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解读_1.docx
7页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解读 四、在教学内容上固本维新如前所述,法学教育必须定位于对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有显著意义,必须归结为法治人才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学院、法学教师可以做很多形式上的努力,但是内涵和实质才是关键法治人才的教育培养,内涵和实质就在于具有扎实的实证法(法教义学)的训练,并使学生具有坚定的敬业精神和踏实的工作品格无论进行怎样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学的内容要始终注意不偏离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也就是要注重知识传承、技能培养和智慧锤炼1.法律知识的传承所谓法律的知识,是指最主要、最根本的法学术语和论断,也就是对于一些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的认知,而不是泛指法律各个方面的知识如果没有对这些概念和原理的认知,法科学生可能就没有一个法律的基本尺度,也就不能形成一个法学的知识坐标系正是在这样一个核心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认知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概念、原则、规则、程序有更为明确的认知所以,法学教育首先要达到一个制订坐标系的基本目标对于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而言,要在学生的知识基石中形成一个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4]2.法律技能的培养所谓法律的基本技能,就是准确地运用规范并妥当地结合逻辑思维和清晰的推理能力。
其中的关键是在规范与事实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进行立论和推论法律的技能技巧领域基本上涵盖了法教义学所关注的方方面面首先是事实层面的,也就是能够了解获取事实的有效渠道,切实把握证据的效力与证明力,了解举证责任的具体程度要求,并且能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事实之中,理出一个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主线,在诸般模糊矛盾的因素之中,找到重点问题和关键因素其次是规范层面的,即基于对法律体系整体构架的认知,对于到何处寻找真正相关的、有用的规则,有着明晰的认知和把握,能够通过最有效和可信的途径,准确检索相关的规范渊源与此同时,对于基本规则、规则的应用方式以及规则的例外有着充分的了解,不是拘泥于记忆法律规则、僵化地认识问题,而是将规则、规则的例外、规则的适用有机结合,形成宏观、整体的认识再次是分析层面的,即采用妥当的逻辑手段,准确地把握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判断的范围与性质,通过三段论的方式将法律规则有效地应用于现实的案件、争议或事件中来,更能够通过清晰、流利、鲜明、准确的语言将事实与规范缜密地编织在一起3.法治智慧的锤炼法律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服务于法律的智慧所谓法律的智慧,也就是对于规范的弹性和模糊性有足够的认知,对于事实的非完全客观性有准确的把握,从而对于一个事件的法律性质、法律适用和法律结果的多种可能了然于胸[5]。
换言之,通过法律智慧的提炼,使学生跳出线性的思维模式,避免以为一个事实和事件只有一种法律解释、只有一个法律结果的片面认识,而是将法律规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结合起来,从一个更为丰富和立体的格局上进入从事法律事务的新阶段,并由此触及哲学层次的思索[6]智慧如同航向标,在各种不同的结果之中选择最为适当的结果;在不同的技术之中寻找最为妥当的技术其目标是要达到法治的理想,即要为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人民的事业、国家利益或人类的幸福安全而寻求最为合适的法律技术,避免法学理论中片面而盲目的经验主义导向,避免法律思想和法治理念为实践所局限五、在教学方法上稳中求进教学方法可能是灵活多样的,但是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为使得教学内容真正传递到被培养者的头脑,转化为被培养者的能力,激活被培养者的智慧思考,教学方法应当适应教学内容的要求,并做到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当教育者把握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有效地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才真正达到教育方法提升的目标1.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之间的辩证法与前面的讨论相对应,就高等教育而言,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应当有机融合、表里一致如果一定要在教育的形式和实质之间进行排序的话,实质比形式更重要。
教育的终极目标无非就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核心要素,化约至简,无非就是培养者和被培养者如果培养者拥有足够的知识、思想,并且具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那么无论教学的条件多么令人不满意,教学的技术设施多么落后,教育仍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西南联合大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如果我们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思想的交流,而是把那些表面的形式的东西看得过于重要,就很有可能舍本逐末这就像一本书,无论把封面做得多么漂亮,用纸多么高雅,如果没有良好的内容,不过是浪费资源而已;同样的,如我们熟知的食品,无论采用了多么好的包装、多么精妙的装饰,如果没有好的食材、好的工艺,也无非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人也是一样,无论是穿着打扮,还是面孔发型,做得再精致、再美妙,也掩盖不了一个人的内涵真正有知识、有思想、有文化魅力的人总有机会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以辩证法的视角观察,法学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之间,内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方法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纲举目张,是内容决定方法、主导方法,而非反之2.抓住法治人才教育培养的灵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演进,人们在教育的形式上做了很多努力,获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比起这些努力和成就,教学的思想、教育的主旨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这可能正是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的本质和内核。
只有在这个前提之下,教育领域的技术改进方法革新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将仅仅是花拳绣腿和表面功夫,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不能在实质上拉升法学教育的水平,不能提高法治人才教育的质量,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正如学术研究的根基和本质在于思想创新和论断改进,而不在于形式和技巧一样,一位学者尽管知道100种写论文的技巧,却很有可能写不出一篇有思想和理论含量的论文;反之,如果有了思想和理论的创建,进行形式方面的改进并不困难教育的内核也是一样,首先必须注重内涵发展大学法科教育的本质在于了解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技能以及把握法治精髓,或云法治理念如果没有提升,仅仅去强调形式上的创新发展都不过是买椟还珠正像很多人经常说的那样,“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所以,法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其他各个方面一样,其本真与实质应当反复强调在教育的运行过程中,应特别防范过度渲染和炫耀教学方法,却忘了教学内容简单、质朴而本真的一面因而,我们应当始终把握教育的内核,在教育的初心和宗旨上去花心思、做功夫,而不能醉心于形式层面的标新立异和更新换代3.以实践演练为主要方法培育法治人才法治人才培养的流程环节,包括立法的观念与技术、司法的能力,特别是模拟法庭建设。
在有一些法学教育者的心目中,似乎进行观摩或者实际场合的交流就足以培养出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但是这种观点显然未能抓住法学教育的核心和真谛如果我们深刻地知道,一个没有练过“唱念做打”的京剧爱好者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读几本书、看看演出就能成为京剧演员,知道一个人去观看武术表演只能得到一些表面的印象却不可能学到武功,知道一个人去观看书法却不能真正地学会写字,那就很容易理解,没有对于规范及其运行进行过认真而周密地学习和刻苦练习的过程,显然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运用法律,成为卓越法治人才法学靠的是反复而扎实的训练,要求严谨的工匠精神,只有在高水平的引导、学习、练习的基础上形成初步的能力,观摩实际的庭审、仲裁才能够起到素质提升的作用[7]必须让学生有实战的经验,在实际参加判案过程不可能的情况下,模拟法庭、诊所教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被实践证明为成功的方法在有一些领域,执法的技能也非常重要同时,为了改进学习效果、深化学生的思想观念、有效锻炼学生的能力,尽可能推进小班课教学和慕课教学如果能够铭记在法治人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外在与内在之间、包装与本体之间的优位选择,就不难理解,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学生的接受和能力建设为判别标准,稳健而审慎地采用不同的方法;不能单纯以方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而是必须将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提升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六、法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最近2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学和教育上的应用,有很多新的方式和技巧引起了法学教育者的兴趣无论是从课程材料上援引案例或者材料方面应用的大数据,还是从教学途径上的网络教学(包括网络公开课、微课、慕课等等),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通过互联网和人机互动所进行的模拟沙盘、远程协作,一系列科技手段对于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面对着新科技,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学教育至少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关注和应对1.在法治实践和法学教育中高度关注和积极拥抱新科技尽管需要防范法学教育的炫技派,仍应强调关注和充分认识人工智能在法学教育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到现在为止,人们已经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于一个法律概念、一个法律条文在现有审判工作中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也可以非常便捷地在诸多文件中寻找到某些概念和术语,能够较为容易地统计出这些在法律规范或司法判决中出现的频率以及趋势[8]这些对于我们更加准确而深入的认识法律的现状是具有很大帮助作用的所以,进行法教义学实证法学的教学与研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2.定位于培养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法治人才法学教育一定是注重人的特质的教育,是注重人在思维模式方面的教育,培养出具有人类思维特色的法律人才,也就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法治人才。
显然,如果我们的法学教育仅限于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初步的统计和分析,那么这些人才在人工智能面前就会显得毫无特长,就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反之,如果法学教育注重将规则与社会综合考虑,使法律的确立与运行与政治结构、经济运行、社会层次、文化传统、人的心理因素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则这些超越简单数字归纳的行为方式就不是人工智能所可以替代的到现在为止,法学和法律人工智能的主要特长在于高速而准确地检索、归纳、统计、比较,并通过自学习判断简单案件这些类型的活动基本上还是属于机械劳动和初级劳动的范围,而人的思维则着眼于基于想象力的模糊推断或者跨越式的论断这些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基于此种差异,要促动法学教育的新生代在创造性方面做更多的努力3.充分利用新科技提升法学教学管理水平要积极、充分地利用高新科技,借助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构建具有强大处理能力的教学管理机制在专业教学的实施层面,虽然很多人对于新的科学技术有着充分的把握,但如果教学管理不能有效跟进,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师的教育、教学与指导成本因此,使教学管理人员充分运用高新科技,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高速度、远程化、高效率的教学管理,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求要在系统的源头和各个环节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充分依赖电子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形成即时、共享的教学管理平台。
总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和任何高等教育的目标都完全一致,是要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所以要注重对学生的全流程关怀,也要注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具体而言,不能对学生管得过死,要求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方式和作业流程,使得学生失去了自身探索的机会;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让学生找不到方向和归依,失去了作为技术培养和工程训练层面的法学知识、法律能力法治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衡量标准和监控、评估尺度也应当在这些最关键的指标上下功夫[9],而不能求新图怪,脱离法学教育的“通说”和“常识”长期而言,法治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如果能够抓住核心和根本,法治人才的培养就会有助于中国的法治建设,我们的法学教育就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并由此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参考文献:[1]黄进.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悉力培育造就卓越法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9).[2]王利明.培养明法厚德的卓越法治人才[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4).[3]贾宇.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5(6).[4]张文显.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7(5).[5]陈金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