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年M2货币存量.docx
8页历年M2货币存量(2011—08—01 18:50:13)转载▼货币存量又称为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在某一时点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的货币总额,它主要包括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所拥有的现金和金融 机构的存款等各种金融资产货币供应的数量、流动性状况是社会总需求变化的 货币表现,是各国的主要经济统计指标之一,也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 依据我国现阶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主要从银行概览中加工整理后取得货 币供应量一般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差距分层次统计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由 强到弱,分为M0、M1、M2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 行总额;M1 M0+活期存款,亦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M2 M1+定期存款 +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亦称为“广义货币使应量”我国有货币存量统计数据的资料始于1952年,当年的货币存量(M2 )101.3 亿元,请大家记住这个数字从52年到57年,M2基本上是以每年12-15亿元 的速度增加,货币增长保持在10%左右,57年达到197.7亿元,这是比较正常的 速度;从58年开始就不对了,货币增长也开始大跃进,以每年平均25%的速度 猛增,导致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从61年到64年,三年自然灾害,第一次 出现通货紧缩,M2由1961年的439.8亿元降到1964年的434.7亿元,降幅并 不大,但是比较好的度过了自然灾害期,国民经济有所恢复65年到68年又开 始了第二次冒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56亿,每年增长速度为14%,68年达到666.9 亿元69年到70年“调整,巩固,提高”,出现第二次通货紧缩,每年货币减 幅只有7亿元从70年到79年开始了第三次温和的通货膨胀,每年平均新增货币90多亿 元,增长速度是15%左右,增长量保持在百亿元之内,增长速度控制在20%以内 1952年到1979年都可以称为“高增长低通胀”经济发展期81年到83年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增货币增长量上了新台阶,每年平均新 增货币400多亿元,货币增长速度为22%,也还算正常;从84年到89年突飞猛 进,每年平均新增货币1500多亿元,89年货币存量达到12000亿元,第四次通 货膨胀可以称为奔驰的通货膨胀从90年到93年,货币增长量每年都还控制在数千亿元之内,没有超过万亿 元:90年与89年相比,新增5253亿元,91年比90年新增4100亿元,92年比 91年新增6100亿元,93年比92年新增94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39%! 93年货 币存量达到34879亿元。
94年开始货币增长量超过万亿:94年比93年新增12100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 34.6%; 95年比94年新增14000亿元,96年比95年新增16000亿元,97年比 96年新增15000亿元,98年比97年新增13500亿元,99年比98年新增15400 亿元,2000年比99年新增15600亿元,2001年比2000年新增18200亿元,货 币存量达到152888亿元平均年增长量为15100亿元,平均增长速度在39%左 右,可以称为第五次通货膨胀期2002年更不得了,货币增长量开始突破三万亿:2002年比2001年新增31000 亿,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000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4000亿元,货 币存量达到253207亿元增长量加大了而同期的货币增长速度却降了下来:年 平均增长速度在33.3%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第六次比较平稳的通货膨胀 期”200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0.62万亿元,而2005年3月 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6.5万亿元房地产调控声中,2007年12月 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2007年与2003年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长了近一倍!再对比一 组数据:2007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
2009年12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0.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7.7%)2010年6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7.39万亿元央行网站的M2数据亿10年底 72577409年底 60622308年底 47516607年底 40340106年底 34557805年底 29875504年底 25320703年底 21922602年底 18324701年底 15288800年底 12743299年底 11763898年底 104498.597年底 90995.396年底 76094.995年底 60750.594年底 46923.593年底 34879.892年底 25402.291年底 19349.990年底 15293.489年底 10786.288年底 7425.887年底 6517.086年底 5354.785年底 4264.984年底 3583.983年底 2788.682年底 2369.981年底 2027.480年底 1661.279年底 1339.178年底 1134.5通货膨胀率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年6.01993年14.7年2.4年1.9年1.5年2.8年9.3年6.5年7.31994年24.11995年17.11996年8.31997年2.81998年-0.81999 2000 年-1.4年0.4年18.82001 年0.7年18.02002 年-0.8年3.12003 年1.22004 年3.90年3.42005 年1.8年6.42006年1.520072008 年20092010 年2011 年2012 年2013 年2014 年2015 年2016 年2017201820192020年4.85.9-0.70.00.00.00.00.00.00.00.00.00.00.0中国实际货币供给量大大高于理论上的货币供应量。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31.5%,个别年份的 甚至超过40%!也就是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货币贬值速度在20%以上!一部新 中国经济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隐蔽的通货膨胀史为什么说是隐蔽的?这是 由于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存在着严格的价格管制,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 程度被隐蔽了经济体制转制后这个影响仍然存在既然通货膨胀这么厉害,为 什么没有引起金融崩溃和经济生活混乱呢?其一,这是由于建国时货币存量基数 本身太低,除了两次通货紧缩外,80年代之前每年增加的货币量还不能适应现 实的货币需要,因而长期保持了低流通、低物价;其二,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时 期也需要大量流通货币的支撑,再加上我国信用制度不健全使现金需求量更大; 其三,我们更受益于强大的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长期的计划经济影响,政治和 政体的稳定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和金融的稳定下面我们再从货币数量方程式中推导出为什么会产生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以及 高通货膨胀率没有发生经济混乱货币数量方程式:MSV = PY d其中,MS——代表一国的货币供给;V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 ——代表总体价格水平;Y d——代表真实总需求。
那么,PY d就代表了需 要交易的商品总额,一定时期内PYd是个确定数字80年代之前由于交易通信 技术的落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而需要比较大的货币供给;80年 代之后技术是跟上去了,但是信用降下来了,仍然需要比较高货币供给这就是 为什么比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没有严重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的原因之一如果我们还想寻找更多原因的话,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有大量的货币资 金积聚在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众多的货币持有者试图在不完备的资本市场 上攫取自己的第一桶金(2003,伍志文,货币虚拟化过程中的“资本市场货币积 聚假说”, 《经济学(季刊)》2003年10月);房地产市场的成熟与活跃也吸引了相当部分的资金事实上我国的“超额” 货币供给自80年代以来就一直存在并呈加速趋势,让好多人担心这个“笼中 虎”随时都可能跑出来危害商品市场并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但是没有,反而在 2004年、2005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态势,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升值的另一 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从另一方面讲,由于过去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导致当前产能过 剩,产能过剩领域也由消费品领域扩展至生产资料部门的加工工业和原材料工业 三个产业链环节。
在产能过剩因素约束下,近期也不可能发生急剧的通货膨胀 最后我们还应该感谢中央银行的货币专家们,他们的敬业和高超的调控技术(公 开市场活动、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抑制了通货膨胀,保证了我国社会经济的 平稳发展和金融秩序的稳定始于房价快速上涨的这一轮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已经一目了然——货币供 应量的疯狂上涨到2007年3月,货币供应总量已达到惊人的36万4100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为10%,而货币存量平均增长速度是 31.5%.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来自印刷厂,每次通货膨胀都与货币增加有 关,只要货币数量的增加快于产量的增长,通货膨胀就会如期而至,两者的时滞约 为15—24个月其实现在的CPI数据都没有包含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如果 把这两点包括进去,依然符合但是现在政府为了不让人民币升值只能再拼命的 往市场上砸钱抵销日益巨大的贸易顺差扣除增加的1万亿美元外汇而发行的82000亿人民币,现在与2001年底相 比,货币供应量增加了13万亿~14万亿,而2001年年底的货币供应量是15.83 万亿,也就是说在去除外汇因素下,从2002年到现在货币供应量还是翻了近一 倍再来看看这几年的财政收入,2002年18904亿元,2003年21715亿元,2004 年26355.88亿元,2005年31649.29亿元,2006年39373.2亿元,2007年1-5 月21723.53亿元。
货币供应量按流动性划分为MO、M1、M2、M3四个层次;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O --流通中的现金M1 -- MO +企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 ;M2 -- M1 +企业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 他存款M1 是狭义货币供应量, M2 是广义货币供应量; M1 与 M2 之差是准货币货币层次的划分: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 央银行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M0=现金(通货)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M6=M5+短期商业票据其中,对Ml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美国 联邦储备体系最看重M2,英格兰银行则注意M3,而日本银行强调的是M2+CDS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 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