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docx
4页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摘要】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 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后 出血的死亡率达 40%以上,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可 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目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 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了更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如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3D-DSA)、三维 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MRA )等现将这几种影像学 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作用综述如下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3D-DSA; 3D-CTA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1.1 DSA简介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 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 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
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 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1.2 DSA的优点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 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定性定位诊断DSA对微小脑动脉瘤亦能较好地显示,特别是< 4 mm动脉瘤的显示明显优于 CTA、MRA,对于怀疑有脑动脉瘤,而CTA、MRA检查为阴性的患者,应加做DSA检查⑵DSA 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准确性可达 89%~95% ,具有显示细节清晰,诊断的同时可行 血管内治疗等优点[3]1.3 DSA的缺点由于颅内血管的重叠和位置关系,常规2D-DSA对于微小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或对复杂动 脉瘤的显影情况.以及在确定动脉瘤治疗方案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够的,容易遗漏小的 动脉瘤,虽然加照多个斜位仍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 如未能对动脉瘤及周围结构做出准确判断,易导致栓塞术中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 成、意外栓塞等并发症[4,5]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2.1 3D-DSA 简介3D-DSA数据的采集是由C型臂围绕患者检查部位做2次旋转运动:第1次旋转是从开 始位到反转位获得减影所需的蒙片。
旋转DSA在采集实时图像时,以非减影显示;第2次 旋转是从反转位到开始位此时注射对比剂,获得一系列含对比剂的图像,这样可获得一系 列不同角度的含对比剂多维空间图像将两次采集的图像通过配对减影就可获得多角度动态 减影图像把旋转采集到的影像数据传送至3D-DSA影像工作站采用各种后处理技术如最 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表面阴影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 SSD)、 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仿真内镜(virtual angioscopy, VA)等进行三维影像重建,从 而获得被对比剂充盈的血管解剖结构的三维影像[6]2.2 3D-DSA的优点3D-DSA可准确测量动脉瘤的颈、体大小,为选择恰当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3D-DSA 重建影像清晰逼真,可从旋转、上、下、左、右等多角度观察动脉瘤与普通DSA相比, 有以下优点:①可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避免了由于影像重叠或血管返折造成的微 小动脉瘤的漏诊及假阳性②对动脉瘤尤其是瘤颈周围血管结构关系得到精确显示,为血管 内治疗及栓塞术的选择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
③可准确计算动脉瘤的瘤颈、体大小,有助于 栓塞术中GDC大小的选择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 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 值[7]与常规 DSA 图像相比, 3D-DSA 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多信息,准确率 达89%〜95%,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受辐射剂量、造影剂用量和缩短检查时间特别对多发 性动脉瘤及微小动脉瘤,3D-DSA相对于常规DSA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8]2.3 3D-DSA的缺点3D-DSA最大的局限性在于不能显示与血管相邻的非血管性结构,如颅骨、软组织等9], 而且无法依时间顺序分别显示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也无法分清血流方向[10] 3D-DSA 仍 留有 2D-DSA 的某些缺点:包括动脉穿刺及动脉插管的创伤性和较高的检查费用;对患者及 操作者均有辐射;不能完整显示Willis环等;术后需特殊护理相对并发症较多;存在因血 管痉挛造成的假阴性问题另外, 3D-DSA 图像采集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旋转采集时间相 对较长可导致受检患者瞬间脑供血不足而诱发患者不适、躁动,患者的一些不自主活动或 吞咽动作都会造成图像模糊[11],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在检查之前一定要对患者讲清楚,取 得患者的高度配合,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固定、麻醉处理等办法来克服。
3.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3D-CTA 是一种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经外周静脉快速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采集容 积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再经计算机处理,合成三维血管影像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比较, 3D-CTA 检查脑动脉瘤有下列优势: (1)快速大容积扫描特点,三维成像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 均很高,检查时间短 (2)无动脉损伤及其他危险性 (3)不受术后银夹、弹簧圈的限制,便 于术后复查 (4)能较好显示血管壁有无钙化 (5)三维图像能够从各个角度观察血管形态细 微改变 (6)具有极强的可复性,便于科研与随访复查 (7)可观察瘤体内有无血栓 (8)可提 供血管内外的影像信息,显示血管与临近组织的关系[12]可显示脑血管的三维空间的立体 结构,并可进行任意方位和任意角度的旋转,使出血部位最清晰地显示,定位准确,不仅能 显示病灶的形态、大小、瘤颈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还能显示和颅骨的解剖关系,模拟手术 人路,为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降低术中风险同时, 3D-CTA 检查检查时 间短,能够快速获取危重病人的病变信息,无创、操作简单、价格低廉,较 DSA 具有极大 的优越性对于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及椎动脉来源的动脉瘤,尤其是海绵窦段动脉瘤,由于受到颅底 骨质影响,CTA难以显示瘤体全貌。
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三维重建成像所需时间长;图像处 理时需去掉颅骨骨质及末梢动、静脉,易导致信息丢失或图像扭曲,且对后循环的血管病变 显示不如前循环,只能观察血管解剖结构,不能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不能在造影过程中通 过压颈实验了解交通动脉的开放和通畅程度;操作者的熟练程度会影响图像重建结果等[13-15]4. MR血管成像(MRA )MR血管成像是一种常见的无创性的脑血管成像方法16]MRA的特点是检查时间短,无 需动脉插管、无辐射、无毒性,不需要住院, 且检查费用低, 图像能够进行三维旋转, 可 以更清楚地显示动脉瘤栓塞术后的残留但MRA在动脉瘤的直径测量中诊断符合率不及DSA 及CTA,在灵敏性与准确性上稍差于DSA这可能与其细节不够,分支血管显示不佳,仅能 显示4级以上血管有关;且MRA不能显示动脉瘤的钙化情况及动脉瘤与鞍区颅骨的解剖关 系,对颅内血管整体显示不如CTA和DSA但对动脉瘤内部结构及瘤颈位置的显示具有优势, 尤其对有血栓的动脉瘤文献显示,如果能够配合常规MRI,使用流动补偿技术,降低流动 伪影,充分突出动脉血管及动脉瘤信号,可补偿其在灵敏性和准确性上的不足[17]参考文献[I] 徐建林,陈书达,金晓,等•旋转DSA技术在诊断脑动脉瘤中的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 治, 2006, 12(4):362-263.⑵江金带,李扬彬,谭理连,等.SCTA在微小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 临床, 2002, 6( 3) : 139.⑶欧兴洲,李宏建,倪长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病因和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 疾病分册, 2002, 10(1):3.[4]王君,李保民,李生,等.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J].中 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7(10): 504-506.⑸汪求精,李铁林,段传志,等.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附86例报道)[J].解 放军医学杂志, 2000, 25(4): 258-260.⑹ 刘虎,陆忠烈.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21(4): 619-621.⑺ 刘晓红,印建国,杨艳,贾雄,宁季军.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 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9): 1386-1388.[8] Winterm ark M, Uske A, Chalaron M, et . Muhislic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comparison with intra-arterial digital subs traction angiography[J]. J Neurosurgeon, 2003, 98(4): 828-836.[9] Suzuki H, Shimizu S, Maki H, et al, R01e of image fusion com binning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evaluation of unruptured cerebral aneurysms[J]. Neurological Research, 2007, 29: 58-63.[10] Brinjikji W, Cloft H, Lanzino G, et al. Comparison of 2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and 3D rotational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domitoneck ratio[J]. AJNR, 2009, 30: 831-834.[II] Sorimachi T, Suzuki K, Sasaki O, et aI.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lit evaluation of vertebra-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s ; comparison with 2D-DSA[J]. Journal of Neuroimaging, 2010, 20: 228-233.[12] 田飞,陈文荣,郑伟武,等.3D-CTA结合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 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7): 4-6.[13] Dehdashti AR, Binaghi S, Uske A, et al. Comparison of multisite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