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史学7.ppt
40页1,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一、晚古生代的划分 二、志留纪与泥盆纪界线 三、泥盆纪 四、石炭纪 五、二叠纪 六、早古生代总结,2,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一、晚古生代的划分,,,,,,,,二叠纪(系) Permian (P),石炭纪(系) Carboniferous(C),泥盆纪(系) Devonian,,,早泥盆世(统),中泥盆世(统),晚泥盆世(统),,早石炭世(统)密西西比纪,晚石炭世(统)宾夕法尼亚纪,,早二叠世(统),晚二叠世(统),,250Ma,285Ma,350Ma,400Ma,3,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一、晚古生代的划分 泥盆纪是莫企逊和薛知微1839年创建于英国西南部的德文郡中国泥盆纪一名是来自日本的译名 石炭纪是1822年由康尼拜和菲利普根据英格兰北部含煤层的一套地层4,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一、晚古生代的划分 二叠纪一名来自德文Dyas一词的意译,德国人将德国境内明显二分的一套地层, 但是在此之前莫企逊在乌拉尔考察中将这套地层命名为Permian1937年国际地质会议将这个名称确定下来5,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二、志留纪与泥盆纪界线 界线层型 捷克巴兰德地区(世界上第一个),是以笔石(Monograptus)、三叶虫(Woshimidi)和牙形石(Icriodus)共同出现的一个界线。
构造界线 稳定界线 界线层型目前存在的问题,6,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二、泥盆纪的界线层型 下—中泥盆统界线Polygnathus costatus putulus 与 Polygnathus costatus partitus演化系列作为界线的标准层型确定在德国艾菲尔地区 泥盆——石炭系界线,Siphonodella preasulcata 与 Siphonodella sulcata演化系列层型确定在法国7,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生物界 中国泥盆系的沉积 世界泥盆系的沉积 中国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体系 泥盆纪的矿产,8,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生物界 脊椎动物界:鱼类的世界 无脊椎动物界: 古植物界:,9,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生物界(脊椎动物) 鱼类的繁盛和原始两栖类的出现泥盆纪鱼类化石非常繁盛称为鱼类时代泥盆世:就开始占领内陆的区域,河流、湖泊、河口等地,主要类型是无颚类,没有上下颚,但具有骨板组成的头甲;中晚泥盆世:开始具有上下颚的分化,仍有头甲,重要类型为节颈类和胴甲类; 晚泥盆世:生物征服地球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即两栖类的出现。
鱼石螈Ichthyostega10,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生物界(植物) 早泥盆世:开始出现陆生植物,初期没有明显叶子分化,但是已经具有维管束,即裸蕨类晚期开始具有根茎叶的分化;晚泥盆世裸蕨类绝灭,开始出现原始石松类开始出现高大的乔木,形成小型森林,形成可采煤层,到此时可以说植物已经占领并适应了陆地环境11,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生物界(无脊椎动物) 笔石几乎绝灭仅有树笔石和单笔石个别类型 三叶虫已经大大衰败 腕足类繁盛时期,其中石燕类特别发育占领了浅海的主要环境,称为泥盆纪的最为重要的大化石 珊瑚(四射珊瑚)类繁盛时期 形成生物礁 牙形石类处于繁盛时期 竹节石类处于繁盛时期12,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生物分区 北方大区:西伯利亚,北美、我国东北等地,以产小型单体珊瑚为特征 特提斯大区:欧洲、东亚、澳大利亚等地,以产造礁生物为特征 南方大区:非洲和南美等地,主要为冷水动物产出13,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中国的泥盆系 中国的泥盆系主要在南方发育,其中在广西最为典型,可以明显分为三种沉积类型即:底栖型,浮游型,过渡型,14,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的泥盆系(广西象州) 上覆地层:下石炭统 ---------------------------- 上泥盆统 融县组 灰岩夹白云岩 产腕足等 中泥盆统 东岗岭组 灰岩、泥灰岩 产腕足、珊瑚等 应堂组 灰岩、页岩、泥灰岩 产腕足、珊瑚等 下泥盆统 四排组 灰岩、泥灰岩夹页岩 产腕足、珊瑚等 郁江组 灰岩、泥灰岩、页岩、砂泥岩 产腕足等 那高岭组 泥岩、粉砂岩夹灰岩 产腕足等 莲花山组 石英砂岩、粉砂岩 VVVVVVVVVVVVVVVVVVVVVVV 下伏地层 寒武系,15,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的泥盆系(广西南丹) 上覆地层 下石炭统 ---------------------------- 上泥盆统 代化组 灰岩、泥灰岩、硅质岩 响水洞组 硅质岩 产菊石等 中泥盆统 罗富组 泥岩、泥灰岩 纳标组 泥岩 产菊石等 下泥盆统 塘丁组 泥岩、页岩 益兰组 粉砂岩 产腕足等 莲花山组 石英砂岩 VVVVVVVVVVVVVVVVVV 下伏地层 早古生代地层,16,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的泥盆系,,,,,,,,中泥盆世,早泥盆世,湖南,桂林,柳州,,,,,,,,,,,,,,,,,,,,17,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中国其它地区的泥盆系 北方槽区 华北-塔里木隆起区 特提斯海槽区 喜玛拉雅海区,18,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世界的泥盆系 世界上以欧洲地台最为完整,所以几个界线层型均座落在欧洲,在欧洲与中国一样可以划分出底栖相、浮游相和过渡相。
此外北美、澳大利亚、北非也有一定分布范围19,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中国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体系 中国南方的总体可以明显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广西为代表的浅海相为特征的沉积,一类是以江浙一带沉积了一套以碎屑岩为主“五通组”海陆交互的堆积 广西海侵由南向北,莲花山组表现明显20,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泥盆纪 泥盆纪的矿产 矿产较丰富: 铁 锰 重晶石 铅锌矿 建筑材料,21,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石炭纪 生物界 中国石炭纪的沉积 世界石炭纪的沉积 中国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体系 石炭纪的矿产,22,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石炭纪 生物界 脊椎动物:两栖类占统治地位,晚期出现原始的爬行类——林蜥,这是生物进化中又一次重大的演化事件 植物:异常繁盛,石松、节蕨、种子蕨、真蕨、科达等均有规模发展,形成了高大的森林同时形成了植物分区 无脊椎动物:珊瑚、腕足繁盛,类的出现是一次大的事件,主要是地层意义重大双壳类有一些发展23,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三、石炭纪 生物界 植物分区 安加拉植物群:东北亚及西伯利亚等地,真蕨、种子蕨 为主,植物具有年轮,代表北部温带植物群。
热带植物群:中国南方、欧洲、北美东部等地,石松类、节蕨、科达等繁荣为特征,年轮不明显,代表热带景观 舌羊齿植物群:主要发育于南方大陆,以舌羊齿发育为特征,代表南部温凉的气候24,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石炭系(贵州) 上覆地层:二叠系梁山组 ------------------------------------- 上石炭统 马平组 灰色厚层灰岩 产及珊瑚等 威宁组 灰岩、白云岩 产及珊瑚、腕足等 下石炭统 上司组 白云岩、灰岩、泥灰岩、砂岩 产有腕 足、珊瑚等 旧司组 灰岩夹页岩、砂岩 汤耙沟组 灰岩瘤状灰岩,夹砂岩 产珊瑚等 革老河组 页岩夹灰岩,产珊瑚、腕足等 ------------------------------------- 下伏地层:泥盆系,25,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石炭系(山西) 上覆地层: 二叠系 山西组 ---------------------------- 上石炭统 太原组 砂岩、页岩 产植物化石 夹灰岩 产化石等 本溪组 砂岩、页岩含植物化石夹灰岩含 化石,底部鸡窝状铁矿,黏土层 ----------------------------- 下伏地层:奥陶系,26,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石炭系(其他地区) 北方海槽 古特提斯海槽 喜玛拉雅地区,27,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世界石炭系 北美地区 西欧地区 南方大陆 石炭系发育不全,C1仅见非洲、澳洲。
C2分布广泛,普遍出现冰碛层,晚期出现冰碛层和煤层交互出现的情况,代表当时冰期和间冰期更替的现象这一冰期一直延续到二叠纪末,但主要发育期是在晚石炭世到早二叠世是地球历史中三次大冰期之一28,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体系 华南:早石炭世与泥盆纪相似,滇黔桂海而上扬子古陆仍然很大,下扬子为海相沉积早石炭晚期,海侵渐扩大,在康滇古陆边缘也有部分沉积,一直延续至二叠纪29,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体系 华北: 本溪组时 辽宁 6层灰岩煤层可采,唐山3层灰岩,具有煤线,山西1层灰岩,无可采煤层,河北峰峰,河南焦作,安徽一带没有沉积 太原组时 淮南地区灰岩为12层,唐山为6层,而辽宁则仅有2层 这种现象说明华北地区在石炭纪开始接受沉积,但是并不稳定,发生了所谓“跷跷板”运动,造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沉积现象30,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石炭纪的矿产 煤 华北、华南均有发育 铁、铝、黏土矿 锰 石膏 石灰岩、白云岩,31,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五、二叠纪 生物界 中国二叠纪的沉积 世界二叠纪的沉积 中国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体系 二叠纪的矿产,32,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五、二叠纪 生物界 植物:早二叠世和石炭纪晚期相似,以石松、节蕨、科达和真蕨、种子蕨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裸子植物,松柏和苏铁类非常繁盛。
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均有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众多新物种有学者认为哺乳动物的祖先出现在二叠纪晚期,但是证据还不是很充分33,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五、二叠纪 生物界 无脊椎动物:是重大变革时期,许多门类衰败,最后绝灭 四射珊瑚,P1繁盛,P2开始衰败,末期灭亡 腕足动物,出现一些特化的类型,如焦叶贝等最后大大衰亡,仅有几个属种延续至中生代 化石在P1达到顶峰,P2开始急剧衰减,最后在末期灭亡 菊石类,仍有一定程度的繁盛,延续至三叠纪,最后在三叠纪末期灭亡 双壳类,腹足类发展较快,有一定数量34,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二叠纪的沉积(华南) 上覆地层:下三叠统 ----------------------------------------- 上二叠统 大隆组 灰色燧石层、灰岩夹页岩 长兴组 燧石灰岩夹页岩 龙潭组 黑色页岩、砂岩夹灰岩 下二叠统 茅口组 灰岩夹燧石结核 栖霞组 灰色灰岩夹页岩 梁山组 石英砂岩,页岩 ----------------------------------------------- 下伏地层 上石炭统,35,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二叠纪的沉积(华北) 上覆地层 ------------------------------------------------------------- 上二叠统 石千峰组 灰白色石英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 上石盒子组 杂色砂岩泥岩 下二叠统 下石盒子组 灰绿色砂岩、页岩、泥岩含植物 山西组 灰色砂岩、页岩含植物化石 ------------------------------------------------------------------ 下伏地层 上石炭统,36,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中国二叠纪的沉积(其他地区) 中国北方槽区(古亚洲洋) 自加里东运动以来开始由西向东闭合,在二叠纪天山一带已经基本闭合,但东部地区构造活动仍然活跃。
秦岭槽区(古中国洋) 和北方槽区一样由西向东闭合,至二叠纪仅有东部地 区仍然有构造活动 三江槽区(特提斯洋) 仍然处于激烈的活动时期37,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世界二叠纪的沉积 北方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