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doc
124页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国际关系史名词解释资料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 Thirty Years’’ War17 世纪上半叶,以德意志为主要战场的一次席卷欧洲的战争它是欧洲国家间 争夺领土、王位、霸权以及各种政治矛盾和宗教纠纷尖锐化的产物战争基本 上是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国 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 皇和波兰的支持 战争背景 13 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 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 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 ,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哈布斯堡王朝极力 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 族的支持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 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 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这些国家都支持 新教联盟。
1618 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神 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 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 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 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1618 年 5 月 23 日,武装 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 ,它成为 三十年战争的开端见彩图三十年战争—掷出窗外事件(1618 年 5 月 23 日))战争过程 整个战争大致分四个阶段:①捷克-普法尔茨时期(1618~1624):“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摆脱 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1619 年捷克议会选举普法尔茨选帝侯弗里德里希为国 王1620 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1619~1637 在位)依靠德意志天 主教同盟军,入侵捷克为援助蒂利伯爵 J.采尔克莱斯率领的天主教同盟军, 西班牙出兵普法尔茨1620 年底,捷克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为天主教同盟军 所败,弗里德里希逃亡荷兰,捷克重归奥地利统治同期,休战 12 年的西班牙 和荷兰于 1621 年战事再起②丹麦时期(1625~1629):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胜利,引起外国参战。
丹麦 得到英国和法国的资助,于 1625 年在北德意志新教诸侯支持下攻入帝国境内 捷克贵族 A.E.W.von 瓦伦斯坦率雇佣军协同蒂利伯爵打败丹麦军队丹麦王国 同皇帝于 1629 年 5 月签订《吕贝克和约》 ,保证不再干涉德意志事务皇帝的 势力伸展到波罗的海③瑞典时期(1630~1635):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天主教同盟势力北进,促使瑞典加速军事行动,与法国结成同盟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军于 1630 年 7 月进入波美拉尼亚,同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德意志西部和 南部接连取胜1632 年,蒂利伯爵在累赫河战败身亡吕岑会战中,瓦伦斯坦战 败,后被暗杀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也在会战中阵亡1634 年皇帝联合西班牙打败瑞典军队,返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和勃兰登堡于 1635 年 5 月同皇帝缔 结《布拉格和约》 瑞典国王率军在波美拉尼亚登陆④法兰西-瑞典时期(1635~1648):瑞典军队战败,促使法国直接出兵,与 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35 年 5 月,法国又联合荷兰进入莱茵地区,瑞 典军队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赖滕费尔德取胜,并继续南进法国军队大败西班牙 军瑞典的胜利,又引起丹麦的不满,1643~1645 年丹麦同瑞典开战,结果,战败求 和。
此后法、瑞两国军队进入德意志南部长期战争使双方都有极大的消耗,帝 国方面的困难更为突出皇帝斐迪南三世(1637~1657 在位)被迫求和,得到法国 和瑞典的赞同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 年 10 月 24 日,参战各方代表齐集明斯特市政厅 签署《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 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个城市都在威斯特伐利亚境内,故两个和 约统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和约规定:法国得到洛林的 3 个主教区(梅林、 图尔、凡尔登)和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 瑞典获取西波美拉尼亚及 东波美拉尼亚的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维尔登两个主教区,从而得到了 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的重要港口;正式承认荷兰和瑞士独立;帝国境内勃兰登 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的状况,诸侯在领地内 享有内政、外交上的自主权关于教派问题,和约重申 1555 年的奥格斯堡宗教 和约继续有效,承认德意志境内新旧教地位平等战争的结局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 统治地位,加深了德意志境内分裂割据的局面;为法国称霸欧洲准备了条件; 西班牙的国力下降;瑞典的力量大增,成为北欧强国。
均势外交均势外交 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 “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 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是从 16 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 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 世纪初,英 首席大臣 T.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 时,转而倾向法国K.W.N.L.von 梅特涅和 O.von 俾斯麦是 19 世纪推行均势 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 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 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 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 1814 年 10 月~ 1815 年 6 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 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 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 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炮舰外交炮舰外交 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 。
其典型表现在 19 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 如 1840 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 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 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 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 M.C.佩里率 4 艘军舰开到日本 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 1858 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 5 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 ,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 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方问题东方问题 近代欧洲列强为争夺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国的领土和权益所引起的一系列国际 问题从欧洲来看,奥斯曼帝国地处其东,故统称为“东方问题” 在 1821~1 829 年的希腊独立战争、1853~1856 年的克里木战争、1877~1878 年的巴尔干 危机、1908 年的波斯尼亚危机以及 1912~1913 年的巴尔干战争中,都曾出现 东方问题问题的由来 奥斯曼帝国自 1683 年进攻维也纳失败后,开始由盛而衰到 1 8 世纪,强邻紧逼,国势日殆。
它地跨欧、亚、非三洲,控制地中海、黑海和红 海随着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列强日益向外扩张,到 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 下的巴尔干及其东南端的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成为欧洲列强必争的战 略要地黑海是俄国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巴尔干是东南欧的门户,上述两 海峡地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因此,侵占土耳其,夺取黑海出海口,占领巴 尔干,打通黑海通向地中海的通道是历代沙皇追求的目标早在 1695~1696 年 ,沙皇俄国两度进攻奥斯曼帝国的亚速1774 年再次进攻奥斯曼帝国,迫使订 立《楚库克-凯那尔吉和约》 依约,俄国将领土扩张到黑海沿岸,取得君士坦 丁堡常驻使节权这一条约标志着俄国势力在近东大膨胀的开始,也埋下了东 方问题许多争端的种子1792 年俄国又进攻奥斯曼帝国,订立《雅西和约》,夺 取了克里木1812 年又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 ,夺取了比萨 拉比亚和部分摩尔达维亚,控制了黑海和多瑙河口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再次 发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1829 年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 1821~1829 年欧 洲列强纷纷插手东方问题开始成为具有全欧性质的问题和国际政治纷争的中心 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在整个 19 世纪东方问题的争夺舞台上,主要 的国家为俄、英、法、奥诸国和统一后的德国。
沙皇俄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 调是:肢解奥斯曼帝国,蚕食鲸吞其领土,力求取得独占优势,控制黑海、君士坦 丁堡和两海峡,以便自由出入地中海英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基调是:保持一个 由它控制的表面独立的奥斯曼帝国,以保障英国在东方特别在印度的权益,并 借此控制两海峡,遏制俄国势力伸向地中海与英国争霸随着英国对东方侵略 的加强,以及它在失去北美殖民地后,印度在大英帝国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俄国在近东的扩张又□□不已,英国为了维护其庞大殖民体系中的这条东西方 重要通道,在近东与俄国展开了长期剧烈的斗争,成为 19 世纪东方问题角逐场 上的两个主要对手法国是最早在近东取得通商权利的国家,在奥斯曼帝国及 其属国埃及拥有很大的经济利益,因而同俄国的南进政策冲突也较早自拿破 仑帝国覆灭后,法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通常与英国相一致奥国与奥斯曼帝国 毗邻,奥国对东方问题的政策最初与俄国尚比较一致,1726 年曾与俄国结盟, 联合侵略奥斯曼帝国但到 19 世纪,俄在近东步步扩张,严重威胁奥国的南翼,奥国在近东与俄国的关系逐渐走向对立19 世纪晚期,随着奥国扩张重点日 益转向巴尔干,奥俄的矛盾和冲突激化起来至于德国,统一前很少过问近东事 务,到 1878 年柏林会议时,德国才在东方问题的舞台上崭露头角,1890 年威廉二世 亲政后,德国联合奥国加紧推行其东进政策,与英、俄、法在近东展开激烈争 夺。
列强之间的争夺 1821 年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列强围绕着东方问题的争 夺愈演愈烈1833 年俄国乘奥斯曼帝国与其属国埃及战争之机,迫使奥斯曼帝 国与俄国订立《温卡尔-伊斯凯莱西条约》 ,后俄国放弃了这一条约,但随着列 强在近东争夺的加剧,终于导致 1853~1856 年英、法、萨丁王国联合对俄的克 里木战争俄国战败,签订了《巴黎和约》 和约规定黑海中立化,大大削弱了俄 国的欧洲大陆霸主地位普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乘英、法无力东顾,单方废除 《巴黎和约》中黑海中立化条款;1877 年俄国又发动对奥斯曼战争,迫其签订 《圣斯特凡诺条约》 ,企图独占奥斯曼帝国,引起列强反对1878 年举行柏林 会议,订立《柏林条约》 ,迫使俄国让出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所取得的许多 领土和权益19 世纪 90 年代,德国联合奥国向近东和巴尔干猛烈扩张,俄国 也在巴尔干加强“泛斯拉夫主义”的煽动,德、奥与俄、英、法在该地区营垒 分明,危机四伏到 20 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已最后形成,巴尔干半岛上战云 密布,硝烟满天,波斯尼亚危机刚过,两次巴尔干战争接踵而来,终于在巴尔 干半岛上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参考书目 J.A.R. Mapiott,The Eastern Question:a Study inEuropean Diploma 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1924.黑海海峡问题黑海海峡问题 question of strait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