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环境与稳态(1).doc
13页05 限时规范特训[组题说明]1.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 a 较过程 b 和 c 更为重要 ②组织液中的 CO2 有害无益 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④过程 b 或 c 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解析: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来说,过程 a、b、c 同样重要;组织液中的 CO2对 pH 的调节有重要作用答案:D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C.在内环境中可发生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D.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解析:葡萄糖进入内环境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 项错误;由于体内存在体温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温度保持在 37℃左右,B 项错误;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中,C 项错误;内环境稳态主要是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维持的,D 项正确答案:D3.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4 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 Ⅱ 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解析:据图可知,Ⅰ是肺、Ⅱ是消化器官、 Ⅲ是肾、Ⅳ是皮肤,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液答案:B4.[2013·苏北四市三模]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寒冷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胰岛 B 细胞受损出现尿糖C.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液 pH 由 7.42 下降到 7.38D.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解析:寒冷时,骨骼肌通过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维持了内环境的稳态;胰岛 B 细胞受损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出现尿糖;人体血液 pH的变化范围是 7.35~7.45,因此人体血液 pH 由 7.42 下降到 7.38,处于血液 pH 的变化范围 之内;当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对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水盐平衡答案:B5.[2014·江苏淮安四调]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不变的状态B.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C.血浆中的水可以来自于消化道、组织液、淋巴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解析: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其成分处于动态平衡,而不是处于不变的状态;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感受器在下丘脑,但渴觉的产生部位是大脑皮层。
答案:C6.[2013·江苏徐州三模]下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传入神经的放电频率(敏感程度)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B.环境温度为 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解析:据图可知,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 纵坐 标) 减小答案:D7.[2014·湖南师大附中期末]某青年男子李某在暑期外出旅游,一日天气炎热,李某就连续不断地以纯净水解渴后来他出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等症状,接着就不省人事经医生检查认为,李某昏迷是因为“过量饮水” ,患了“脱水低钠症” ,俗称“水中毒” 请根据有关生物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医生的检查结果是错误的B.李某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升C.李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上升D.李某昏迷的内环境因素是水盐平衡被破坏解析:李某在大量排汗(含无机盐和水)之后,以纯净水解渴,导致体内水盐平衡失调,特别是排汗时带走一定的钠盐,从而出现四肢发冷、心率加快、心慌、血压下降等症状。
答案:D8.[2014·许昌、平顶山、新乡联考]如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入 1升清水或静脉输入 1 升生理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浓度的曲线图(箭头处是饮水或注射的时间)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A.a 代表饮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B. 30~90 min 阶段,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C.c 代表饮清水后血浆浓度变化D.如果 b 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表明该生理盐水的浓度为 0.9%解析:饮用清水后,血浆渗透压降低,通过增加尿流量能提高渗透压,同时饮 用清水后,血浆浓度开始降低,尿量增加后,血浆渗透压会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所以曲线 a 表示饮用清水后的尿流量变化,曲线 c 表示血 浆浓度的 变化静脉注射生理 盐水后,血 浆渗透压及尿流量变化不明显,所以曲线 b 若代表血浆渗透 压,则表明注射的生理盐水浓度为 0.9%;饮用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注射生理盐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无明显改变答案:B9.[2014·江苏五校联考]如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的实验条件下,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在较低盐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的强弱 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 ④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解析:随着海水浓度的改变,血液的浓度变化越小的,说明调节内环境的能力越强,反之就越弱。
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调节能力其次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答案:A10.为验证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浓度,某同学给几个刚进食的小鼠的腹腔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用酸性生理盐水配制) ,观察现象若小鼠出现惊厥,则达到目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为使反应出现得较快且明显,实验前,应将小鼠饥饿处理,以消耗肝糖原B.应设置注射等量酸性生理盐水的对照组,且注射的部位、方法同实验组C.应设置口服胰岛素的实验组,对照组灌喂等量的清水D.出现惊厥现象后,还应对其中的一半注射葡萄糖溶液抢救,另一半不予抢救解析:根据单一变量原则,题干中的实验组的处理为注射一定剂量的胰岛素溶液,所以对照组也应注射等量的试剂,但不能注射清水,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答案:C1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 80~120 mg·dL-1 下图表示在运动前后血糖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运动初期,血糖浓度下降,主要是由于血糖进入细胞,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乳酸、ATP 造成的B.在 1.8~4.5 min 内,血糖浓度上升,这种变化满足了运动时机体对能量的需求C.在 4.5~5 min 内,血糖浓度的变化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的结果D.9 min 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与肌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转变有关解析:运动初期,以有氧呼吸为主,所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乳酸是错误的;对于血糖浓度的变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是拮抗作用,而不是协同作用;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葡萄糖,9 min 后血糖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与肝糖原和非糖物质的转变有关。
答案:B12.胰岛素具有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源的功能对这一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抑制合成肝糖原B.抑制血糖的氧化分解C.抑制血糖的重吸收D.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它可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进入肝脏和骨骼肌中合成糖原、以及转变成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可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答案:D13.下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____________( 填标号)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 B 端与A 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________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________(填标号) 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 O2、CO 2 扩散的模型( 如下图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 O2,用虚线箭头表示 CO2;不考虑 CO2 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解析:(1) 图 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④为淋巴、⑤为毛细血管壁组织细胞与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2)图中箭头表示血流方向,由于组织细胞代谢,B 端流出的血液中含有较多的 CO2、尿素,同时 由于患肝炎,肝 细胞通透性增大,因此谷丙转氨酶可以释放到内环境中3)初次进入机体的过敏原刺激机体发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组织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4)注意该概念图是根据内环境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来构建的成熟红细胞将携带的氧气释放并扩散到其细胞外液即血浆中,血浆中的物质可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而组织细胞又可直接与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注意实线箭头表示 O2,虚 线箭头表示 CO2答案:(1) ① 与③、②与③ ③④(2)CO2、尿素、谷丙转氨酶(3)组织细胞 ⑤(4)如下图所示:14.下面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1)a 表示 ________系统,b 表示________系统,c 表示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 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病人呼吸受阻,导致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 pH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 pH 维持相对稳定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5)外界中的 O2 进入红细胞,共穿过 ________层生物膜解析:(1) 内 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同时借助多个器官、系统的参与,如呼吸系统吸入 O2排出 CO2,消化系统消化吸收食物从而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泌尿系统排出细胞代谢废物2) 组织细胞内 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所以 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3) 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使血液的 pH 维持相 对稳定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5)外界中的 O2进入红细胞,首先需要穿过肺泡壁的 1 层细胞(2 层生物膜),然后进入毛细血管(1 层细胞,2 层生物膜),然后再进入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 层生物膜) ,共 5 层生物膜。
答案:(1) 呼吸 消化 泌尿 循环 (2)组织细胞内 CO2的浓度高于组织液中 (3)降低 碳酸氢钠(4)神经 —体液 —免疫调节网络 (5)515.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含 Na2HPO4、NaH 2PO4 的溶液,pH= 7)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 “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 稳定的功能” ,主要实验步骤如下:分别加入 25 mL 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