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在环庆原诸州的防御措施.doc
12页1北宋在环庆原诸州的防御措施刘治立摘要: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对峙中,环、 庆、原诸州 处于最前哨,经常受到西夏铁骑的进攻为了巩固 边防,北宋政府注意加 强对环、 庆、原诸州的防御体系建设,主要采取了驻扎军队 、修筑堡寨、实行兵民 结合、加强与附近州的军事策应等关键词:北宋 环州 原州 庆州 环庆路 西夏 防御北宋时期,环州、庆州和原州(均属今甘肃省庆阳市)处于极边之地,与西夏有很长的边界线,史书记载, “庆州极边帅府” 1;“环州,地处极边,罕得良木” 2;“延、渭、环、庆极边,并以武臣宿将守之” 3宋夏之间惨烈的军事冲突时常在这里出现,如神宗熙宁三年(1070 年)八月庚辰(23 日):“夏人自壬申倾国入寇,围攻大顺城、柔远寨、荔原堡、淮安镇、东谷寨、西谷寨、业乐镇,兵多者号三十万,少者二十万,围或六七日,或一二日” 4环庆原遭到这次战火的洗劫,八月辛巳(24 日) , “环庆路都监、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高敏,钤辖、皇城使郭庆,经略司指使、三班借职魏庆宗、秦勃,并为敌所杀 ”5这就使得北宋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御西夏在靠近环州、原州和庆州的边界地带部署了大量的军队, “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分统其众……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洛、天都、惟精山等五万人,以备环、庆、镇戎、原州” 6。
宋人分析认为,西夏军队多次出兵环庆路,是因为环庆路这个狭长地带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 “庆州安化郡,古义渠戎地,隋置州,今城在白马两川口唐为中都督府,又立安化、芳池二都督府,党项、野利种落皆寄治州界,为邠宁节度其地南至宁州百二十里,北至环州百八十里,西南至宁州七十里,东北至宥州 ”这就更使北宋统治者在环、庆、原州一带不敢掉以轻心, “宋置邠宁环庆路马步军都部署以下兵官,以州为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庆历四年六月癸卯,中华书局 2004 年版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八,大中祥符五年六月乙巳3《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六,康定元年二月己酉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八月庚辰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熙宁三年八月辛巳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景祐四年十二月癸未2治所,北控翰海灵盐一路,居要害之地,本路置州兵及禁旅更戍外,又领熟户蕃兵二百四十七族,总四万四千人,马四千三百九十疋,弓箭手二十一指挥,马一百九十五疋” 1北宋政府在庆阳一带的防御措施包括驻扎禁军、建立和巩固堡寨,加强诸路的策应等驻扎禁军、厢兵和蕃兵北宋的正规军是禁军,禁军一半兵力戍守京城开封,一半兵力轮流戍守外地。
京师以外,以北方居多,仁宗之后以陕西四路居多庆历年间(1041~1048 年) ,禁军兵力是二十五万九千人驻守陕西的禁军为十二万六千五百人,其中 87%布防在今陕北、陇东一带, “盖鄜延路屯六万八千,环庆路五万,泾原路七万,秦凤路二万七千” 2庆历时期,开始出现将兵法, “陕西四路之兵,逐路始分数将,每将马步不下三二千人,各自训练,务要精熟” 3咸平六年(1003 年) ,泾原、环庆要求增兵, “泾原、环庆部署并言蕃贼在资子山,虑旦暮入寇,各请益兵上曰:‘此两路兵数,倍于去岁,或益之,则难于减罢可遣别将领三千骑屯邠州以为声援,贼去即班之,亦免馈饷之劳也’ ”4宋真宗认为泾原、环庆军队已经“倍于去岁” ,因此在邠州驻扎三千士卒以为声援熙宁八年(1075 年)五月, “诏分环庆路兵五万二千六十九、马六千四百七十六为四将,副总管林广为中军将,都钤辖梁从吉副之;钤辖种古为第二将,董颖叔副之;都监雷嗣文为第三将,知大顺城窦琼副之;都监李孝孙为第四将,庆州北路都监巡检孙昭谏副之” 5环庆路先为四将,又为九将、十将,总兵力也不断变化元符二年(1099 年) “正月,环庆增置敢勇二百人四月,环庆路都总管司言:‘本路新占定边城,比之横山、兴平等处城寨尤深,乞增置住营马军蕃落、步军保捷。
’六月,环庆路都总管司言:‘展筑庆州白豹城,合增置住营马步军 ’”环庆路的增兵要求得到许可 61993 年 5 月,在镇原县屯字乡杨宁村出土了一件北宋铜质军印,印面刻铸“强猛第八副指挥使之印记”的字样,印背有楷书“熙宁四年”及“少府监制” ,“强猛”是禁军的番号,强猛印的发现说明强猛军曾经在原州彭阳县一带驻扎1《武经总要》前集卷一八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七3《宋代名臣奏议》卷二三七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四,咸平六年正月庚戌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四,熙宁八年五月甲子6《宋史》卷一八七《兵志一》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3厢兵是直接由地方长官掌握的军队, “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 1北宋设立厢兵主要用来修筑城寨,制造武器、修桥补路、运送物资及屯田耕作等, “四路缘边所守地界,约二千余里,屯兵二十万,鄜延路六万八千,环庆路五万,泾原路七万,秦凤路二万七千余” 2这个数字是禁军和厢兵的总和蕃兵是北宋政府为了增加边防力量而在沿边蕃部中招募的士兵,庆历二年(1042 年) ,出于对西夏作战的需要,在宋夏交界处对河东、陕西两路内附的蕃族招募边境守兵,蕃兵在右手虎口刺“忠勇”等文字,对他们的大小首领施以恩惠,由他们带领本部应募丁壮。
蕃兵是地方武装, “蕃兵者,具籍塞下内属诸部落,团结以为藩篱之兵也” 3蕃兵将领依次称都军主、军主、副军主等,由本族人担任,享受俸禄, “陕西则秦凤、泾原、环庆、鄜延,河东则石、隰、麟、府其大首领为都军主,百帐以上为军主,其次为副军主、都虞候、指挥使、副兵马使,以功次补者为刺史、诸卫将军、诸司使、副使、承制、崇班供奉官至殿侍其充本族巡检者,奉同正员,月添支钱十五千,米面傔马有差刺史、诸卫将军请给,同蕃官例首领补军职者,月奉钱自三千至三百,又岁给冬服绵袍凡七种,紫绫三种十将而下皆给田土” 4普通士卒只可领到“料钱” , “无月粮衣赐,所费少于养赡” 5建立和巩固堡寨环庆路、泾原路是通向关中的要塞,宝元(1038 年—1040 年)年间,夏竦在《陈边事十策》中提出:“今之关塞,延安险阻,秦州地远,易为控扼最忧者泾原,次则环庆泾原莫急于庆州,戎人狡猾,必不肯舍平易而趣险隘” 6夏竦和王尧臣都认为泾原和环庆正好处在无险阻的平坦地段,西夏的每次进攻大都是以镇戎军和泾州为其本冲之地,因此发生的战斗也最激烈庆历三年(1043 年) ,泾原安抚使王尧臣上书,认为原州东南由罗交驿至泾州九十里,又西北由开边、平安、彭阳城、东山等寨到镇戎军一百八十里,西边有柳泉镇,路通佛空平、细腰城,至环州定边寨,与明珠、灭藏及环州苏1《宋史》卷一八九《兵志三》 。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二,庆历元年六月已亥3《宋史》卷一九一《兵志五》 4《宋史》卷一九一《兵志五》 5《范文正公集·奏陕西主帅带押蕃落使》 ,中华书局 1985 年版6 夏竦:《文庄集》卷一四4家等族一带蕃部相接,蕃族首领众多,不相维统,向背离合无常,应该选择武臣知环、原二州,相为表里,做好招辑蕃部的工作,使蕃部不再为西夏所利用,这样才可以减少泾州和原州等地的隐患 1王尧臣分析了局势之后,向朝廷提出建议,得到朝廷的认可,不久即诏令陕西沿边招讨使韩琦、范仲淹、庞籍等人,“凡军期申覆不及者,皆便宜从事用安抚使王尧臣议也” 陕西四路的堡寨,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 年)开始修建,以后屡有建造,其中宋仁宗时所建最多范仲淹知庆州时,先后修筑许多堡寨据不完全统计,到宋末,陕西五路共有堡寨二三百个,其中环庆路五十二个,属泾原路的原州有十个环庆路堡寨数量及规模居五路之首环庆原诸州的城、堡、寨的规模,一般来说城最大,寨次之,堡又次之城寨规模的大小往往依据其战略地位而定,同时与其地势条件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张荛认为修筑城垒是第一要务,城垒修起则可以渐据要害,以图进讨这个建议不久就得到回应,朝廷诏令泾原路于镇戎、定川、熙宁、高平寨各驻一军,有刘昌祚负责守护,驻扎兵马三万以上;环庆于大顺城、荔原、柔远、安疆寨各驻一将,令经略司委近上将领负责安全,驻扎兵马二万以上 2。
宋朝政府要求沿边各地修筑城、寨、堡,都要考虑占尽地势的优点,元祐七年(1092 年)二月,章楶根据环庆路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够坚壁清野,保守城寨无虞,固然是守护卫城寨的良策,但是单凭几个孤城是无济于事的,固守孤城,只能落入被动挨打的局面, “熙宁年间西夏军队进攻庆州,攻围沿边九处城寨,当时庆州兵将被围困城寨,无力出击,致使西夏军队“分遣轻骑入近里剽略,更无忌惮窃恐今日以后,兵将既坚壁居内,尽遭围闭,无由得出外,复有长驱深入之患 ”他主张机动作战,加强各城寨的配合:本路环、庆州沿边近里城寨共约三十余处,假令 贼举国并力入寇本路,度贼劲兵不过二十万众,分兵尽围城寨, 则大小相除,每城寨不满万人官军既在外,而贼兵每处虽满 万人, 岂敢公然深入,宁不虑官军蹑其后?若不敢尽围, 则诸将之兵自可互相 应援 贼既见官军散布要害,自不敢深入就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九,庆历三年正月丙子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八,元丰五年六月戊戌5使贼敢深入,正堕我计中,据险邀击,绝其归路,可以鏖杀,使无纵类彼既腹背不支,自当歼溃,何暇更肆剽略, 岂非十全利便? ……又庆州系帅臣所治,今契勘庆州见管土军、客军六千余人,又差在 诸县 巡检下并在城窠坐诸官员当直,尽在六千人数内。
……若只用庆州所屯兵马,可以差出不 过三四千人,岂能捍御西贼?所以令沿边将分抽摘下出战人马,以渐退避,与 帅府人马会合应援,聊以张大声势尔若按事 势,须帅府屯宿重兵,方能表里相应章楶的奏折打动了最高统治者,在此后的几天之内,枢密院连续向陕西、河东诸路发出修筑城寨的命令不久,又规定“近泾原、环庆路经略司以边事未宁,乞增置部、队将已降指挥,每将权各增一员,部将令经略司奏差,队将令吏部选候,边事息日罢” 1曹玮和张崇贵上报泾原路、环庆路州军山川城寨图,宋真宗将图给王欽若等观看,认为这些图“处置咸得其宜,至于储备,亦极详悉宜令別画二图,用枢密院印,一付本路,一留枢密院,按图以计事 ”2由此可知宋廷在修筑城寨的前后均经过仔细的规划与安排环庆路的城寨很注意选址,章楶“选官,带领合用人马,亲诣汉界及并汉地生界内,选择形势要害,堪作守御寨基去处,先据汉蕃地内紧要处,选定两处,约度每处城围地步大小,并去见今城寨四至、远近珠旺去处” 章楶选定的两处堡寨基址可谓典范,一处在环州洪德寨西北二十里的白马川灰家觜,此处在边壕内,属于汉界生蕃活动区域,西北距离界壕不远,依山据险,两面均为天堑, “正当青岗峡口,控扼得青岗峡、相济干川、同家川三处贼马来路,若于此修建城寨,则四面良田约计可得千顷以来,足以招置汉蕃弓箭手,以为篱落。
”此处建立褒寨不仅在作战中可以扼制夏军喉钤, “至于平时,贼马常由中原贺子原犯归德州,并自牛圈八帕克巴原侵扰,日恣剽掠,一带蕃部皆可以照应 ”另一处是庆州大顺城北的安疆寨安疆寨“东至保安军德靖寨七十余里,西至庆州东谷寨五十里,南至庆州大顺城三十五里,北至西界白豹镇三十五里,虽是已给赐城寨,缘城形最为利1《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元祐七年二月己巳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三,大中祥符三年三月戊午 ”如果能够很好地掌控, “则柔远寨、大顺城、荔原堡一带边面尽在腹里,控金汤白豹贼马来路,自隆云一带部族不敢宁处 ”相反,如果被西夏军队夺取,“则金汤白豹尽能障蔽,自欢乐烽下窥汉川不踰十里,卒然寇至,脱莫能支贼马据此以为家计,而数出轻骑以扰吾边,则柔远、大顺、荔原门不敢昼开,是以熙宁中贼筑垒于此本路三寨枕戈而寝,万一贼复来占据,将见庆州东北百里便是贼巢,不可不虑也 ”1已经废弃的安疆寨两面都是大涧,因险起城,费工极少,城中故井犹在,四面良田仅二千顷,往年未废以前,赡养汉蕃弓箭手千人尚有余地故城虽已废毁,大率版筑处不多,且顺则与之,违则取之,自于朝廷无所不可这两个城寨的修筑,可以起到阻遏西夏军队南进环庆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