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品德与生活解读.doc

15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530167253
  • 上传时间:2022-10-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7.51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标解读一、了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产生和设计思路1、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从课程改革改革的背景来看,在世界范围内,自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走向,就是课程的综合化,向儿童的生活回归,与儿童的需要接轨可以说“学科融合的方向——这一近期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变化之一”,已经成为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特征新的发展分段研究表明,低幼阶段儿童应当学习体验性知识,生活性知识,教育应当密切贴近生活,综合化,多样化,具体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明确指出,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密切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小学低年级儿童正处在由学前教育向正规学校教育过渡的阶段,更需要课程去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这一阶段性过渡然而,以往两个阶段之间的断裂使儿童学习内容的衔接和学习方式的阶段性延续一直未能很好的实现 在过去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经过20年的学习磨砺,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有一定成果的,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教材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讲古代、名人、伟人的事例多,讲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少;空洞的说教多,尊重儿童个性和实际生活的少;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生活性、实效性;强调学科体系,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和意义建构;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强调学生对内容的组织忽视了学生经验与体验的获得。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反映在课程设置上就是品德课的学科化倾向,所建构的课程往往是自成一统的以德目,道德规范为体系的思想品德课如一、二年级包含10个德目三、四、五年级在一、二年级基础上增加4个共14个德目,六年级有5大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如何真正落实品德教育,发挥它的实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十分关注如何在学校开展适合小学儿童,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生动有效的德育教育,成为摆在小学德育工作面前的重大挑战 因此在小学里推进综合的统整的学习,营造一个与儿童生活本身一致的,符合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形态,已经十分必要这不仅符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直接领导下,课标研制组的领导、专家们从2001年8月起至2002年6月止,历时10个月,它经过对小学生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现状的调查,近年来,思品课、社会课教学情况的调查,国内外相关课程设置以及纲要的资料搜集与对比对我国近代以来相关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的历史梳理等大量工作经过对两个课标的基本理论、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等各部分内容进行反复的研讨和多次的文字撰写,终于达成共识,那就是: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

      人们是为了生活(社会生活)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培养、发展个体的品德,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社会道德和个体品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完成,总之品德的培养所遵循的应当是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纯学科的逻辑,于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应势而诞生了品德课与生活课和社会课的综合,就意味着人的品德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有内在联系,本课程的设置,就是要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找到一条通向生活(社会生活)的道路它的诞生是为儿童适应现代社会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是面向小学低年级(即1-2年级)儿童设置的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可以说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低龄儿童品德教育的积极而大胆的尝试,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锐意改革的产物 2、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设计思路,课标从两个方面进行表述: (1)《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本课程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又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参见课标3页的图) (2)《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结构框架 本课程结构由三条轴线,四个方面架构而成 三条轴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自我、自然、社会在每一个人身上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密不可分的三对关系 这三对关系的交织点和核心是儿童三对关系中的每一对关系都有机地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三对关系的轴线是贯穿课程始终的明线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标设计特别关注儿童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并以此为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所设计的这四个层面,分别是对儿童生活习惯、态度、方式、知识技能、能力以及质量的要求同时,这四个层面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各有侧重地体现不同的教育价值和内容,然而,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各侧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一结合主要是通过课程中的活动来实现的 三条轴线和4个层面的交织构成了本课程的核心部分的框架如在目标部分,虽然是围绕课程所希望的儿童形象及各方面的要求在表述但是其内涵仍然是遵循着这一构架的内容标准部分则以四个层面为明线,而以三条轴线为暗线在进行表述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二、明确《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新设置,并要求实施的一门新课程,它的性质有2层意思: (1)在课程类型上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

      首先《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并非局限于一个活动领域,而是涉及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出的要求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课程、《自然》、《社会》课程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产生的课程,所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或《生活》课程了,而是兼具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在小学三年级之后这一课程将分化为《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课程,相对于这三门课程来说,《品德与生活》课程就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的涵盖比《品德与社会》还要广阔 (2)在综合课程的开发模式上,它属于活动型的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开发模式,如相关或交叉课程,融合或广域课程、核心课程、活动或经验课程等等《品德与社会》是以广域模式开发设置的而《品德与生活》则是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设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为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因而又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鉴于这种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

      因此,本课程的性质被界定为: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生活性 ●开放性 ●活动性 2、课程目标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目标是依据儿童生活基础的4个层面来确定的分为二个部分: (1)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分目标有: ●情感与态度 ●行为与习惯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总目标体现了人文性,分目标体现了综合性,尤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专家们认为本课程从本性讲属于一门全新的德育课程,它的人文性较强,是以育人为本的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其他课程。

      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地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的实现,不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儿童的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三、掌握《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 1、基本理念 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研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课标表述为:(见课标第2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从课标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4个基本理念都没离开4个字,那就是“儿童生活”这就是《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定位可见儿童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要重视生活对于儿童的“意义”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两个课标是时代要求改革德育教育下的产物,重视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强调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 教育在本质上是生活的,是人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人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儿童的良好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只有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与儿童本身的联系,才可能使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可见,关注儿童生活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但值得一提的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不仅仅只关注儿童的未来而更加重视,侧重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的现实生活,它倡导的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课程生活,它不仅为促进儿童的发展,而且要使他们得到各种现实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关注儿童的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