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四年级语文秋季班讲义.doc
44页江苏书人教育培训中心 2009 年秋季 四年级语文12009 年四年级秋季母语思维训练教学计划次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外积累第一讲阅读训练(一)使用隔音符号的小窍门(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一 【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渡汉江》 “祖国六十华诞赞歌”作文大赛准备阶段第二讲写作训练(一) “祖国六十华诞赞歌” 作文大赛第三讲阅读训练(二)如何熟练掌握一字多解(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二 【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回乡偶书》第四讲写作训练(二)描绘节日的精彩镜头第五讲阅读训练(三)部首查字法的六大绝招(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三 【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从军行》第六讲阅读训练(四)学会巧妙熟记形近字(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四【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冬夜读书示子 聿》第七讲期中复习第八讲期中考试第九讲阅读训练(五) 如何分清“的、地、得”(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五 【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逢入京使》第十讲写作训练(三)生动地改编童话故事第十一讲阅读训练(六)四种常见句子辨别方法(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六 【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嫦娥》第十二讲写作训练(四)名言警句给我的启示第十三讲阅读训练(七)初步认识比喻、拟人特 点(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七 【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农家》第十四讲阅读训练(八)初步认识排比、夸张特 点(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八 【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乌衣巷》第十五讲期末考试第十六讲期末讲评注:配合使用教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 (四年级)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9 年,教育部将在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此举充分说明国学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学精华,是 先辈们思想和艺术高度完美结合的结晶,是不可多得的文学艺术精品。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文学,让 他们从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是十分必要的,这些基本思想不仅指导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进程,而且在当今仍具独特的魅力.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让孩子接受经典诵读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维护人性光辉、提 升人格品质,在颂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受益终生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所有教育者与家 长的责任!因此中心决定 09 年秋季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课后练习,课堂踊跃参加诵读老 师、学生评价并发“经典诵读”之星证书江苏书人教育培训中心 2009 年秋季 四年级语文2中心网站:;电子邮箱:njimo@ ; 联系:18951680301(茹老师)或18951680312(史老师)第三讲 四年级母语奥赛阅读训练(二)列 排 班级 姓名 成绩 【学习目标】1、强化对一字多解的认识,能较为准确地根据解释作出选择2、进一步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能正确地修改病句3、阅读理解训练,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层意和段意技巧策略】一字多解汉字是世界文字中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汉字中,大多数字是多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所表达的意思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和运用一字多解的字,应该根据句子来定义例:⑴他制作的这辆赛车很轻巧 (重量轻而灵巧)⑵我家新买了一辆“赛欧” ,妈妈开起来很轻巧 (动作轻松而灵巧)⑶你这话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就难了 (简单容易)【实践平台】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 “障”的解释有:①遮挡 ②用来遮挡的东西 ③出了毛病(1)庐山的山峰是一道道翠绿的屏障 ( )(2)道路上的障碍物阻挡了汽车前行 ( )(3)我以为汽车出了故障,赶快停了车 ( )2、 “竟”的意思有:①居然,出乎意料 ②终于,到底 ③整个(1)他竟夜未息,终于完成了这项任务 ( )(2)虽然没人教他,但他摸索了一段时间,竟学会了 ( )(3)那辆车毕竟是停着的,责任应该在我 ( )二、用下列的字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入括号,不要重复1.顾江苏书人教育培训中心 2009 年秋季 四年级语文3①小红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经常用课余时间精心( )邻居王奶奶。
②刘备( ) ,终于请出了诸葛亮③武警战士( )地追击逃窜的歹徒 2.赏①国庆节,几位外国小朋友来到玄武湖( )那里美丽的菊花②姐姐一边吃饭,一边( )着美妙的乐曲③王小刚的书法作品,得到老师的( ) 三、趣味成语: 游动物园一进动物园的大门,就看到了好多的动物可这些动物要考考你,要你说一个和它有关的成语,你不会被难倒吧?进入大门→羊( )→蛇( )→虎( ) →鱼( )→鸟( )→兔( )→狼( )→鹤( )→马( )→鹿( )→挥手拜拜四、修改病句(在原句上直接修改)1. 我们要积极响应“人人动手,绿化祖国” 2. 我们开会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3. 《小学生语文报》和《少年文艺》这两种报纸我都很爱看4. 战士们冒着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步前进5. 下午,全校师生和少先队员去参观画展五、填出诗句中所指的山名或城市的名称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描写的是 山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中描写的是 山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描写的是 市4.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中描写的是 市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美的启发阅读提示:如果你的眼前有一堆垃圾,你会怎么办?看看文中一家人的绝活吧 “世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读了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今后遇到类似问题,应该知道怎么做了我家在古城一角,窗外有块空地,附近的居民竟把它当成了堆垃圾的地方怎么办?我做了个“禁止倒垃圾”的木牌插在那里,可人们连看都不看它一眼,那里照样垃圾成堆,臭气熏天江苏书人教育培训中心 2009 年秋季 四年级语文4为此,我们伤透了脑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爸爸妈妈小声商量了一会儿,爸爸告诉我一个好主意我听了,乐得直拍手于是,我们全家动员,先将垃圾铲成一堆;再从河边挑来石块,砌成一个椭圆形的花坛;再糊上水泥,并在石缝外勾出美丽的图案;又在花坛的垃圾上面堆上一尺多厚的细土,栽上各种花苗;还就近挖来了两丛翠竹,栽在花坛的东西两旁一天工夫,这儿便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附近的居民不但没再来这儿倒垃圾,反而纷纷把家里的珍贵花木奉献出来,为这小小的花圃增美添色春去秋来,这里花团锦簇,树木葱茏,竟然成了古城的一处风景工作之余,人们常来这儿休息聊天,看书下棋你瞧,一位小姐姐正坐在花坛边抚琴弄弦呢!窗外,飘扬着动人的琴声;窗外,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窗外,小鸟在枝头欢乐地歌唱……看者窗外的美丽风景,我蓦(mò)然懂得了:只有用美,才能启发更多的人爱美练习】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蓦然: 沁人心脾: 2.从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以前,窗外的空地上垃圾成堆,臭气熏天;如今,这儿变得 , 3.照样子,概括文章有关内容第二节写建造花坛的经过是:铲垃圾、挑石块、 、 、、 、 、挖翠竹 (每空写 3 个字)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以前,人们把这儿当成垃圾堆,后来看到这儿变成了 ,人们不但不往这儿倒垃圾,反而纷纷 ,使这里的景色变得更美了。
5、 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拓展延伸】一、百科知识填空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指 、 、 、 2、我国古代第一次远航到达非洲东岸索马里的人是 3、北京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两项古代工程有关,它们是 和 4、12 月 13 日是 的忌日,每年的这一天,南京都江苏书人教育培训中心 2009 年秋季 四年级语文5鸣放防空警报5、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把能够搭配的谚语用“ ”连接起来海阔凭鱼跃 泰山移三百六十行 寸金难买寸光阴人心齐 实践出真知一寸光阴一寸金 人美在心灵劳动出智慧 天高任鸟飞鸟美在羽毛 行行出状元三、语文小故事添字得驴三国时期的吴主孙权既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又是一个很风趣幽默的人。
他处理完朝政,闲来无事,也喜欢和臣下们开个玩笑有一次朝事办完了,孙权叫人牵入一头驴来这头驴的脸上挂了一张纸,上面写着:“诸葛子瑜”四个字众人一见,都瞅着诸葛瑾哈哈大笑起来,有的人笑弯了腰,有的人笑出了眼泪原来,诸葛瑾字子瑜,他天生脸长,孙权是以驴脸来比诸葛瑾的长脸因此引得众人哄堂大笑,诸葛瑾一时显得很难堪当时十五六岁的诸葛恪也在朝中为官,他见父亲被人嘲笑,也显得很不自然但他掩饰住自己的不快,跪下来对孙权说:“请陛下赐笔,臣准备再添二字 ”孙权当即命人将笔赐给诸葛恪诸葛恪拿起笔来,旁若无人地在纸上添了“之驴”两个字大家一看,满座称奇孙权下令,驴归诸葛瑾所有课课外外积积累:累:(1)完成《小学语文奥赛课本》(秋季篇)阅读训练二【课外积累】一、二;(2)背诵古诗《回乡偶书》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江苏书人教育培训中心 2009 年秋季 四年级语文6第四讲第四讲 四年级四年级母语奥赛写作训练(二)写作训练(二)班级 第 组 排 姓名 成绩 描绘节日的精彩镜头描绘节日的精彩镜头 【【技法技巧技法技巧】】 写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活动,常用叙述的形式介绍其起源、来历、意义,以及历史演变 等情况,但主要还是描绘生动丰富的庆祝活动。
每个节日自它产生以来,就以鲜明的意义存 在着,并在每年的庆祝活动中形成较稳定的风俗习惯,而且代代相传诸如,元宵节闹花灯, 端午节龙舟竞渡,“六一”儿童节游园活动,中秋赏月,重阳登高或赏菊等,常出现盛况空 前的热闹场面,体现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 描写庆祝活动的盛况,要注意把写人记事和写景抒情结合起来,节日活动主要是人的活 动,作文必须写出人们的活动情况、人们的精神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