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15篇.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工****文
  • 文档编号:356242070
  • 上传时间:2023-07-1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09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15篇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15篇 事迹是指的是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重要的事情,下面是收集整理的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精选9篇),希望大家喜欢,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弘扬先辈精神!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篇1 敌人把夏明翰关进监狱,先是劝他“投降”,说什么只要他放弃信仰共产主义,就一定亏待不了他夏明翰好不含糊地回答说:“我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放弃我的信仰!”于是敌人又对他来硬的,用尽各种刑法,直把他折磨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可是,对于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夏明翰,皮肉的痛苦不能动摇他革命的坚强意志 敌人对夏明翰实在没有办法,决定杀害他在杀害之前,敌人又对他进行一次审问 一个杀气腾腾的主审官问夏明翰:“你姓什么?” 夏明翰镇定地回答:“我姓冬 那个主审官一听,生气地说:“什么,你明明姓夏,为什么说姓冬?” 夏明翰冷冷一笑说:“这是跟你们学来的.你们从来都是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卖国说成爱国照你们的做法,我姓夏当然应该说成姓冬 那个主审官气得要死,但他还不死心,又问夏明翰:“你多大年岁?” 夏明翰白了他一眼,回答说:“我是共产党,共产党万万岁!” 那个主审官又问:“你的家在哪里?” 夏明翰的声音越来越高,说:“革命者四海为家,我的家在全世界!” “我在问你,你们的人都在哪里?” 夏明翰听了,狠狠地盯了那个主审官一眼,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的人都在我心里。

      说完,把嘴一闭,再也不说一个字 敌人把夏明翰押到刑场的时候,夏明翰昂着头,挺着胸,一边大步往前迈,一边高唱《国际歌》敌人急了,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 夏明翰大声说:“给我拿纸来!” 夏明翰接过纸笔略一深思,随即昂然一笑,抓起笔就写了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然后用力把笔往地下一扔,就英勇就义了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篇2 刘传文原名刘坚,罗浮徐东乡笠石人他为人勇敢刚直,性情急躁,有抱不平思想他父亲刘观英,母张氏,有两姐一弟一妹,全家七口,生活贫苦,难以度日他在小学读至十三岁时,因家贫辍学,尔后,跟他叔父刘镜渊(军刘志陆部下当副官)在部队当勤务员,经过三年的部队生活,看出政治腐败,军心涣散,感到长此下去,没什么前途,便离开部队,回家耕田,农闲磨豆付,做付竹出卖以后,又在徐田村谢自瑶手下当民团,因谢在徐田村设卡抽税,苛捐繁重,传文对重税甚感不满,对客商则深表同情,因而把未经抽税的客商给予放行后被谢自瑶发觉,即把他开除,于是他私带驳壳一支,愤然离去 当时,革命烈火已燃烧到大信,并且已成立了大信苏维埃政府传文与共村的刘王妹、刘德盛三人投身革命,到大信苏区跟从刘光夏、刘霭环等参加革命工作。

      传文参加革命队伍后,英勇善战,用心工作,经常在大信案山上、石门等地进行革命活动,后提升为驳壳队排长 1927年间,由于谢自瑶在徐田村设卡抽税,勒索群众,早已使传文不满,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心抱不平所以,有一天指晓,他亲自持枪到谢自瑶家,当场打死谢自瑶、谢泉芳、谢泉深三人以后,他又到罗岗霞岚把练大古捉到大信去“吊参”,解决当时革命活动经济困难的问题 1928年,他带领红军、赤卫队攻打岩前地主赖乾古的新屋和罗浮义兴当是年冬,又攻打岭峰丹竹楼的民团,缴获枪弹后,又率领赤卫队攻打罗浮桥云当他以前带领红军攻打罗浮有三四次之多他经常对战士说:“打仗不要怕,俗话说:耕田吾怕屎,当兵吾怕死,我们为穷人翻身闹革命,就不怕杀头,万一为革命而牺牲,也是光荣的所以,他屡建战功,提升为连长出征时,他经常骑马或骡子,身先士卒,有个医生王森雄也骑骡子跟随同行 自从传文同志参加革命后,兴宁的.反动头目,对他又怕又恨,如陈尧古两次带领部队到笠石村,扬言放火烧屋,抓走他的邻居,结果人将传文老屋内的赏田三斗种卖掉,赎回被捉去的八人传文全家早已逃走,而家物等件全部搞光,仅存两间烂屋而已 1929年9月26日,大信苏区红军由营长张国标率领,联合赤卫队共约三千多人,分左中右三路攻打罗岗。

      刘传文连长带领赤卫队从左翼镰子寨进发,但当时陈尧古的部队联合由罗岗顽畲上的敌人,已赶到镰子寨,阻击我左中两翼部队 前进,由于敌人的武器多而精良,而我方仅有粉枪、炮等,结果在无法取得胜利时,我军下令撤退当进,刘传文同志为了掩护赤卫队后撤,阻止敌军追击,他使用两支驳壳枪靠在大松树下与敌人激战,结果,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他却壮烈牺牲了,那时他年仅22岁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篇3 邱少云(1931~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县(1997年后属重庆市)关建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5岁那年被国民党抓去当兵,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鲜作战 1952年10月,为打击在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他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战后,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赠给特等功臣邱少云烈士锦旗上写道:“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伟大战士邱少云永垂不朽”。

      志愿军第15军全体指战员献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祖国人民的光荣”四川省人民政府和四川省分会给邱少云烈士家属的锦旗上写道:“光荣之家”四川省军区司令部、政治部给邱少云烈士的.家属的锦旗上写道:“伟大人民的战士,英雄不朽的功绩”为了表彰邱少云崇高的群众主义精神和顽强的革命意志,被志愿军某部委员会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于1952年11月6日给他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1日追授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并将邱少云的名字刻在金化西面的391高地石壁上:“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篇4 罗盛教,1931年生,湖南省新化县人 原名雨成,新化县松山乡人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翌年春,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考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

      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解放了这年11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湘西军政干部学校的一名学员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课,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最终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1年4月,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 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儿童正在滑冰,笑声阵阵。

      忽然,传来了呼救声,有人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之后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最终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急切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朝鲜儿童,罗盛教英勇献身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一级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同年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烈士事迹简介100字篇5 英雄,是历史巨人,更是人民心中的丰碑…… 北京密云县,有一位英雄母亲。

      她的丈夫和6个孩子,全部为国捐躯 这位伟大的母亲叫邓玉芬 邓玉芬是个倔强的女子,她坚信只要努力,家里人丁兴旺,日子总有一天会好起来的婚后,她和丈夫借住在亲戚家,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地,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7个儿子 好日子还没有熬到,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日本侵略者就把邓玉芬的家乡强行划入了伪满洲国为了生活,她被迫搬到张家坟村东南的猪头岭山上,开荒度日 1940年,八路军10团挺进密云西部山区在邓玉芬的家门口,八路军宣讲抗日道理,字字句句都说到了她的心坎上她知道,只有拿起刀枪打鬼子,才能挽救国家、拯救自己 当年6月,10团组织游击队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咱家有人,在打鬼子这件事情上,绝对不能含糊就叫儿子打鬼子去吧!于是,邓玉芬的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成为白河游击队的首批战士 9月,邓玉芬知道游击队正缺人手,毫不犹豫地又把三儿子送去了白河游击队 1941年底,日本侵略者实行“三光”政策,制造“无人区”邓玉芬响应党的号召,开展反“无人区”斗争她叫丈夫把在外扛活的四儿子、五儿子找回来,在环境最残酷的时候,参加了抗日自卫军模范队 1942年,抗日政府发出了“回山搞春耕”的号召。

      邓玉芬和许多山地群众决定重返“无人区”她让丈夫先回山里搭窝棚自己随后就到谁知丈夫走后没几天,竟传来噩耗:丈夫、四儿子和五儿子在种地时遭日军偷袭,丈夫和五儿子同时遇害,四儿子也被抓走了 坚强的邓玉芬没有屈服亲友们劝她不要再回山她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对他们说:“走,回家去姓任的杀不绝,咱和鬼子拼了!”她又回到了猪头岭,拿起丈夫留下的镐头,没日没夜地开荒种地 国难当头,人命如蝼蚁,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这位母亲身上1942年秋,大儿子永全在保卫盘山抗日根据地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43年夏,被抓走的四儿子永合惨死在鞍山监狱中同年秋,二儿子永水在战斗中负伤回家休养,因伤情恶化无药医治死在了家里三儿子也下落不明 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沉重的打击,邓玉芬咬牙挺住了只是,往日性格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春种秋收,做鞋做袜,照料伤员,她从不得闲她的家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休息站,干部战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