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写实摭言.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4104126
  • 上传时间:2018-02-2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写实摭言 邰武旗 “写实”这一日译的汉语词, 在绘画领域的词义至今并不肯确, 一被释为具象再现的绘画方法和方式;另指绘画所依据的艺术原理或主张今次的写实研究展, 是在此两可的“模糊”境况中主动偏执于后者的, 正如前次的“表现展”重在绘画的表现性而非仅指表现性绘画从 15 世纪荷兰凡·艾克兄弟发明以油调和颜料的油画之诞生开始, 至文艺复兴而至 19 世纪, 写实成为西方油画的主要观察和表达方式写实相对于中国画的写意, 从通常的现象上看, 观者容易置两者于彼此相峙甚至或此或彼的情景, 如相背两人, 不闻不见各有其志然而, 回顾其根由, 考鉴其历变, 中国画的写意若无“观与察的实凭、悟与想的因由”, 遑论大象小象、有形无形, 恐怕只是自娱自兴的诳语, 行世于“平地抠饼, 对面拿贼”的江湖游艺而已西画的“写实”若无“意”的主张、起兴, 实亦“虚在”了, 即使“虚在”泱泱, 艺又从何谈起呢?如此粗简行文, 实因面对油画大河, 一言难叙其根本的繁复与多元, 一语难述其形态的流变与曲折诚如贡布里希所言:“艺术写实摭言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 每一件作品都在这历史中既回顾过去, 又引向未来。

      为避免陷入治丝益棼的理论困境、力不所逮的指向—此次写实的研究不仅是绘画的方法和方式的研究, 更是包括且不限于艺术原理和主张的“新”研究明朝万历年至清初康、雍、乾的西画记述或可作为史据传载从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 随着西学东渐之风始, 先驱者留学外国学画, 包括五四时期到抗日战争, 油画在中国初成风气, 且多数人都学古典写实一路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新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 继续着现实主义的道路文革”后期, 各地知青中爱好美术者发愤自学, 改革的机遇一来便迅速成长起来这就是初始便以写实独步和生根的中国油画的独特历程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三十年来, 油画达到了空前的兴盛多种新潮兴起, 各种风格流派进入, 写实仍然是油画里的大宗, 虽已不再一枝独秀, 但仍然呈现持续性发展的势头, 没有出现欧美二战以后曾经历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一边倒的现象这种状况世界他国少有, 是民族传统、具象绘画基础教育系统还是中国现时油画审美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 这是需要和值得研究的一个命题中国写实油画是否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写实”阶段, 或者说能否进入一个“新写实”的阶段, 这正是我们要关注和研究的命题在此, 我们先辑引水天中先生《成长中的中国油画》一文, 就新时期中国油画的现实面貌简略一顾:“70 年代末的主流是乐观赞颂新时期, 同时出现的‘伤痕绘画’则以质朴手法回顾、反思一段特殊的历史现实和怀念受屈者的形象, 与长期泛滥的虚饰成为对比, 填补了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刺眼的空缺, 当时被称为‘文革’后的现实主义复归, 但后继乏人。

      又有一些青年画家注重于品位被主流文化忽视, 而他们因下乡而熟悉的乡土生活, 作为一种清醒健康的思考, 写出艰苦生活条件下普通人的深情与尊严, 是为‘乡土写实绘画’后来追随者多, 但仿作却往往滑向平庸矫情到 1985 年‘黄山会议’, 更新观念、追求个性和要求多样成为油画的共识与新起点这时的‘新潮美术’却又观念大于本体、活动重于作品这对于写实的作用, 就是促使画家纷纷从写实的思想与形式出走, 以求新变其中一种区别于以前通俗写实的, 是对生活的内心感受做含蓄、间接、多义的表现, 类似‘无标题音乐’的视觉情境暗示;一种以具象再现方式为基础走向象征性;一种从自然景物中发现有意味的抽象形式因素, 又‘风筝不断线’, 不切断与现实的联系, 具象与抽象兼容交汇而成为特有风采进入 90 年代, 从宏大叙事转向‘精品意识’和‘玩世’风气, 亢奋激情缺少, 画家追求不同性质与形式上的成功, 但‘力作’出现很少对于观察现实, 则着重于关注‘近距离’的身边人事, 以随遇而安的生存状态为主题, 实际上也含有社会意义由于大城市流行文化趣味对时尚的影响, 写实绘画也有回音, 或以时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负对比, 则成为一种强化对现实中的荒谬的思考。

      在‘政治波普’中多有采用具象变形方式进行反讽, 在使人惊悚的同时又往往引起厌恶, 影响主要在海外, 从而由于非语境化而自行消解其严酷性到世纪之交, 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和对严肃社会题材的重视又重新兴起, 居于造型艺术的前沿在整个新时期, 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吸收水墨画、书法、民间美术于油画中, 突破西方写实套路, 民族特色的写意性在风景、静物、人物等多种体裁中得到空前广泛的探索, 这在各地风景画方面的成果更显著运用综合多种媒材 (Multimedia) , 比外国更多地在写实绘画中使用, 从而显出特有的现代丰富性此外, 辑引钟涵先生的论述补充如下:“在人物和肖像画方面, 有向古典主义的钻研, 在具象形式的内在法度和内容的宏大精神两方面追求, 已有重要的和代表性的画家有的画家更延伸到对早期文艺复兴以及其他古代绘画的注意, 并且着重研究现代人物与自然中的崇高美范畴从事‘具象表现绘画’在浙江等地已有多年, 这种路向重视学理, 以现象学哲学的研究为基础, 理论又同民族传统的静观境界贯通, 在看的方式上开出新路, 在形式结构上讲究突出, 画与‘思的事情’结合紧密外国来华的技法传授结出硕果, 几年间出现了中国高度尽精微的一种画风, 并且把这种方式引向观念性的阐释。

      ‘照相现实主义’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后一度发展不大, 近年来油画与机械复制时代的各种图像手段结缘, 这种杂交式的、借助图像的途径成为‘象基绘画’ (Photo Based Painting) ;或转而引向时尚的拟象和戏仿以辽宁鲁艺为中心的全景画 (Panorama Painting) 在全国已有八处, 以堪称史诗般的特色受到世界同行的重视此次“写实展”, 除去历史梳理部分的作品之外, 还有特邀和新作两个部分特别是新作部分, 采取征集和推荐的方式参选, 希望入选作品能够最大限度地呈现当前写实油画的真实状态, 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研究此次参展作品勿论作者年纪长幼, 单看近作, 整体转向内在的精神性探求成为较显著的特点作为一种技术手段, 或者说作为一种艺术媒材, 过往的写实绘画长于命题作文, 独胜擅长主题性创作此次参展的新作中, 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面对自我, 回归内心, 描绘熟悉的生活和周遭世界, 从而表达出个性鲜明的真切感受年轻画家的近作在绘画语言上亦取得与题材内容齐头并进的突破例如, 在写实语言上, 不少画家有意削弱明暗塑造而强化平面化的特征又如, 在写实中探寻表现的张力, 在真实场景的构造中融入心理幻象等不刻意的新迹象, 使传统渗入现代, 现代重显传统。

      这与时代的审美时尚的变化密切相关, 也体现年轻画家追逆传统却不陈陈相因的创造锐度和创造精神然而, 这些局部且稍嫌微弱的“迹象”, 并不当然代表所谓“新写实”的出现, 更遑论成熟写实一项, 从客观的历史“软肋”到语言的纯化、风格样式的多样、材料技法的考究, 似乎已经到了一个“到位”或者“达标”的地步, 至少在大多数画者来看不曾停止过研磨, 也确有显见的结果但是, 艺术从不是面向大师而成其艺术, 相反是面向艺术而成就大师当一个艺术家执着于艺术史而失去时代的存在感, 当一个画家执迷于语言、技巧、风格, 事实上已经失去了生命的冲动和创造的可能就绘画艺术而言, 作者和作品的真诚是成功的作者和作品的必然条件早期艺术家面对国殇、民生的真诚, 20 世纪 80 年代批判写实大胆面对社会外在的真诚, 美术新潮大胆面对民族心灵的真诚—近二三十年, 我们喜见在个人感受中的自我完善, 但少见“比之私人 (生活) 精神更为重要的 (生活) 精神”无数“私人的重要精神”成就时代灵魂, 更应投射出时代的精神此次写实性学术研究展以《心像》命名, 如中国古人所说, “画为心印”, 不仅是揭示和表达客观世界的真实, 更着意于内心的真诚和内在的真实。

      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毋庸讳言, 今天的写实油画、今次的写实新研究展, 依然显见出不少问题我们特引述钟涵先生在 2013 年发表的长文《写实油画问题刍议》的一个章节, 对应这次的展览作品做一评鉴和观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越来越起着支配性作用虽然油画市场本身尚只在若干大城市热起来, 但它的影响是全国普遍性的, 有引导风气的作用, 而且市场的主流基本上正是在写实油画上总的看来, 我们都会承认市场是‘双刃剑’, 有正反两面的作用, 但究竟如何看待它还是个问题以媒体为代表的社会舆论的名目在‘贴近大众’‘满足群众爱好’, 但市场本身以营利为目的, 不顾‘社会效益’, 但求迎合低俗在这种大趋势面前, 我们专业同行重视人文品格、精神素质的要求, 就往往显得非常吃力或乏力写实油画在现时市场下恰有好出路, 但又显然被驱向此种迎合这种市场与当代外国市场热点有所不同, 它更接近于前现代时期, 例如法国 19 世纪中‘沙龙画派’受新宠买主赏识时的一段历史情况唯其如此, 研究写实油画就不仅是所谓‘艺术本体’的问题、学术问题, 更是艺术社会学上的新问题写实油画在发展中留下了自己本身从内到外的‘软肋’, 即发育不良的地方。

      在绘画方式上, 由于多年来辗转普及传授下的变味又对此颇为自满, 实际上认识和掌握都很不到位摄影图像的参照方便和不愿拘守旧法的变易心理, 使我们对于这个体系的要求更不讲究了要么以精细的外观似真为能事, 要么马马虎虎, 凑合了事, 反正可以名曰‘写意’, 或者有‘风格创新’在那里挡着改革初期一度有过老、中、青普遍急于恢复或补修的热忱, 后来渐渐疲软, 好像什么都见过, 浅尝辄止, 表现为在进展的新情况下又隐藏着技巧下滑, 进退同时呈现在精神品格层面上, 写实油画出现了对现实性的发掘不深而媚俗上升成风的情况一种好苗头上来, 往往缺乏后继情境变了, 不少画家都感到再也兴不起过去那种对现实生活的炽烈感情有些画家株守在自我重复的状况上, 出现停滞自安现象, 有些画家在升起的过程中渐渐滑向以俗为美而有失自控, 有些青年画家一上来就瞄准了时尚的买家需要与此有密切关系的是艺评风气太差, 不负责任的吹捧与广告需要卷在一起, 近年尤甚这些都与社会发展的市场环境有关没有市场不行, 而任凭市场驱动肯定会压倒人文追求, 上面已经提到浅尝辄止与画风下滑都是社会变革中市场和市场化引起的社会心态的表现我们都感到社会价值准则失衡, 观念混杂, 往往发现自己是不免处在一种生存的未向状态中。

      如果说年长的同行尚且心存困惑的话, 那么年轻者在社会上立足未稳, 缺乏应对经验, 更易被驱向随俗浮沉要说写实绘画中出现的‘软肋’, 不能不叩问画家心态如何这个问题事实上, 引述此文是旧题新提, 旧可以旧到更早, 提也是繁复未断早期的中国写实油画承担过重要任务, 起过重要作用, 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整个 20世纪 80 年代, 中国写实油画曾有过一个较突出的高峰期, 出现过一批优秀作品这些画作不仅在美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也影响了整个知识界, 甚至增塑了20 世纪 80 年代的文化景观当时的这批作者也都是 30 多岁的年纪, 而在今天同样年龄的写实画家中, 视线所及, 还没有看到有类似影响力或者说类似意义的作品个中原因, 或可归因于时移世易, 时风流转, 或可归因于写实绘画本身的精进突破之难、沉潜问道之贵, 但这终究是我们当今的写实绘画之实, 值得我们思考和参照注释(1) (1) 辑引自水天中先生《成长中的中国油画》一文 (2) (2) 辑引自钟涵先生的论述 (3) (3) 辑引自钟涵先生 2013 年发表的长文《写实油画问题刍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