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doc
10页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香港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20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香港经济以惊人速度增长着,创造亚洲经济增长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是,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经济增长幅度急剧回落,甚至出现过负增长1991 年至 1995 年,香港经济平均每年增长 5.36%,1998 年、2000 年分别下滑至-5.3%、-0.3%和 2001 年的零增长出现较为严重的结构性财政赤字,2001/02 年度达 660 亿港元如果预算收支模式不变,即使香港经济在未来 20 年平均实质增长 3%~3.5%,现有的近 4000亿元储备仍将在 2008 年花光,此后便须靠借债度日原因何在?其直接原因,当然首先应归咎于外部的因素即香港是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对外依存(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就达 230%)很高,其经济增长幅度,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大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2001 年 1 月至 10 月,除2 月份之外,其他各月的出口数字均为负增长10 月份出口跌幅高达 13.9%根据 2001 年 9 月份的贸易统计数字,出口美国的货值下跌 14.3%,出口欧盟的货值下跌 21%,出口日本的货值下跌 8.8%,出口东盟的货值下跌 19%。
但是,香港经济增长速度的急剧回落,在相当程度上和香港经济结构的“空洞化” 、香港房地产市场所形成的泡沫以及香港经济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联系在一起这是香港经济结构脆弱性的表现,意味着香港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时期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一、香港经济结构“空洞化”香港经济增长速度的严重下滑和香港经济结构的“空洞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这是香港经济脆弱性的深层原因1997 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使香港经济积聚多年的结构性弱点和危机,充分地暴露出来其中最致命的弱点就是经济结构的“空洞化” 即香港经济过分依赖于金融炒作和资产增值而真正能够支持经济发展和维持经济稳定的制造业,则大部分迁往中国内地1999 年制造业产值仅占香港生产总值的 5.8%目前在香港从事制造业的员工只有 40万人,占全港 325 万员工的 12.3%,而在广东省内港商雇用的从事制造业的员工就多达 500 多万人回顾香港经济发展历程,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香港就走上工业化道路一方面,朝鲜战争期间香港实行联合国的禁运政策,使香港转口业务迅速萎缩,香港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迫使必须另找出路;另一方面,大陆解放前夕,大量劳力、资本、技术、设备从内地流入香港,他们对轻工业特别是纺织成衣工业有兴趣,加上英联邦的优惠待遇,以及当时世界市场对纺织品和其他消费品的需求,促进香港走上工业化道路。
但是,就香港本身而言,既缺乏资源,又缺乏市场这就迫使香港工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必须采取外向型和开放式既要从境外输进原材料、半制成品、机器设备和能源,更重要的是要实行出口导向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将产品向外销售从此工业便成了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对外贸易和出口导向工业的带动下,香港其他各业——运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建筑业、旅游业、通讯业、信息咨询业等也相继发展起来香港经济结构“空洞化”态势,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香港制造业步入成熟期,以轻工业消费品为主的香港工业产品,随着全球市场的迅速开拓和需求量的急剧增长,香港的弹丸之地以及有限的劳动力,已无法适应其发展的需要适逢当时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到内地投资发展加工贸易生产这就为香港制造业的向外拓展,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诱惑香港制造商大规模向内地搬迁截至 2001 年10 月份,香港公司在中国内地投资的合同金额和实际投入金额分别达 3440 亿美元和 1833 亿美元,其中以制造业所占比例最大与香港毗邻的珠江三角洲,便因此建立了庞大的制造业基地,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和中期,可以说是发展到顶峰,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中国内地的廉价土地资源和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使搬迁内地的港商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向高技术、高效率管理、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只注重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增加产品产量,其市场竞争力因此逐渐地下降与此相联系,香港的回归问题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时的港英政府,为了营造“经济盛世” ,配合香港回归,着力推行资产增值和偏重金融服务的经济政策在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作用下,香港近 10 年来不断上扬的资产价格和金融工具价格,更吸引了包括制造业经营者在内的全港市民,不约而同地涌入投机炒卖的行列,吸引了香港的大部分资源在过去的10 年,香港股票市场的市值增加 4.4 倍,在亚洲的排行从第四位跃升为第二位(仅次于日本) 在这种“全民皆楼” (炒楼) 、 “全民皆股” (炒股)的形势下,香港制造业的基础愈来愈脆弱,香港经济结构空洞化趋势愈来愈加深亚洲金融风暴令香港的经济泡沫消失,股票价格大幅下滑(恒生指数从18000 点猛跌至 9000 点) ,资产价格大幅贬值,负资产、破产现象愈来愈严重被经济泡沫蒙蔽了 10 多年的香港市民突然在美梦中醒来,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场未遇过的恶境没有制造业的经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不会有牢固的经济基础。
对于香港来说,没有制造业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出口创汇的经济,充其量是一种虚幻的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目前,香港整体经济生产效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人均社会生产增加值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 71.6%,下跌至 90 年代的30.1%即使是高附加值的行业,如金融、保险、地产及商业服务业,按 1981年的固定价格,1999 年的人均增加值只有 25.4 万港元,比 1981 年 33.3 万港元,下跌 23.7%实践经验表明,制造业是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既有使劳动生产率实现高增长能力,又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特性香港特区政府正在反思过去 20 年经济结构的变化,认识到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支柱功能,重新规划香港长远的经济宏图,制定具有竞争性的工业政策,拓展制造业,重组香港的经济结构面对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重振香港制造业,香港总工会已要求香港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商讨,在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原则的前提下,成立“内地与香港自由贸易区” ,使港商能够更快地打进内地分销市场,并以较低甚至零关税向内地出口其所产的产品与此同时,香港工业总会也要求香港特区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磋商,不断改善香港与广东之间的跨境交流,延长两地之间人流和物流的通关时限,简化通关手续,消除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整合的瓶颈。
为香港经济的再起飞创造条件二、香港房地产市场泡沫消失亚洲金融风暴爆发之后,香港经济增长明显放慢,宏观经济环境恶化,香港房地产市场急转直下,香港楼价节节下滑,与香港房地产价格高峰时相比,香港楼价下跌五成多香港负资产(出售楼宇价格补偿不了按揭贷款差额)家庭数目迅速增加这些负资产家庭纵使很想卖掉楼宇,也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去付按揭贷款差额而作罢他们当中有些家庭索性断供或申请破产,让银行收回楼宇后拍卖与此相联系,土地收入占政府收入的比重,也从 1997-1998 年度的 23%,下降至 2001-2002 年度的 4%,其绝对额从 636 亿港元减少到 85 亿港元目前香港楼价是否“见底” ,香港大发展商本身看法也不一致李兆基、郑裕彤认为楼价已见底,李嘉诚则认为还可能再跌一成,也有个别地产商认为未来半年可能回升 5-10%香港房地产市场迅速逆转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以及全球经济不景气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难免不受到冲击以 2001年为例,2001 年 1 月至 10 月,香港出口总值又比 2000 年同期下跌4.8% “9·11 事件”之后,更令疲弱不堪的国际市场雪上加霜,单是 2001 年10 月份,香港的转口贸易和港产品出口,分别比 2000 年同期锐减 13.5%和18.1%。
很多厂商已遭海外买家要求减少货物付运量,或推迟交货期,甚至取消订单裁员、冻薪、减薪(或变相减薪)便成为不可避免的手段再加上股票价格猛跌(跌幅高达 50%) ,股民损失惨重,市民普遍缺乏购楼欲望,楼价自然也就难以复苏以往香港也曾经经历过多次的困难,但每次困难都很快度过,港人很快重振信心与活力可是,近年来接踵而来的困难,港人还没有意识到短期间内前景真的会好到哪里去市民预期心理欠佳,房地产市场与价格就谈不上有转机的可能其次,近 3 年来,香港楼宇的供给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7 年香港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的房地产政策与港英时代有很大的不同在港英时代,土地供应量受到严格的限制,而对楼宇的需求量又是与日俱增,使得建成可供出售的楼宇价格,也因供求矛盾尖锐而被迅速抬高但是,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规划在 2007 年时,香港有 7 成家庭可以拥有自己的物业为达到这一施政目标,特区政府便因此提供足够的土地,让公营及私营机构大量建房以及出售公营房屋正因为这个缘故,房地产市场便充斥大量现货及短期将落成的楼宇,楼价的下跌便是不可避免的与楼价大幅下跌相联系,政府出卖土地收入在幅度减少1998 年比 1997 年减少 65%;1999 年比 1998 年减少 38%;2001 年比2000 年减少 81%。
香港经济演变到今天,房地产市场与价格,正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即楼价持续走低,影响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复苏,香港经济增长受挫的态势就难以扭转;倘若楼价持续上扬,固然有利于启动房地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带动香港经济的增长,但由于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和土地价格严重偏高,又会极大地削弱了香港的市场竞争力再次,随着粤港两地人流物流交往频率的加快,以及条件的改善,也会削弱香港市民对楼宇的需求欲望因为深圳楼宇价格较香港便宜数倍,加上香港制造业大规模北迁,不少人会搬迁到深圳或国内其他地区居住从香港人对楼价的预期,即所谓心理因素来说,即绝大多数香港人都看淡楼市前景,即使有各种优惠也吸引不了买家的兴趣我们并不否认香港楼价还有上升的可能,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香港楼市的基本格局已经逆转,再也不可能重见昔日楼价大升、资产膨胀的风光因为香港特区政府确定的长远发展目标,是与高楼价、高地价不相容的三、香港失业率大幅上升香港失业率近几年较大幅度上升的最直接原因当然是香港经济不景气而香港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其经济状况受全球经济的影响最明显美国经济于2001 年初开始放慢,结束长达 9 年的高速度增长虽然经过联储局连续 12 次减息,消费需求仍然不振,加上;9·11;恐怖袭击事件,更是雪上加霜。
欧元区也因美国这个主要出口市场的消费需求下降深受影响在亚洲,日本经济持续10 年未见复苏,台湾、南韩及新加坡这些主要生产电子及发展资讯科技产品的地区或国家,明显受到欧美经济不景气的拖累;东南亚国家至今仍然没有从亚洲金融风暴中复苏过来香港出口贸易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香港企业家面对重重经营困难,为缩减开支,既采用直接裁员方法,还采用变相裁员的方法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办法,10 个人工作量由 8 个人做这使本来劳动时间之长位于世界前列的香港人,劳动时间又比过去更长出现有人没有工作做,有人的工作则严重超负荷的两极现象这也是造成香港失业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香港的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比中国大陆更是高了六七倍,这就必然严重制约了香港的出口竞争力而为了补偿这个先天不足,迫使企业家不得不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事实上,目前香港各行各业中严重超工作时间的雇员有增无减,不少零售业售货员和保安员,已经告别 8 个小时工作制,每天工作至少 12 小时,部分运输业自雇人士工作时间更长香港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也是造成近年来失业率持续上升的重要原因20 世纪 80 年代,香港制造业由于生产成本持续上升,面临升极换代的压力,客观上要求必须向高科技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