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堂检测答案.doc
5页随堂检测】答案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第1课时 区域的主要特征和空间结构1.A 2.A解析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其特征表现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具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和界线,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C解析 与乡村地域相比,城镇地域范围小;城镇地域不仅有工业生产活动,还有第三产业;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4.C解析 通常情况下,农业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则表现为岛状5.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图的产业构成中,第三产业的比例最高,第二产业其次,第一产业最低,因而应属于发达国家题干要求为西半球某国,故选C6.乙国三次产业的构成,其比例大致相当,各占1/3左右,应为发展中国家题干要求为东半球国家,故选B7.解析 此图可以帮助我们从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该区域的空间结构变化,答题时要注意紧扣题意,不必回答其他方面的变化第(2)题到第(4)题分别考查了区域的划分、空间分布形态、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及区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等知识点答案 (1)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周围出现卫星城;交通线路不断增多,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2)乡村地域 城镇地域 城镇地域 非农业 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会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 (3)面状 线状 网络状 点状 (4)农业 工业 三 二 一第2课时 区域的产业结构1. D 解析 用百分之百分别减去两国其他两产业的百分比2. C 解析 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只有33.4%,远低于美国的73.5%3. A 解析 产业活动是经济活动的表现,产业结构也能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4.D 解析 通过三角形坐标图可直接读出答案5.C 解析 读图可知③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小,说明其工业化程度最低6.C 7.A解析 从图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可知,该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且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且有上升趋势,在四个省份中应是台湾省,其区域经济已达到较高的水平8.(1)钦州 (2)北海 (3)第二产业 (4)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解析 分析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的产业构成时,可借助下表进行:区域状况产业构成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二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第(1)题,三城市中,钦州城市化水平最低,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第(2)题,5年间,三城市中的北海城市化水平增长最快,但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说明它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推进阶段第(3)题,三城市2005年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以推测,当前它们尚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第(4)题,当防城港的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防城港的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了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第1课时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1.A 2.A解析 第1题,尼日尔经济以农牧业为主,说明其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第2题,B、C两项属于工业化阶段;尼日尔虽然铀矿丰富,但其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因此,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最大 3.B 4.D解析 第3题,该地发展初期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4题,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保护环境,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多种开发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利用5. C解析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市场的需求促使郊区农业类型发生变化,近郊地价高,宜发展产值高,市场又需求量大的农产品。
6. D解析 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和工厂集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多,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7.D解析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也就是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三产业比重小④的三次产业结构与之最符合 8.D 9.C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线路的种类、长度、密度在增加,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第9题,从区域空间结构发展变化来看,该区域由区域中心、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三部分组成,且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非城市化范围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一般依次经历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10.(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 较弱 简单 协调 (2)地理条件 发展水平 经济区位 平衡 不平衡 平衡解析 区域空间的演化,一般要经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第2课时 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1.C 2.B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阶段经历了平衡—不平衡—平衡我国目前正处于②阶段,仍处于快速发展而不平衡的阶段。
3.A 4.B 5.D解析 a点第一产业为55%,第二产业为20%,第三产业为25%,此时以第一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较低,工业刚刚起步,以小型的轻工业为主,最有可能是食品工业b点第一产业为20%,第二产业为55%,第三产业为25%,由于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带来的环境问题较大,环境质量较差,随着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将要迫使一部分企业外迁c点第一产业为15%,第二产业为30%,第三产业为55%,此时以第三产业为主,但不一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根据各点的产业数值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特别是较高的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提高6. D解析 本题主要是搞清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含义,同时读懂图示经济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包含了人均收入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一种社会的进步7.(1)能源、原材料供应日趋紧张,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劳动力价格低廉,大量消耗原材料,以严重牺牲环境作为代价3)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高强度的城市化建设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是高强度的(4)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等。
解析 本题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热点话题,考查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考查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相关知识8.(1)先进的科技知识,制造业水平高,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协作条件好,工业基础好,信息交通快捷2)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密切3)相同点:有发达的铁路系统和优良的海港,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不同点:恒河三角洲地区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4)通过建设西气东输工程、扩建核电站、从国外大量进口铁矿石等措施,缓解沪宁杭工业区能源、矿产资源短缺的问题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等);提高能源利用率解析 大飞机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知识、技术及工业制造水平要求高;两工业区的相同点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两工业区的不同点主要从矿产、能源方面分析;由于沪宁杭工业区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因此采取的措施可从能源和矿产的输入、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第1课时 东、中、西差异 1.D解析 东部地带的发展方向是人才培养和信息交流的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国际金融和海洋开发的基地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的农业生产还应该大力开拓新技术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2.C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科技人员、运输线路、外资占全国的比重都比较低,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B解析 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4.A解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GDP基本呈上升的趋势,且东部地区增长最快,所占的比重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由此可推断出①代表东部,②代表中部,③代表西部5.B解析 由图中可以看出,东部的发展速度最快,西部的最慢,这样必将导致三个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继续扩大,而不是有所缩小6.C解析 ①是东部经济地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基础设施较好,对外开放较早,因此经济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由于不注重环境的保护,环境问题严重;能源和原材料较缺乏7.(1)西部 中部 东部 ② ③ ①(2)出口额 外商直接投资额(3)乙 ① ②(4)经济发展水平 解析 第(1)题,图甲中的曲线反映的是三大经济地带的人口、GDP、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的比重;出口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可以代表区域的对外开放程度;GDP可以代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2)题,国际化可以通过对外开放程度来反映第(3)题,城市化水平可以通过三次产业构成来反映,第三产业比重越大、第一产业比重越小,城市化水平越高第(4)题,两图中的信息均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素第2课时 南方与北方和西部大开发 1.B 2.B解析 分析表中资料可知,该地区1995年与1985年相比,发生的最大变化是森林覆盖率下降较多,从而可推出,由于毁林开荒现象严重,导致植被破坏,土壤中的养分流失,肥力下降,粮食亩产量由此下降3.A 4.B 5.B解析 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所以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差异,需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并充分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6. C解析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我国西部经济地带今后社会经济发展应注重的问题7. C解析 铁路等交通设施是联系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纽带,发达的交通运输可加快商品流通,促进共同发展 8. D9.(1)14~16 0~6 纬度位置 (2)亚热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雨热同期 温带季风 (3)水稻土 黑土 (4)一年两到三熟 一年一熟 (5)有利条件:平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不利条件:纬度位置较高,气温低、热量不足,生长期短。
解析 本题考查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解题关键是具有较强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由图看出,长江三角洲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松嫩平原则在0~6℃之间,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的差异其他小题可以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来进行解答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第1课时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及资源跨区域调配 【随堂检测】答案 1.B解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东、西部地区合作明显加快,主要表现为:对口帮扶成效显著;西部地区招商引资速度加快,东、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在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交流不断增多;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相互发展边境贸易不属于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合作,④错答案 2.C 3.B解析 第2题,西气东输干线管线东西跨距大,在G处(即陕甘宁地区)发生弯曲,主要是因为该处天然气丰富,可以作为西气东输的补充气源和调峰气源,增强供气的可靠性第3题,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