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损检测质量管理制度0001.docx
4页质量管理制度编制:审核;批准:1 目的1.1无损检测是确保管道质量的重要检验手段,为了规范无损检测的控制程序、内容和活 动,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特制定本制度1.2本制度规定了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管理,无损检测工艺管理、无损检测设备、试剂的管 理、无损检测实施的管理及无损检测报告资料的管理等控制环节的基本内容,明确了责任 人员、职责范围和控制内容.2 适用范围本章适用于无损检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本工程无损检测采用的检测方法为射线检测 (RT)、超声波检测(UT)、渗透检测(PT) 职责31本项目部质量管理由项目部技术质量负责人管理,生产部、技术部予以配合 2无损检测质量控制实行无损检测责任人员负责制,并接受技术负责人的监督检查4. 工作程序和内容4.1无损检测质量组织结构图2质量碑位业主管理部门公司技术质量部4.2.1质量方针:科学准确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用户满意项目经理是全体员工信守的准则科学准确一一严格按照标?I、程序进行检测,,保证数据准确;优质高效-—服务热情,按期完成检测报告,客户满意;持续发展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术质的有责人有效性用户满意二4.22质量目标用户满意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目标.射线检测底办公质量合格率|| 10(技术(对公合格的底片要及时补捎并达到合格)超声波检测准确率N99%;检测比例符合率 100%检测;指令执行率 100%;RT、UTII级人员射线检测评 片准确率N99。
95%(明显的缺陷影象特征不得错评和漏评,否则监理 有权建议对评片人员进行清退处理);检测报告准确率100%;标准规范执行率100%3无损检测人员资格管理43.1无损检测员应按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经培训考核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 检测检验人员证》3.2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证按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无损检测人员考核与监督管理规则》 的规定分为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四种方法和I、II、III三个级别3.3无损检测人员只能从事与其证书所注明的方法与级别相适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其中: I级人员可在II、III级人员指导下进行无损检测工作,记录检测数据,整理检测资料II级人员可编制一般无损检测程序,按照无损检测工艺规程或在III级人员指导下编写工艺 卡,并按无损检测工艺独立进行检测操作,评定检测结果,签发检测报告I级人员可根据标准编制无损检测工艺,审核或签发检测报告,协调II级人员对检测结论 的技术争议未取得资格的人员,一般只做辅助工作,但可在II级及II级以上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检测,由 指导人员复验检测结果,并签字认可3.4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应从事无损检测专业工作四年以上,并持有II级RT资格证。
4.3.5无损检测资格证件管理41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应建立已取得证件的无损检测人员持证台帐(包括单位、姓名、 性别、年龄、学历、证书号、获证项目及级别、有效期限).42无损检测人员的证件由管理部妥善保管,如有丢失必须及时书面报告压力容器 安全监察行政部门3无损检测责任人员由具有RT和UTII级或以上人员担任;取得各技术等级的无 损检测人员,只能从事与该方法、该等级相应的无损检测工作,并承担相应的技术责任. 在分配任务时应加以控制,无损检测责任人员进行监督检查4无损检测技术负责人员有权制止无证上岗检测.44无损检测工艺管理4.4 1无损检测工艺应符合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和设计技术要求2无损检测工艺规程由公司理论水平较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II级人员或I级人员编 制修订,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审核,应符合现行规范的要求,经总工程师审批后颁布执行4.3无损检测工艺卡由编制者向操作人进行技术交底,并在检测中经常进行工艺纪律的检查和考核4.4.4对违反无损检测工艺的检测人员,无损检测责任人员有权批评制止并提出处理意见4.5无损检测设备、试剂管理45.1无损检测设备由无损检测责任人员组织进行日常保养维护2设备仪器发生故障,操作者应立即向设备员报告,经无损检测责任人员查明原 因后,及时予以修复。
因操作失误出现的设备事故要追究责任5.3新型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前应由无损检测责任人员组织操作者进行学习,熟悉性能、 使用与保养后才准接机使用5.4机、仪、剂的校验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由无损检测责任人员组织,并做好校验 记录.45.4.1 X射线主要校验曝光曲线和黑度计.对使用中的曝光曲线,每年应校验一次射 线设备更换重要部件或经较大修理后应及时对曝光曲线进行校验或重新制作.黑度计至少 每6个月校验一次.42超声波仪器的水平线性和垂直线性应在设备首次使用及每隔三个月至少测定 一次.探头开始使用时,应对探头进行一次全面的性能校准检测前应对仪器一斜探头系 统的前沿距离、K值、和主声束偏离以及仪器一直探头系统的始脉冲宽度、灵敏度余量、 和分辩力进行测定,并调节或复核扫描量程和扫查灵敏度4.3渗透探伤主要应用镀铭试块检验渗透检测剂系统灵敏度及操作工艺正确性,检 测前、检测过程或检测结束认为必要时应随时检验.4.6无损检测实施的管理4.6. 1监理下发的指令是实施检测的依据,在检测前,应由监理进行无损检测委托,内容 包括焊缝规格、长度、检测方法、检测比例、执行标准、合格等级等6.2无损检测人员接到指令后,应检查委托单内容是否准确、清楚、齐全.4。
6.3无损检测委托必须在焊接检验员进行焊缝外观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6.4无损检测人员接到指令后,必须对检测工件表面进行复查,表面状况应符合无损检 测工艺规程的要求,否则有权拒绝检测4.6.5无损检测方法和要求按检测工艺规程进行.46无损检测中,发现有超标缺陷,应将返修单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返修后的返修检 验、外观检查及检测方法同首次检验6.7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应全面检查返修是否复检合格4.7无损检测报告、技术资料管理47.1无损检测评定结果,均以报告单为准,任何个人口头数据不能作为检测依据和竣工 资料,报告应及时发至委托单位2无损检测报告均需有检验者评定、审核并盖有单位的无损检测专用章方能生效7.3无损检测报告的评定和审核均需II级或II级以上人员担任,且评定和审核不能一人 兼任,无损检测责任人员可担任审核工作.44无损检测报告必须有焊缝号和探伤编号,且报告和底片、原始资料一致.47.5报告书写必须端正、字迹清楚、不得涂改(个别地方改动必须有修改者和签章), 报告内容应按格式要求填写4.7.6无损检测资料(委托单、原始记录、报告、底片)应由专人整理、存放,存放环境 应保证底片及资料不受潮、损坏、丢失.4.7。
7无损检测报告、底片,保管有效期七年,超过期限应经质保工程师审批同意后方可 处理4. 78射线底片原则上不外借,如确实需要应由质保工程师批准5. 弓I用文件(1) 《射线检测工艺规程》(2) 《超声波检测工艺规程》(3) 《渗透检测工艺规程》6. 记录表格(1) 焊缝射线检测报告(2) 渗透检测报告(3) 超声波检测报告(4) 焊缝返修通知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