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口腔生物学:牙菌斑-菌斑.pptx

62页
  • 卖家[上传人]:窝***
  • 文档编号:201022650
  • 上传时间:2021-10-08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2.79MB
  • / 6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组成,牙菌斑-菌斑的组成与结构,1.组成-微生物 细菌种类包括:革兰氏阳性球菌、杆菌,革兰氏 阴性球菌、杆菌,定植不同生境细菌的菌群内容 不同 其他微生物在菌斑中的生存规律不是很清楚牙菌斑-菌斑的组成与结构,1.组成-基质 无机成分:钙、磷、镁、钾、铁及少量氟等; 有机成分: 糖类:蔗糖、葡萄糖、乳糖、葡聚糖、果聚糖 及多糖,其中主要是细胞外多糖构成基 质的主要成分; 蛋白质:很少蛋白及氨基酸; 酶类:淀粉酶、各种蛋白水解酶; 细菌代谢产物:乳酸、乙酸、甲酸、氨、吲哚、 硫化氢及甲硫醇等牙菌斑-菌斑的组成与结构,1.组成-成分变化 菌斑形成过程中,由于细菌的生长代谢,菌斑表 面及内部成分出现一些有规律的改变:菌斑表面 营养丰富,深层减少;代谢产物增加,各种有机 酸增加;氧含量表面高,内部减少,表面氧化还 原电位差为“+”值,内部为“-” 值;菌斑表面 Na+ 浓度高于K+,内层K+浓度高于 Na+;表面的pH为中性,深层变酸牙菌斑-菌斑的组成与结构,1.组成-成分变化,牙菌斑-菌斑的组成与结构,2.结构 细菌 + 基质,其中细菌有序排列: 长杆菌及丝状菌垂直于获得膜表面; 球菌、短杆菌粘附在其周围形成谷穗样(corn-cob) 结构或试管刷样(test tube brush)结构。

      细菌间隙为基质,是微生物物质交换的通道牙菌斑-菌斑的组成与结构,牙菌斑-菌斑的分类,牙菌斑-菌斑的分类,1.窝沟菌斑(Fissure Plaque) 龋病好发部位 优势菌是口腔链球菌,其中较多的是变形 链球菌,其次是轻缓链球菌和咽峡炎菌群 也可分离出放线菌、葡萄球菌、韦荣氏菌、 丙酸杆菌和乳酸杆菌牙菌斑-菌斑的分类,2.光滑面菌斑(Smooth Surface Plaque) 易清洁,菌斑不易滞留,龋病非好发部位 优势菌是口腔链球菌和奈瑟氏菌牙菌斑-菌斑的分类,3.邻面菌斑(Approximal Plaque) 不易清洁,龋病好发部位 优势菌是口腔链球菌和放线菌,粘性放线 菌、内氏放线菌、衣氏放线菌以及溶牙放线 菌,变形链球菌所占比例也较高也可检出 韦荣氏菌、普氏菌、具核梭杆菌、乳酸杆菌牙菌斑-菌斑的分类,4.龈缘菌斑(Gingival Margin Plaque) 优势菌是放线菌和口腔链球菌,厌氧菌产 黑色素菌种(普氏菌占多数)增加牙菌斑-菌斑的分类,5.龈沟菌斑(Gingival Crevice Plaque) 适合兼性和专性厌氧菌生长 除放线菌和口腔链球菌等菌种外,革兰 氏阴性厌氧菌数量增加,如具核梭杆菌、 普氏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嗜二氧化碳纤 维菌等,螺旋体与伴放线放线杆菌与特殊 牙龈炎症有关。

      牙菌斑-总结,菌斑是口腔生态系的一部分; 菌斑的滞留区(不易清洁)为龋及牙周病易感区; 疾病发生早期及进展期,菌斑内致病菌菌群比例及数量明显增加,成为优势菌; 菌斑致病菌产生对牙体及牙周组织有害的毒性物质,消除致病细菌及毒素,疾病得到改善; 菌斑引起疾病属于内源性感染,其病原菌多数属于条件致病菌,有多因素、多菌种、多毒性特点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口腔正常菌群-概念,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口腔正常菌群-概念,概念 口腔正常菌群(oral normal flora),也称为固有菌群(indigenous flora)或常住菌群(resident flora) :细菌与宿主在共同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菌群体,即口腔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口腔正常菌群-概念,性质 人体组成一部分; 多为条件致病菌:抵抗力下降,抗生素,口腔卫生差,微生物生存位置 数量大、种类多:已经分离的菌属有40多个,能规律性分离具有代表性的有25个菌属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获得 胎儿:无菌状态 出生时:产道-乳酸杆菌,真菌,白念检出率80% 垂直传播:主要途径,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发展 口腔内微生物获得是一个有序的过程,是有选择性的定植在特定的生境,并受局部微环境影响。

      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发展-无牙时期 定植于粘膜的先驱菌(pioneer species)是唾液链球菌、轻缓链球菌、口腔链球菌等; 三个月后口腔内可有一些专性厌氧菌,普氏产黑色素菌、具核梭杆菌、韦荣氏菌等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发展-乳牙列时期(5-24月) 乳牙列为微生物的定植增加了新生境,厌氧菌明显增加:韦荣氏菌、放线菌、乳酸菌、罗斯菌等,可以分离到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杆菌 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开始定植牙面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发展-窗口感染期(19-36月) 变异链球菌最易定植在牙面,口腔正常菌群-获得与发展,发展-恒牙列时期 微生物数量及种类增多; 成年时达到高峰,特别是G-厌氧菌; 口腔疾病发生机会增多; 预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时期口腔正常菌群-分类,微生物分类的传统等级,口腔正常菌群-分类,原则 细菌的分类单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单元是种,其次是属科以及科以上的划分在细菌学不太完善 双名法,有属名+种名两部分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其余均应小写,整个属名及种名在出版物中应排成斜体 中文译名与拉丁名正好相反,种名在前,属名在后 嗜酸乳杆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口腔正常菌群-分类,原则 只确定属名,未确定种名的某一株细菌,其拉丁学名可在属名之后加sp.(species)(正体字),如果同属未定种名的若干菌株,则用spp.取代sp.; 如果是新种,在新种的拉丁文学名之后还要加上“sp. nov.”,nov是novel的缩写。

      口腔正常菌群-分类,原则 属: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rRNA序列有较大的差异,应大于5-7% 种:微生物学分类的最基本单元,种可以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根据16S核糖体RNA序列的异同可以作为定种的依据,凡是16SrRNA序列同源性大于97%的两株细菌,即可确定为同一种口腔正常菌群-分类,原则 菌株: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同一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主要形状应完全相同,其次性状可稍有差异菌株命名没有一定规定 型: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口腔正常菌群-分类,http:/www.homd.org,口腔正常菌群-革兰氏染色,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所发明;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口腔正常菌群-革兰氏染色,口腔正常菌群-革兰氏染色,原理 1.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2.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 3.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口腔正常菌群-革兰氏染色,步骤 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脱色、复染等四个步骤: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加碘液覆盖涂面,染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干燥,镜检口腔正常菌群-革兰氏染色,革兰氏阳性菌: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放线杆菌、乳酸杆菌、真杆菌属等 革兰氏阴性菌: 韦荣氏菌属、奈瑟氏菌属、莫拉氏菌属、卟啉单胞菌属、普氏菌属、梭形杆菌属、嗜二氧化碳菌属,口腔正常菌群-革兰阳性菌,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 口腔中常住菌,在唾液中占50%,舌背约占45%,菌斑龈沟液中占25%,口腔正常菌群-链球菌属,口腔链球菌群 (Oral streptococci) 变异链球菌群(S. mutans-group) 唾液链球菌群(S. salivarius-group) 咽峡炎链球菌群(S. anginosus-group) 轻缓链球菌群(S. mitis-group),口腔正常菌群-变异链球菌,7个菌种(8个血清型) 变异(形)链球菌(c、e、f) 远缘(表兄)链球菌(d、g) 仓鼠链球菌(a) 人口腔分离 鼠链球菌(b) 道恩链球菌(h) 野鼠链球菌(c) 猴链球菌(c),动物口腔分离,口腔正常菌群-变形链球菌,特征 球状、短杆状,呈链状; 多数为兼性厌氧,在有氧、无氧环境下均能生长; 不同培养基菌落形态不同,故命名变异链球菌。

      口腔正常菌群-变异链球菌,口腔正常菌群-变异链球菌,最佳生长条件 5%CO2,90-95%N2; 轻唾培养基(mitis salivarious agar, MS) +20%蔗糖+杆菌肽(bacitracin)+结晶紫+曲利苯兰等抑菌剂(MSB);72小时口腔正常菌群-变异链球菌,形态 蓝色菌落、不透明、不规则、边缘清但不齐; 凸起、嵌入生长、表面凹凸不平; 质地坚韧; 中心有糖珠,糖珠缺失后中心凹陷口腔正常菌群-变异链球菌,糖发酵试验,口腔正常菌群-变异链球菌,致病性 公认的致龋菌,涉及各牙面龋; 粘附功能:有多种细胞表面粘附素可与牙表面获得膜受体结合,如细胞壁表面I/II抗原,葡聚糖连接蛋白等; 分泌细胞外酶:葡糖基转移酶利用蔗糖合成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细胞外多糖称多聚糖和变聚糖,促进菌斑形成,为细菌菌体产酸代谢及菌斑的糖原储备;,4.粘附,牙菌斑-牙菌斑的形成,口腔正常菌群-变异链球菌,致病性 有完善的各种碳水化合物转移系统,发酵蔗糖产酸使釉质脱矿,且产酸速度较其他菌快,酸性强,还可促使细胞内合成多糖作为细胞内能源储备,当环境缺乏营养时仍能代谢产酸; 变链菌本身耐酸,无自限性,在pH低的环境下仍可不断生长、繁殖、产酸。

      口腔正常菌群-唾液链球菌群,两个菌种 唾液链球菌(S.salivarius) 前庭链球菌(S.vestibularis),口腔正常菌群-唾液链球菌群,人类口腔中最早能有规律分离出的微生物之一; 首先定植于牙面,唾液中占比例最大的菌; 产生果聚糖,可产酸,动物实验致龋; 菌斑中少见,缺乏在菌斑中聚集机制,因此不能引起人类龋齿口腔正常菌群-唾液链球菌,主要定植在口腔黏膜表面和舌背部,利用蔗糖合成水溶性及非水溶性细胞外多糖口腔正常菌群-前庭链球菌,口腔前庭分离出,不能利用蔗糖产生细胞外多糖,有尿素酶可产氨,产生的氨及过氧化氢使局部pH值增高,参与构成唾液中的过氧化物系统,抑制外来菌及菌斑内细菌口腔正常菌群-咽峡炎菌群,三个菌种 中间链球菌(S.intermedius) 星群链球菌(S.constellatus) 咽峡炎链球菌(S.anginosus),口腔正常菌群-咽峡炎菌群,引起化脓性疾病的重要菌; 通常在组织脓肿的深部发现; 尤其是脑、肝组织及腹膜炎、阑尾炎、心内膜炎病例中分离出; 不产生胞外多糖,是条件致病菌口腔正常菌群-咽峡炎菌群,中间链球菌从牙周袋内,肝及脑脓肿处分离,能产生一种蛋白酶样物质,称中间溶解素,与化脓性疾病有关。

      另外两种从咽部、脑脓肿处分离口腔正常菌群-轻缓链球菌群,已发现菌种 血链球菌(S.sanguis) 格氏链球菌(S.gordonii) 副血链球菌( S.parasanguis) 口腔链球菌(S.oralis) 轻缓链球菌(S.mitis) 嵴链球菌(S.crista) 寡发酵链球菌(S.oligofermentans) 中国链球菌 (S.sinensis) 南方链球菌(S.australis) 栖口腔链球菌(S.peroris) 婴儿链球菌(S.infantis) 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