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小学生感悟的策略(教师论文).doc
5页引导小学生感悟的策略摘要 阅读教学必须注重感悟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虽然是学生白主的语言实践活动,但也离 不开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小学牛,教师的引导显得更为重要引导小学牛感悟的策略主要有:以 读为本,启动思维,激发想像,创设情境,注重联系,通过比较,相机点拨关键词 感悟 熟读精思想像 联系 比较木文所说的感悟是指阅读教学中的感悟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虽然是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活 动,但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比较弱,教师的引导显得 更为重要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小学生感悟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以读为本,引导学生感悟我国古代语文教冇十分强调感悟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悟经验,其核心 是注重读可以说读是i种最基本的感悟手段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学人纲》(试用修订 版)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 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读为本的观念,把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 终,引导学生通过读來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读來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來品味、 揣摩语言文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读來感悟,要注重读的方式读的基本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朗读,二是默读 朗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学生的朗读 效果与其对语言的感悟程度一般呈止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就是在指导学生 感悟默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市于省掉了发咅器官的活动,速度比朗读要快得多教师在加强朗 读指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默读的指导一•般来说,以品味、体会为目的的读主要是朗读,以思 考、探究为口的的读主要是默读;文质兼美、感情浓厚、节奏感强、篇幅短小的散文、诗歌应以 朗读为主,自然科学方而的说明文、篇幅较长的课文应以默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要注重读的方法读的基本方法也主要有两种:一是精读,二是略 读精读是一种精心、精细的读,略读是一种粗略、简略的读一般來说,学习课文中的重点旬、 段,感悟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应引导学生精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 川的非重点句、段,可以引导学生略读引导学生通过读來感悟,还要注重读的数量和质量这里所说的注重数量,是指要让学生充 分地读课文,使学生熟读成诵,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这里所说的注匝质量,是 指不能讣学主泛泛地读,盲目地读,有口无心地读,而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讲求读的实效,真正 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二、 启动思维,引导学生感悟感悟不仅要注重读,还要注重思,因此古人主张“熟读精思”例如,荀子在《劝学篇》中 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朱熹则说得更加明确:“人抵观书,先须熟读,使 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梢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感知、品味和领悟思源于疑,思源于问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首先要求教师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害怕 学生凹答不出问题、害怕学生提问题、害怕给学生昭下问题的心理倾向启动、激活学生的思维, 其次耍求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提问,让学牛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解决问题启 动、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讣学生学会自己在读中发现问题,在 读中解决问题,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当阅读初始,学生无疑 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励、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当阅读逐步深入,学生冇疑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问、从何处问如何问”主要有判断性的问(其 典型形式为“对不对”“是不是”)、叙述性的问(其典型形式为“是什么”“怎么样”)、说 理性的问(其典型形式为“为什么”)、发散性的问(其典型形式为“假如这样或不这样,会怎 么样” “除此Z外,还冇哪些”等),其中说理性的问、发散性的问敲具思维价值。
从何处问” 常见的有从课题上问、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上问、从课文中反复强调的地方问、从课文中看似矛 盾的地方问、从课文中变化Z处问、从课文中省略Z处问等引导学生在读中解疑,不必强求感悟的结果完全一致,将教参上的说明、教案上的设计作为 所谓的标准答案应当允许多种合理的答案并存,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感焙 活动闪现创新的火花三、 激发想像,引导学生感悟前苏联作家冈察洛夫说过:“我表达的首先不是思想,而是我在想像中看见的人物形象、情 节写作离不开想像,阅读也离不开想像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如果想像不出课文中描述的 人物形象、景物、场面,是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反过来说,学生如果能够想像出课文中描述的 人物形象、景物、场面,使英在头脑中活起来,就会促进或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像,我们可以归纳为两种形式:一是转换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用语 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转换成白己头脑中的画面,以促进学主对课文的感悟、理解例如,《数星星 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i段描写星空美丽景彖的文字,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后,是这样 激发学生想像的:“同学们,你们看,天空像一个碧玉盘,是那么大,星星就像碧玉盘中的珍珠, 是那么美。
星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对我们眨眼睛,又像在对我们说悄悄话呢!请同学们闭上眼 睛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想像,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当学牛川白己的话描 述想像的画面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二是补充即引导学生将课文中虽然没有用 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但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悄景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理解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像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 心里是怎么想的;学习《凡R》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像凡R后来的命运如何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要想有所悟必须先有所感阅读一篇课文,首先必须“入乎其内”,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 境中去,感受课文中具体、生动的形象,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和语言感悟 能力的局限,他们在阅读一篇课文时,冇时会与课文内容Z间冇一定的距离,无法自然地“入乎 其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悄境,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惜境,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 Z间的距离,使学生身临其境,帮助学生感悟、理解课文课堂上创设情境的途径主要有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表演体会情境、 语言描述情境等由丁•这方面的论述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有 助于学生感悟,但要防止片面追求形式、热衷于表面上热闹的倾向,一定要做到适当、适量、适 度,尤其是不能用肓观教学代替学生对语言的肓接感知、品味和领悟五、 注重联系,引导学生感悟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注重课文内容少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新IH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感悟,而且 能提高感悟的效率1.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感悟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 悟时必须摒弁那种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碎的做法教师应引导学牛从整体出发,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对有些重点词语的感悟还要突破句了的范围,对有些重点句子 的感悟还要突破段落的范围,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全篇课文来感焙例如,引导学生品味《我 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中的关键词语“纹丝不动”,不仅要联系“纹丝不动”所在的句子,还 要联系后文“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冇挪动一 寸地方”2. 引导学生联系口己的生活经验感悟心理学硏究表明,越逼近原型,理解越快、越真对 于课文中那些学生冇生活体验的内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感悟。
例如,学 习《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 渐变大”这一中心句3. 引导学牛.联系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模型感悟例如,《卬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中 有这样两个句子:一是“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二是“他好像和游鱼 已经融为一体了”体会这两个句子的含义,除了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联 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全神贯注》中的句子“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 了”这样联系,有助于学牛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学活语言,积累语言六、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感悟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说过:“比较是-•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革础,我们」[•:是通过比较来 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冇比较才冇鉴別,冇比较才冇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需要运用比较 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1. 减词比较课文中有些句了不仅表达得非常准确,而R具体、生动教师冇时口J以冇意去 掉句子中的限制性词语,引导学牛同原句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领焙作者是如何准确、具体、生 动地表达的2. 添词比较课文中冇的句了不仅表达得非常准确,而n很精练。
教帅冇时可以冇意给句子 增添词语,引导学生同原句比较,让学生体会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换词比较课文中冇的词语用得十分准确、巧妙,如果换成意思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冇 助于学生领悟如何准确地运用词语另外,対于课文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新词,有时也可以引导学 生改换成同义词,帮助学生理解4. 变式比较课文中冇的句式(如反问句)学生平时很少运用,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 生将句了换一种说法(如换成陈述句),帮助学生理解原句,然示再进行比较,体会原句与改换 的句子有什么不同5. 变序比较对于课文中的某些句、段,有时可以改变句中的词序、段中的句序,然后再引 导学生同原句、原段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词序、句序的重婆性,弄清词与词、句•句Z间的联 系6. 前后比较冇的课文中前后儿个词语或旬了字面上只冇细微的差别(如《可爱的草塘》这 篇课文中的“鲜绿” “翠绿”“墨绿”),有的课文中一个词语或句子前后儿次出现(如《难忘 的一课》这篇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将它们进行比较,可以加深学生 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来感悟,耍注意两点:其一,比较虽然是品词品句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不 能滥用,以免使教学陷入繁琐的谋区;其二,比较时既要引导学牛想和说,乂要引导学生读,通 过读來体会界同,领悟奥妙。
七、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所谓点拨,简言Z,是指教师给学生指点迷津,拨开疑雾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 些障碍,出现一些偏误,这就需要教师点拨点拨与满堂灌、满堂问、串讲加提问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点拨有时也以讲的形式出现,但这 种讲是具有启发性的讲,它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给学牛,而是“授之以渔”“举一反 三” “能近取譬”,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虽然点拨有吋也需耍问,但这种 问是具冇启发性、引导性的问,它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示学习的思路, 引导学生将感悟活动深入下去点拨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要求语言精当,还要求讲究时机正如孔了所说:“不愤不启,不 样不发即点拨、启发应在学牛:心“愤”(想要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和口 “怖”(想要说 出而又不能说出)的吋刻在这种关键吋刻,教师如果不去点拨、启发,就会使学生徘徊歧路, 徒然浪费学习时间,甚至影响下一步的学习、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