本的短缺相反, 强可持续性要求经 济中要保证最少比率的自然资本存量, 认为自然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仅在一定范围内有互补关系,未来可利用的自然资本的减少无法由当前产出的资本增量弥补, 因而成为限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 因素显然,强可持续性更强调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 重视节能减排对长期发展的关键作用由于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 两个范式之争目前尚未有定论 第二, 在资本的延展性( malleability) 方面, 有可完全延展和不完全延展两种观点较早的低碳政策模型研究基本认同资本完全延展的观点, 认为随着边际生产率的变化, 资本在不同部门间可以自由流 动, 主要因为完全流动的资本符合模型均衡的状态,同时抽象了资本的概念, 让不同类型的资本回报率相等, 可以简化后面的处理。
在随后基于对产业更 深入的研究中, 资本不完全延展被发现更符合实际,在此前提下, 宏观层面的短期减排成本将持续上升由于资本一旦进入具体产业并投入生产后很难重新提取出来再用于其他产业, 因此不同产业间资本的 相对价格在短期内具有刚性, 长期中则逐渐趋向均衡价格Lanzi 在不完全延展的假设下, 由于资本的不完全延展性限制了产业的调整能力, 刺激不限制排放 的国家大量出口高碳产品, 因而碳漏出效应( carbonleakage effect) 较强争论的意义主要是从长期来看, 资本延展性显著影响推广新兴低碳技术和淘汰落后技术的速率, 从而改变人们对量化减排效果的 预期, 相应配套的低碳政策执行强度和进度都会随之明显改变McFarland et al( 2004) 的经验研究表明, 技术特定性的资本将极大提升先进低碳技术的最终普及率, 缩短达到预期量化减排效果的时间Wing( 2006) 通过数值模拟证明在宏观层面上, 减排 的经济成本仅与低碳技术替代弹性显著相关, 技术替代弹性与资本的延展性相反, 所以短期资本的延展性是决定低碳经济政策成本的最关键因素 ( 二) 技术要素方面的理论争议技术变迁的速率和程度是决定未来人类活动碳排放的关键( IPCC, 2001) 。
传统政策模型导出中长期最优的低碳经济政策, 被证明与模型对技术的 假设 高 度 相 关传 统 经 济? 能 源? 环 境 模 型( E3MG) 通常将技术变迁视为外生非经济变量,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大量证据表明技术进步具有相当 程度的内生性外生技术变迁能反映引入更高效技术产生的替代效应, 却无法对技术本身创新和扩散建模内生技术变迁提高了减排效果, 降低了减排的总成本, 但令模型更加复杂, 增加了实现减排目标 的不确定性, 因为一些关键的创新变量和 R 二是能源效率自主改进( AEEI, Autonomous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 ment) 因子, 表征非价格效应的技术变革, 产出不变下能源投入减少; 三是能源价格替代效应, 能源的替代导致技术的转换能效自主改进和备选技术 ( backstop technology) 是两个较新的概念AEEI变量代表促使能源效率自主改进的内在机制, 衡量所有非价格驱动的技术进步, 如经济结构改变、 特定行业耗能的比重以及单位产值能耗的变化( Nor? dhaus, 1994) 如假设技术的逐渐进步来自知识的长期积累, AEEI 变量为常数, 否则应与时间呈非线性关系。
不过 AEEI 变量衡量技术进步的主要问题在于难以区分生产率的实质提高和长期价格的效 应备选技术是已开发但尚未商业化推广的技术,在传统技术成本上升和本身逐渐成熟等原因下进入市场, 通常假设其边际成本恒定且较高, 供应没有限 制备选技术剔除了能源成本上升对技术进步的影响, 但技术的可获得性和应用成本对于预测低碳政策的长期效应有显著影响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备选技术存在一种特殊形式?? ? 快照( snapshots) , 包含 技术改进的丰富细节, 供模型在特定的准则下选用127??经济学动态?2011 年第 1 期显然这两种外生技术变迁难以精准地预测技术进步的潜力解释内生技术变迁来源的传统理论有三种, 即创新论( induced innovation approach) 、 进化论( evo? lutionary approach) 和路径依赖论( path dependenceapproach) 与之对应有三种建模方式, 即对 R 在技术特定型资本( technology specific capital) 理论下, 对应技术的扩 散程度和速率具有较高的上限, 其被淘汰并退出该产业的速率会下降, 即阻碍更高效的新技术的引入( McFarland et al, 2004) 。
此外技术变迁还受到管 制等措施的限制, 不考虑现实的摩擦, 在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的 CGE 模型中, 技术扩散可以达到很高的速率为与 CGE 模型一致, 往往给生产函数引入一个准固定因子以对应新技术, 并假设其初始值 非常小, 会随技术和产出水平上升而不断增长, 甚至呈指数上升Buonanno et al( 2001) 认为在既定的减排政策下, 内生技术进步会动态地向没有减排的国家溢出, 抵消单方面减排引致的碳溢出效应( leakage effect) , 减少总排放 ( 三) 能源消费习惯方面的理论争议居民的能源消费习惯对总的碳排放有重要影响, 但其由许多复杂因素决定, 研究中一般通过居民 的燃油需求弹性来表征消费习惯, 因为燃油是欧美居民日常生活最重要的能源, 也有完备的统计数据支持研究争议主要集中于需求弹性是否会显著改变长期中, 居民对能源价格的预期将改变能源需 求弹性, Blow 基于 CGE 模型的宏观研究较为充分( Bye,2000; Bruvoll 二是将碳税的收入用于一次性转移支付研究表明第二项措施更有效率, 考虑环境改善的收益,社会总体福利甚至超过征税前的水平( West Park 弱双重红利表示用碳税来替代其他扭曲税产生的福利改善要强 于将碳税收入一次返还的福利改善。
Babiker et al( 2003) 对欧洲情况进行经验研究, 证明目前不存在强双重红利, 而弱多重红利可能会存在, 并且在多重的效率扭曲机制下( 如欧洲非常高的燃油税和个人 所得税) 可能消失实际上, 美国劳动供给弹性的不断上升让强双重红利可能在?京都议定书?的政策框架内存在 从本质上说, 税排放税属于政府大棒工具, 旨在通过惩罚性税收限制碳排放量, 但其突出的缺陷是没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二) 碳排放权交易工具的优点及适用范围 与碳排放税相比, 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运用市场机制激励减少碳排放的工具碳排放交易是以激励手段, 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既定的总体排放目标政策层面的配套措施包括, 国际协商按照既定比率削减每年可交易的碳排放总额度, 逐渐减少总排放, 提高碳排放权的市场价格和未来碳排放的机会成本, 给碳排放权存储以盈利空间, 促进各国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 激励资本流向清洁能源技术 与其他污染物排放交易体系不同的是, 碳排放交易必须建立于较广泛的区域上, 地区层面单方面碳交易减少的碳排放会被非减排国家增长的碳排放抵消较早的观点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的效用在国际 和国内层面上相同, 受到后来研究者的强烈质疑, 因为国际层面的碳交易缺乏类似中央权力机构的最终仲裁者来决定各国可交易的碳排放权初始额。
初始 额度由各国自主选择, 属于内生变量, 受国际碳交易和该国产业属性的影响, 这是国际碳交易最特殊的属性理论和经验研究证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