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南大学校园山水.pdf
4页西南大学校园山水、道路、建筑、广场命名征集范围一、四林学校成规模的四大树林, 即融汇广场旁樟树林、 1 号门内美术学院和音乐学院旁樟树林、 2 号门内樟树林,另为药学院旁、行政楼后树林二、五水1. 文渊湖: 荟文楼和 10 教楼下,桃园学生宿舍四舍旁有上下相连两口池塘,养有荷花有巨大的樟木掩映, 环境幽静曾在 2004 年整治并命名文渊湖,建有观景平台和文渊湖铭文石碑2. 崇德湖: 该片区为学校水体最为集中区域,第8 教学楼和李园学生园区旁,有上下相连5 口池塘, 2004 年整治其中的两口并命名崇德湖,建有铭文石碑、观景平台、亲水步道和小型广场,湖岸植有成片垂柳校园公路以下三口连接池塘,未曾整治,也未命名,暂纳入崇德湖体系3. 荷花池: 位于共青团花园内,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原西南农学院创建之初所建,池边有樟树、垂柳若干,因池内种有荷花而得名又因位于共青团花园内,有人称其青年湖4.鱼塘: 南区培训楼(接待中心)下鱼塘,曾系实验用鱼塘,可整治后,养观赏鱼类,开发为开放性观景池塘5、鱼池: 南区校医院外鱼塘,曾系实验用鱼塘,可整治后,养观赏鱼类,开发为开放性观景池塘三、六山1. 青杠山: 学校第一运动场旁,曾因山上多青杠等杂木而得名。
山上草茂林深,曲径通幽,是休闲散步尤其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好去处,上个世纪80 年代,被学生戏称为“爱情山”2004 年,原西南师范大学曾对学校部分山体、湖泊、道路命名时,该山曾被命名为秀峰山2. 气象园: 自杏园学生宿舍、学校出版社至田家炳教育书院旁,山体狭长,林木茂密,山顶有水塔,山脊有羊肠小道因山上设有地理科学学院气象观测站,暂名3. 化院后山: 现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化学化工学院之间,山上多参天大树,林间多杂草,山体不大,无路,从未命名,暂名化院后山4. 竹园后山: 学校礼堂后经楠园学生宿舍、药学院后至竹园学生园区间,山体斜长,一面为蚕桑实验基地,种植大片桑树,中有公路将山体分开山间有石梯连接学生食堂与宿舍,药学院旁,有林荫路穿行山中合校前,曾称做西农后山5. 红石山: 现 2 号门对面红石村所在,山顶有百年石屋,山上多红色石头,山体面向北碚龙凤溪,早年石壁上曾有天然石桥,北碚天生桥因此得名,暂名红石山6. 南山:南区现代农业实验大棚后,紧邻渝合高速路,学校第五运动场旁,山上多砂石,系学校最南端,暂名南山四、七门1.1 号门:又称大校门, 原西南师范大学正大门, 门柱有竖写郭沫若体 “西南大学”字样,门外有“青春热血”浮雕。
2.2 号门:原西南农业大学正大门, 门前有横写郭沫若体 “西南大学” 字样,门柱为谷穗浮雕,门面有校徽标志3. 若干出入校门: 桂园宾馆外、文星湾、原总参51研究所、斑竹村等出入门,现暂冠之以3、4、5、6 号门,连同 1、2号门,均可重新命名4. 中门: 校园规划中,将建设中心行政大楼,并在天生路中部,开建1 中心校门进校,暂名:中门总计 7 门五、八广场广场主要指从南到北的学校主干道所经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便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开阔地带1.文化广场: 桂园宾馆外,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旁塑有孔子像,若干记录《论语》语句的文化石,有专门的周末文化广场及音响设备,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经常在此举行周末文化活动2.融汇广场: 田家炳教育书院与北区图书馆间,紧邻第二运动场学校主要交通干道交汇处,又名田家炳广场,有户外电子显示屏,路旁有校友捐赠的“师魂”石碑,路旁樟树下,立有“融汇广场”字样石碑3.半月楼广场: 理科大楼与地理科学学院间,新建生化大楼前4.国旗台广场: 学校礼堂前及礼堂旁,现为女子国旗班训练场及国旗台所在位置,每周一早晨,学校在此由各学院轮值、女子国旗班执行,举行升国旗仪式;此地附近在学校校园规划中,将建博物馆和MBA 大楼等设施,可建设为未来中心文化广场。
暂名国旗台广场5.科技广场:科技大楼前, 有候光炯院士塑像 有人曾建议命名光炯广场6.贯通广场: 学校行政楼与 32教学楼间,有户外电子显示屏,草坪上有2009 年新建的袁隆平校友塑像,暂名贯通广场,与融汇广场呼应7、资环广场: 斑竹村进出校门内,新建资源环境学院大楼前,暂名资环广场8、黄树村广场 :现斑竹村、黄树村内,为南区老年活动中心外开阔地说明: 除上述广场外,学校还有桃园、李园、杏园、梅园、竹园等五大学生园区,每个园区均有1 个活动广场,可结合园区予以命名六、九道路1.从南到北贯通学校的一条主干道,现原西南师大时,曾命名为融汇路2.规划中,经桃园、橘园、梅园、杏园等学生园区, 通过现桑园直达竹园,北碚马鞍溪沿线,贯通学校的又一主干道,对应融汇路,暂名贯通路2.4 条 4 个小校门进校后的干道(另有桂园宾馆外校门内、斑竹村出入门2 门内其实就是从南到北主干道两端,其名应同上1 款)3.由主干道通往各学院、教学楼、学生圆区的次干道(其中,已有名字的行署路、兰华路、吴宓路等3 条路名可沿袭),再用主干道配置为诸如融汇东路、融汇西路等七、十花园主要指成规模的园林景观,主要根据其地理位置,罗列如下,个别为已有定名,部分为暂名。
1.共青团花园已有定名)2.行署花园 1 号大门内,暂名)3.三老亭花园(现办公大楼旁小山,内有亭台一座,当年,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三老曾来校考察,亭已命名三老亭)4.樱花园(荟文楼前,有日本友人种植的樱花若干,先新增一添沟树林,紧邻融汇路旁有鲁迅塑像,该片区域可修饰整治为花园,暂名樱花园)5.蜀园(现北区图书馆后,有孔子塑像,为川籍校友捐建,已有定名)6.宓园(现 1、3 教学楼间,为纪念吴宓先生所建,内有吴宓先生塑像、《宓园赋》石碑,和小亭等,已有定名)7、八一花园(现研究生部办公楼“八一楼”前,有荷花鱼池,若干珍贵花木,三级平台,(暂名八一花园)8.友谊花园(现 32 教、33 教学楼间草坪,有校地合作单位石柱县赠送的石芽和古银杏树,内有小山包,种有若干花木暂名)9.沫若园:(现北区图书馆前,有观赏鱼池、休闲读书长廊、有郭沫若为我校学生文学刊物《桃园》题写的《桃园花盛开》诗碑,暂名)10.留念园:规划建设一处以上供毕业生、校友、社会友好人士、领导嘉宾题刻、植树、捐建雕塑等物件的花园,暂名留念园)可在上述范围外,遴选并命名八、若干楼宇1. 现按原西南师范大学、 原五一所、原西南农业大学等三大版块命名的 “1”字头、“ 2”字头、“ 3”字头,以数字命名的所有教学楼、实验楼和部分办公楼。
2.现办公大楼、行政楼及部分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办公场所所在楼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