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徽州茶商经营模式.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杏**
  • 文档编号:298247181
  • 上传时间:2022-05-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1.27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徽州茶商经营模式徽州茶商经营模式(一)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 徽商经营的主要行业 08历史学 李国正 一、 徽商业盐,是随着明初实行开中制而出现的当时明朝依据边防军事须要,凭借所限制的官盐,定期或不定期的出榜招商,以往边地输送军需物资〔主要是粮食〕,然后按价付与盐引〔引,盐之文凭〕,允其行销徽商中的一局部人为利所驱,也挟盐,开赴九边如歙籍盐商汪玄仪早先曾“聚三月粮,客燕、代,遂起盐荚”休宁盐商五全也曾“蒙故业,客燕、赵、齐、楚间” 当时业盐,专以粮换引,售引为业者,称出者,称为“内商”徽商开中九边,本小力微,人孤势寡,自然多为“内商” 弘治年间,户部尚书叶淇提出开中变法,用纳银开中代替纳粮开中徽商随着资金的不断增多,便在当地纳银购引,业盐谋利,并兼顾旧业;主事开中,纷纷涌入“内商”之中,同南下“内商”中的徽商合于一起,结成一团特殊是余盐开禁以后,盐商可径自向灶户购盐,徽州盐商人数又一次激增,其资金势力也急剧膨胀;与之相反,“内商”中的其他开中商人,主要是山、陕商人南下淮、浙盐场后,因远离外乡,商线拉长,消耗了实力,再加上南下进入徽商势力范围,到处受到排挤和打击,因此难以立稳脚跟,结果徽商逐步形成“内商”的主体。

      在清代,徽州盐商内部的专业分工及其组织机构,较之明代更为细密《清史稿》云:“凡商有二,曰场商,主收盐,曰运商,主行盐其总揽之者曰总商,主散商纳课 “场商”,是指寓居各盐场的商人,他们专以向灶户收盐为务,是商人中干脆限制盐业生产,并与灶户建立包购关系的一局部商人徽州场商人众,他们的经营,对整个两淮盐商行销活动影响极大 “运商”,是指占有引窝的行盐之商因其销运盐引的性质不同,名称亦稍有异如行销纲盐者,称之为“纲商”;行销食盐者,称之为“食商”但在实际的行销过程中,由于纲、食并行,界限亦不明显;如顺治十五年〔1658年〕,行销上元、江宁八县食盐的徽商张子谦,即认运食盐96700引,纲盐138840引 “总商”,是诸运商与盐政交涉的代表,也是清王朝为便于催缴盐课而设所任者,皆为“资重引多”和“家道殷实者”可见,总商是两淮盐运中之核心人物在两淮总商中,以徽州人所占比例最大,势力亦最强《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两淮盐总为30人乾隆皇帝南巡,扬州“自高桥起至迎恩亭止,两岸排列档子,淮南、北30总商分工派段,恭设香亭,奏乐演戏,迎銮于此”又云:“乾隆辛末,丁丑南巡、皆自崇家湾一站至香阜寺,由香阜寺一站至塔湾,其蜀冈三峰及黄、江、程、洪、张、汪、周、王、闵、吴、徐、鲍、田、郑、巴、余、罗、尉诸园亭。

      这些以其园林著称的诸姓氏,除尉、田两姓可能非属徽人外,其余诸姓,皆属徽州名门望族最为知名的,乃是歙县盐商两淮盐商世守其业,盐业销运始终限制在上述姓氏的徽人手中,徽州其他小姓、细民,是根本无法钻入淮盐的世袭领地中来的 典当商食盐专卖牟暴利--盐商 两淮“运商”中之“总商”,多为徽人担当,对于淮盐产销方面的各个环节,亦为徽商所把持清初,还出现“巡商”,其目的是巡查各盐场,以防私煎私鬻雍正时,两淮煎盐用“火伏法”,所谓“火伏”,即是一昼夜每具盘铁、锅馓产盐千斤的定额每一火伏,均由场商造册立案,由巡商稽查督办,“灶户临烧向本商领取旗号,举火那么扯旗,息火那么偃旗用此法以防私煎每次熄火之后,由灶户填写单页,申报灶长、灶头及商人,并由商人将盐统运商垣贮存,以资商支,不许颗粒私卖巡商还协作长江和盐场运盐河巡江兵勇巡察缉私,从而保障了盐商的利益 盐商中,还有水商,或称水贩、水客,是领取水程中转引票的中小盐运商人按清代行盐口岸规定,纲、食盐商把盐运到岸,或分售盐店,并通过口岸盐店批发,各小盐店售卖;或交水商,由他们向当地驿盐道领取水程引票,行销府、州、县各地淮盐行销水运路途,多以长江、淮河流域,故而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之间,皆为徽州人经营盐货之域。

      长江沿岸城市,随处可见徽人踪迹,并以坐贾居多,也不乏在乡村开盐店者如道光廿九年〔1849年〕,徽人“汪左淇,同弟实卿、逊旃、蛭湖,缘道光廿七年〔1847年〕冬间,在昌化县百牛桥镇地面顶戤盐典一业”所立合同墨据,说明徽州盐典开设已深化到乡间村镇之中 明末以来,徽州盐商已形成集团,限制了淮盐产、供、销的特权,在两浙业盐活动也非常活泼在这种条件下,徽商中的“总商”所攫取的盐业高额利润是惊人的,因此积累的资本,极其雄厚如《淮鹾备要》云:“闻父老言,数十年前淮商资本之充溢者,以千万计,其次亦以数百万计所以时人亦有“江淮繁富,为天下冠”的说法而且徽州盐商人数也大占优势据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自明嘉靖至清乾隆期间,在扬州的闻名客籍商人共80名徽商独占60名,山、陕各占10名嘉庆《两浙盐法志》记述,明清时期,在浙江的闻名盐商共35名,其中徽商就占28名由此可见,徽商在两淮两浙盐业界的显赫地位 二、放贷生息好生意——典当商 典当业是中国封建社会里最古老的一种信用行业,专为私人供应抵押品贷款,最早称为“质”和“质库”到了明朝,名称多达十几种,通常称之为“当铺” 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典当业普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城镇。

      长江以北、徽州典当商也很失势,《明神宗实录》中记载的河南巡抚沈季文言:“今徽商开当,遍于江北资数千金,课无十两见在河南,计汪充等二百一十三家除此,北京和山东、福建、广东诸省也都有过徽州典当商的踪迹经营典当业以休宁人最为活泼典当店铺多为石库门面,并在外堵或影壁上,书写一个楷书大“当”字,大到几乎占了整个墙面店堂里面高大,窗户却又高又小,光线晦暗,黑黝黝的墙壁上,贴着一些红纸条上面写着“失票无中保不能取赎”、“虫蛀鼠咬各听天命”、“古玩玉器周年为满”、“神枪戏衣一概不当”„„店堂横门一溜砖砌的高柜台,差不多超过中等人一头,只有仰脸踮足高举双手,才能交货接钱因此,“高柜台”就成了典当店铺的别称 徽州典当商属于徽商中的“上贾”,资本极为雄厚,在当时剧烈的商帮竞争中,他们联合族人乡党集中于一地同治典业,以较低的典利排挤其他商帮而占据市场明人周晕在《金陵琐事录》中称:“当时南京的当铺总有五百家,福建铺本小,取利三分四分徽州铺本大,取利一分二分三分,均之有益贫民在取和予上,徽州典当商很留意驾驭分寸,在“予”时似乎吃了亏,而在“取”时却终究能占大廉价明代休宁人程锁在江苏溧水开当铺,“使得细民称便,争赴长公〔程锁〕”,他本人也从一个资本不大的典当商,成了“累资万金”的富翁。

      徽州典当商在内部管理上很有特色,主要是分工精细,制度严明据清末民初老当铺客介绍,明清时期,一般规模的典当店铺里,都设有“柜台先生”二至三人,鉴别顾客典当的 货物,评估价钱;写票二人,专写当票;中班六人,有正有副,负责货物打包;挂牌二人;学生10余人,按实力大小依次排成序号,序号1至6的学生分别帮助各管事料理业务,序号7以后的学生负责跑包楼,送包取包;管事假设干人,分管包房、钱房、首饰房和账房,人人各有所司,各司其职柜台先生”统称“朝奉”,原来在封建社会里,但凡典当店铺开业,统称“朝奉”,原来在封建社会里,但凡典当店铺开业,必经朝廷核准,也就是“奉旨经办”,谁也不得借题滋扰柜台先生”对货物鉴别眼力极高,古玩字画、珠宝玉器、苏绣宁绸,皮棉衣物样样精通,一眼就能作出精确判定不仅如此,他们还老于世故,与社会上各阶层人物打交道,很会察言观色,相机行事从“柜台先生”收当货物到存入包房,每经一手,各人都需谨慎细致地参照验点,一旦出了过失,就层层追查,谁出的过失,由谁照价赔偿损失因此做生意时,人人慎重负责,谁也不敢打半点马虎眼 徽州典当商对典当取利以及满当〔典当满期〕后因顾客无力赎取而转销的货物盈利,并不全由老板独得。

      一般规定字画古董,包当包销,即由“柜台先生”取当,满当后无人赎取,由柜台先生经销,除当银外,盈利归“柜台先生”所得,老板从中抽取必须比例的利钱假如收当了假货,亏损亦由“柜台先生”自负铜锡器满当后的存留货,那么由中班经销,盈利归中班其他金银首饰以及衣类等满当后的存留全由老板经销,盈利归老板所得另外,老板还依据生意状况,奖赏店员必须的小费同时,业务实力强的学生可以升入中班,中班也可以升入“柜台先生”随着职位的升迁,不仅能获得较好的待遇,而且有更多的获得额外收入的时机这些措施关系到店员的切身利益,所以促使店员努力钻研业务提高鉴别货物真假优劣的实力,也使店员乐于为老板效力 经过徽州人的苦心经营,使典当业开展成为了徽商四大店业之一,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资本之雄厚,是其他商帮不能比的有的由典当起家,后来还成为钱庄资本家在上海9个钱庄资本家中就有1个是徽州人 三、徽茶香飘海内外——茶商 徽州地处亚热带,重峦叠翠,雾色空濛,土地肥沃,气候温柔,宜茶宜林,茶叶便成为徽商赖以发迹的主要行业之一 据史料记载,徽州商人四出经营茶叶,始于明代而徽州的茶叶买卖是很早的唐元和十一年〔816年〕,诗人白居易的闻名诗篇《琵琵行》中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说明原属祁门之浮梁,远在1101多年前就已成为茶叶的集散地唐咸通三年〔862年〕,歙州司马张途著的《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中所载:“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由给食、供赋,悉恃祁之茗,色黄而香贾客咸议,逾于诸方可见当时祁门茶市相当兴隆宋代《贡茶录》所说的:“早春英华,来泉胜金”,诸名茶皆出自徽州 徽商经营茶叶,有茶号、茶行、茶庄、茶栈等多种类型茶号”如同当今的茶叶精制厂,乃从农夫手中收购毛茶,进展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展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进展精制后运销茶行”类似牙行,代茶号进展买卖,从中收取佣金茶庄”,乃茶叶零售商店,以经营内销茶为主,后期亦少量出售外销茶茶栈”,一般设在外销口岸,如上海、广州等地,主要是向茶号货放茶银,介绍茶号出卖茶叶,从中收取手续费 徽商的内销茶经营,谓之“茶庄”,明代即有茶叶运销京津的,此后普及东北、鲁、豫、江、浙、沪等地清氏是徽州茶商的鼎盛时期,乾隆年间,徽商在北京设有茶行7家、茶庄千家以上,在津、沪开茶庄也不下百家茶叶经营日盛,由大城市延长到小城镇,江、浙等一些小镇也有了徽籍人开的茶店其时汪茂荫的祖父汪槐康就在通县开设森盛茶庄。

      当时,内销茶花色品种甚多,有松萝、六方、毛峰、烘青、炒青等数类数十种,后又有各种花茶, 所以有“茶叶卖到老,名字记不清”之说茶商在外开茶庄、茶行很快发迹者,各地均有,明清歙人吴景华、吴永祥、吴炽甫在京经营茶叶,均成为赫赫巨富 徽商的外销茶经营,谓之“洋庄”,始于清嘉道年间当时英国限制印度,大量鸦片输入我国,换取丝茶徽商起先是“漂广东”,由于海禁,当时买卖双方只能在船上做交易,价格茶商可以自主,因之利润较高,谓之“发洋财”五口通商以后,交易地点渐渐转移到上海婺、休、歙三县茶商因新安江运输便利,故集中在屯溪设号精制,得名“屯绿”,销往俄国和欧美国家在“屯绿”外销兴盛的1920年,屯溪茶号达109家之多,故有“未见屯溪面,十里闻茶香,踏进茶号门,神怡忘家乡”和“屯溪船上客,前渡去装茶”之诗句1875年,自闽罢官回乡的余干臣,在祁门按“闽红”的制作方法,改“绿”为“红”,从今,祁门功夫红茶起先问世,销往国外祁红”茶号也开展到近百家1915年,“祁红”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奖 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然徽州茶商并不闲暇他们多半兼营其他行业,或开钱庄、布店、南货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

      在上海茶界的郑镒源、洪纯之两巨子,就分别兼营钱庄和绸、瓷业。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