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幻灯片资料.ppt
53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1第十三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u 一、充分就业u 二、价格稳定u 三、经济增长u 四、国际收支平衡一、充分就业 (一)含义 从理论上讲,指所有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加入生产过程的资源利用状态 1.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 2.消灭了周期性失业,允许自然失业存在 3.空缺职位等于寻找工作的人数 凯恩斯认为,如果“非自愿失业”已消除,失业仅限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 目前,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存在4-6的失业率是正常的,此时社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什么是充分就业呢?(一)含义 指一般价格水平(总价格水平)的稳定二)价格指数 指表示若干种商品的价格水平的指数u 消费价格指数(CPI)u 批发价格指数(WPI)u GDP折算指数( GDP deflator)价格稳定是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吗?二、价格稳定 价格稳定是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实践表明,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已经无法完全消除三、经济增长即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常用指标:实际GDP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经历了一个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的过程四、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国净出口与净资本。
进出相等而形成的平衡充分就业不利于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有利于经济增长,却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因为居民有钱了就要购买外国商品,这就会形成国际收支逆差的压力经济增长不利于物价稳定,会造成通货膨胀四大目标的内在矛盾: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第二节 宏观财政政策(一)政府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支出的需要,依法通过国家财政集中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收入,财政收入主体上来源于税收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我国的税收通常占财政收入90%以上一、财政收入和支出(二)政府的财政支出 1.政府购买: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G 例1:军需品和警察装备的购买 例2:公共工程支出政府投资兴建公共设施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2.政府转移支付: TR,政府不以取得劳务和商品作为报偿的支付如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 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
三)政府的预算平衡与公债 政府当年的税收与支出之间的差额叫做预算余额 预算余额=0 预算平衡 预算余额0 预算盈余 预算余额0 预算赤字 政府发生预算赤字,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弥补:一是增发货币,二是向公众借钱出售国库券和政府债券国库券 国库券是一种短期的债务凭证,通常为1个月、3个月或6个月,国库券的售价低于面值,两者的差额就是国库券的利息政府债券 政府债券的偿还期较长,有的长达20年,购买政府债券以后可以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公债哲学”公债无害论 有人认为公债负担不仅加在于当代人身上,而且也加在后代的身上,是“爷爷花了孙子的钱”;由于不能增加税收,政府不得不举新债还旧债,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所以,公债是有害的 凯恩斯主义认为公债无害,因为公债的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可以说是自己欠自己债,而且作为债务人的政府是长期存在的,可以确保债务的兑现,所以,只要公债不用于战争和浪费,而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公债增长速度,公债就是安全的和值得的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 指当经济萧条、失业率上升、产生紧缩缺口时,为了弥补此缺口,减轻或消除经济萧条,刺激总需求,以便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而采取的增加财政支出或降低税收的财政政策。
前者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和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两方面 紧缩性财政政策 指当在经济繁荣时期,产生通货膨胀缺口时,为了控制需求膨胀和稳定物价,使产量与收入保持充分就业水平,所采取的减少财政支出或增加税收的财政政策原则:逆经济风向而动(1)扩张性财政政策萧条时 增加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2)紧缩性财政政策繁荣时 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三、自动稳定器 即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一)政府收入的自动变化 如:累进税(二)各种转移支付的自行变化 如:失业保险其他福利转移支付 (三)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0 500 2000 5% 10% 5000 15%维持农民收入与消费政府按支持价收购农产品价格国民收入萧条评价:其作用是有限的,辅助性的(1 1)它是自发的经济机制它是自发的经济机制2 2)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3 3)财政制度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财政制度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起到减轻萧条和通胀的,但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起到减轻萧条和通胀的作用,而不能改变其总趋势。
作用,而不能改变其总趋势4 4)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只能对财政政策起到自动配合的作用,而不能替代而不能替代对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讨论对财政制度内在稳定器的讨论四、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 供给学派认为20世纪60年代未以来经济滞涨的根源,不在于需求方面,而是供给不足政府的高税收政策,导致生产率下降、偷税、逃税严重,加剧通货膨胀,其结果不仅不会增加税收,反而会减少税收 供给学派的减税主张不同于凯期主义学派扩张政策的减税主张 凯恩斯主义的减税,是从需求效应出发,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率,重在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增加总需求; 供给学派的减税,则是从供给效应出发,降低个人所得税的边际税率,重在增加高收入者的储蓄和投资,增加总供给此外,凯恩斯主义的减税,则是大规模、持久性的长期战略 财政政策的运用 经济萧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失 业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 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 收增加总需求减少总需求 经济过热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五、财政政策运用中的问题遇到以下因素,预期目标难以实现一)政治因素影响大选、战争时期不能增税减支(二)时滞的影响(Time Lag):使政策收到相反效果1.认识时滞2.行动时滞3.影响时滞(三)利益集团阻挠:来自于挤出效应(四)居民预期如果他预期持续萧条,则刺激消费的政策无效。
我国的财政政策 19931997: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19982003: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42008: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92013:积极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个国家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水平趋向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 n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但货币政策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殊的目标例如,防止大规模的银行倒闭和金融恐慌,稳定利率以防止利率大幅度的波动等 第三节 宏观货币政策n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财政政策是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中间不需要任何变量;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货币当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来调节利率进而间接地调节总需求,因而货币政策是间接地发挥作用的 一、宏观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工具 (二)宏观货币政策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政策法定准备率(一)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 (1)含义 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通过扩大或缩小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和利率的变化,最终影响生产、就业和物价水平2)作用机制 例如:经济过热时卖出有价证券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经济主体筹资成本总需求紧缩性政策(3)评价 主动权在央行 灵活方便 数量上 方向上 作用迅速准确(4)开办公开市场业务应具备的条件: 具有发达和完善的金融市场 (二)贴现率政策(rediscounting ratio) (1)含义 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变动贴现率以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息率,间接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调控宏观经济的政策。
2)作用机制 A、调高商行借款成本商行借款数量货币供给量商行贷款利率经济主体借款成本总需求紧缩性政策B、导向作用 影响人们对市场的预期(3)评价 A、优点 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作用较缓和 B、缺点 主动权在商行(三)存款准备金制度(1)含义(2)作用机制(3)评价A、优点简便易行作用力度大B、缺点作用过于猛烈,缺乏弹性在经济衰退时,政策效果会受到影响例如:经济过热时,提高法定准备率 尽管经济学教科书通常将准备金政策定义为最猛烈的紧缩措施,但在流动性持续涌入的特殊背景下,准备金政策实际上是回收流动性最便利的常规性政策央行运用存款准备 金率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速度三、宏观货币政策的辅助性措施 (一)道义劝告 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如在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在通货膨胀时期,劝阻银行不要任意扩大信用,也往往收到一定效果但由于道义劝告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而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 (二)垫头规定 含义:即规定购买有价证券必须付出的“垫头” 垫头在有价证券的买卖中购买者必须支付一定比例的现金 例如:经济萧条降低垫头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 (三)消费信贷 是指中央银行规定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分期付款的条件。
(四)房地产信贷管制 经济萧条:减少购房首付,延长贷款年限刺激购买刺激房地产、建筑业带动相关产业 (五)规定利息率上限 有利于减少定期存款,使货币转向其他投资 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每个季度都会公布上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右图所示的是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一般性目录五、宏观货币政策的局限性1.在经济衰退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措施,厂商也不愿利用较低的利率,仍然会减少投资2.在通货膨胀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性措施,提高利率,但企业会认为此时有利可图,仍然会增加贷款3.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4.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5.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44第四节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财货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一)财货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 1、作用机制不同 (1)财政政策: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财政可从收支两方向上影响社会需求的形成 (2)货币政策:间接作用于社会总需求,信贷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影响消费与投资需求。
财政政策的种类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实现总供求平衡主要手段有减税(降低税率)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总需求过旺时,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消除通胀缺口,达到供求平衡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目标的手段主要是增税(提高税率)和减少财政支出 (三)中性财政政策财政收支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政策要求财政收支要保持平衡但使预算收支平衡的政策并不等于中性财政政策 2、作用方向不同 (1)在消费需求上的作用 在社会消费需求上作用 财政对社会消费起决定作用,而银行信贷则无能为力 在个人消费需求上的作用财政对个人消费有直接影响,而银行通过工资管理和监督及现金投放,间接影响个人消费 (2)在投资需求上的作用 财政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而银行则调整总量 3、在扩张和紧缩需求的作用不同 (1)财政政策:政策效应需通过货币政策传导 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时,如果银行相应压缩或扩大信贷规模,完全可以抵消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应只有财政发生赤字或盈余,银行相应地扩大或收缩货币供给量,财政的扩张或紧缩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