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docx
5页城市报:中国报业最有意义的改革 内容提要:在现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城市报的出现含有标志性的意义,它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做法,实现了报纸向社会传输的回归城市报是在人口结构向城市化发展,“自负盈亏”经济法则进入新闻领域,大家的文化消费显著增加等条件下出现的城市报定在市民生活报,尤其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采取市场化经营的策略但城市报在新闻报道和反应市民要求时往往流于生活琐事;因为追求“卖点”,表现媚俗、低俗的品格城市报应该逐步表现大报品格,要推出重大专题的报道,勇于进行舆论监督,才有期望从城市报中创出的世界级大报 关键词:城市报 机关报 新闻改革 报纸市场化经营 城市报以社会传输为己任 在现代新闻改革的进程中,城市报的出现含有标志性的意义,就是在大量的以组织传输为己任(最少实质上是如此)的报纸之外,城市报的出现标志着以社会传输为己任的报纸的产生要说清这个道理,必需回顾历史上另外两次新闻改革 现代的新闻改革,关键是指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新闻改革但在共产党历史上堪称新闻改革的还有另外两次:一是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二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
因为共产党在进行改革时所面临的任务和党内外的条件各有不一样,这三次改革的做法和结果也就不一样,不过它们又有一定的传承关系[1] 《解放日报》是共产党在依据地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当初它像通常的报纸一样,面向社会公布多种新闻,即使她它有着它所代表的政党的倾向性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它通常把国际新闻放在首位毛泽东在中央党校上的讲话,即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动员汇报,被放在了第三版的右下角,处理为一条三栏题的消息改版后,报纸头版多发表党的中心工作的消息,而且常常占据头条从传输学的角度来看,这次改版使《解放日报》完成了从社会传输向组织传输的过渡《解放日报》今后不再是现有社会性又有没有产阶级倾向性的一般新闻纸,而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旗帜、号角和鼓风机其关键功效不再是向社会通知新闻,而是宣传目标高于新闻通知的组织传输,是以传输为手段,整合,去实现组织的目标[2] 1949年10月1日,中国成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毛泽东采取了“一边倒”的战略,倒向苏联一边新闻战线自然不能例外 但五十年代中期,苏联、东欧发生部分情况,如领导人严重脱离群众,甚至造成工人上街游行的情况发生,共产党人开始从多方面考虑联络群众的问题。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开始进行改版,在头版头条《致读者》一文中,向数百万读者表明了改版的三个方向:一、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二、开展自由讨论,说明社会言论;三、改善文风,活泼空气中共中央还为此发文件,指出:“以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通常地能够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能够许可部分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看法相反的文章 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树立新的观念,努力争取能使各个层次的读者全部能接收在版面上,首先是改善头版的头条新闻,降低发表领导人的讲话和会议新闻,大大增加经济新闻报纸大量发表读者的意见,增加了对工作问题和思想学术问题的讨论,使各方面不一样意见能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过进入1957年后,关键有和毛泽东的错误,政治形势越来越恶化,《人民日报》被卷入其中,很多作者被打成“右派”,报社记者xx更是首当其冲,《人民日报》的改版经过半年的实践便夭折了 《人民日报》的改版中途而废,但它第一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言论机关,说“报纸是人民公共的武器,公共的财产”从传输学的角度来看,《人民日报》改版是试图从组织传输部分地回归社会传输这是从夺取政权年代无产阶级政党报纸向建立国家政权后面向全社会媒介转变的开始,这在当初即使没有成功,但它和20多年后提出的“建立多层次的报业结构”的主张遥相呼应。
它的创新和改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3] 1978年中共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新闻媒体发生了很多改革改变报业的改革发展走在前面1978年2月28日,上海的《解放日报》发表了中国大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今后广告快速发展;1981年,几乎全部的大报的发行量全部达成了上百万份,发行方法也多样化和此同时,的各个方面全部逐步实现了市场化调整,新闻领域也不能例外以党报为中心的多个形式的报纸体系的建立各个层次的专业报纸则大量涌现,包含《经济日报》、《经济参考》等全国性报纸和各地方性、行业性的报纸遍布全国媒介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媒体由过去国家财政拨款转化为机关企业管理1996年,新闻出版总署同意成立了第一个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全国已经有三十多家报业集团 不过,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是出现了走进家庭报纸的报纸——城市报它是由机关报另办的一个报纸,扭转了由机关报形成的“官报官办,官订官看”的传统做法 一份走进家庭的报纸,最少要具有两个基础特征:一是平民化的品位和风格报纸所载,适合一般民众,适合家庭中识字的各个组员二是报纸的价位低,老百姓能够自己掏腰包订阅或购阅恰恰是这两个基础特征,90年代上半叶以前的的报纸并不具有。
而城市报具有了也正是因为由了这两个基础特征,城市报实现了由四十年代《解放日报》抛弃的、五十年代《人民日报》试图恢复而未能成功的社会传输工具的特征 城市报产生的原因 在城市报出现以前,没有走进家庭的报纸报业一向是以党的机关报和行业报为主体的机关报的经典代表是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依据《人民日报》1986年的调查,其读者中,党政干部和知识分子占75.6%[4]人民日报如此,其它各级机关报也可想而知因此,机关报一向被看作是“干部报”、“工作报”、“严厉的高级报”[5]另外,机关报订阅也几乎靠近100%地依靠公费行业报是以交流和指导某一行业的工作为目标,是行业领导部门的机关报,更不可能走向千家万户 从90年代后半叶起,一个以市民为关键对象的,突出新闻性和服务性的生活化的综合性报纸,在中国报界异军突起这就是城市报它很快走进了千家万户,使大家看到的走进家庭的报纸的模式在逐步形成中 最早利用城市报这个称谓的,是分别由贵州日报社和陕西日报社创办的《贵州城市报》(1993年8月)和《三秦城市报》(1994年1月),但最早给予城市报经典特征的(如市民生活化特色和高度市场化运作),办得尤其红火的城市报,无疑是1995年1月由四川日报创办的《华西城市报》。
它发明了创刊三四年,即发行量超出50万份,自费读者百分比高达80%以上,年广告收入超出1亿元的奇迹,在城市报界处于公认的领头羊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