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技术正本”对“技术物体”的概念延续与超越.doc
11页浅论“技术正本〞对“技术物体〞的概念延续与超越 [摘要]技术人造物及其存在方式和使用蕴涵着大量关于技术知识的哲学问题技术物体〞是西蒙栋用以提醒技术本质的重要概念,其内涵不仅弱化技术使用对于技术物体进化乃至技术存在方式的作用,而且把技术从使用者的主体意向性、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关系中剥离出来,遮蔽了技术物体的伦理价值和意会知识的根本作用技术正本〞概念超越了“技术物体〞并修正了用技术物体概念研究技术知识及其进化途径的缺陷与缺乏:把技术的使用、使用主体的“前理解〞、社会文化等因素置入对技术的理解之中并凸显技术的进化生成、共享消费和伦理价值等技术本体论承诺的三种根本存在方式 [关键词]技术物体;技术正本;解释学;技术使用;技术存在 在对技术知识的反思中,可以发现,随着技术哲学研究的认识论、经历转向,一些研究者更为重视“关于事物的知识〞,而技术物质方面的知识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忽略,这一倾向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假如说,“传统的技术本体论根本上局限于讨论技术的本质,而对于更富哲学意义的技术存在论那么很少论及〞,那么,经典技术哲学只注重对技术进展形而上的分析,却无视了对技术物品这一根本的物质存在的研究。
与之相适应,技术的使用性消费对技术存在方式的影响也处于某种遮蔽状态本文试图通过“技术物体〞用于技术知识研究中的缺陷以及“技术正本〞概念对于技术物体的延续与超越,在本体解释学视域中说明技术使用对技术存在方式的可能影响 一、技术样品进化的 谱系存在款式:技术物体 关于技术知识的研究,存在着这样的事实: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变化在于把技术知识作为自身的主题,而更前沿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物品的理解来确定知识的特征及其进化谱系以及技术的存在方式无论是伯格曼的“装置范式〞还是伊德的“视觉聚焦〞都表达当代技术哲学研究的“经历转向〞并通过对技术物品的反思来研究技术知识在这一转向中,法国技术哲学家西蒙栋提出了“技术物体〞概念并用以提醒技术的本质他的“技术物体〞概念与一般所说的技术人工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物体不是某个固定的静态单体物,而是技术物品在时间轴线上序列展开的一种谱系存在款式在这种序列谱系的展开过程中,作为技术内在构造内容的技术物体在时间中使得自身的技术构造由潜在形态转换为显性形态,显现自身先天固有的内在逻辑由此,西蒙栋对技术物体的解释与赋义有助于翻开“科技黑箱〞,而且可以说明嵌入或集成于技术物品中技术知识的谱系发生及其进化途径,而这正是“经历转向〞后的技术哲学研究的致力方向。
然而,假如我们在技术客体的“二元本性〞,即技术客体的“构造〞和“功能〞的本体论视域中来考虑西蒙栋“技术物体〞的进化逻辑,那么可能出现一种关于技术知识标准的两难:技术物品在进化的时间序列中,构造和功能所涉及的进化内涵可能处于“分裂的不断变化状态〞,而发生这种谱系断裂的本质原因在于;技术物体的生成及其存在方式离不开人的使用消费及其意向性参与,并因此导致该技术物体与其他谱系技术物体的构造或功能进化谱系之间的互相嵌入或移译然而,西蒙栋把技术物体看作生物有机体并在这种类比中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因此无视了技术知识衍化的不同时期中,蕴涵在技术物体中的构造进化谱系与功能进化谱系的非线性对应关系 而西蒙栋对于“技术物体〞概念的另一个诠释在于其“纯粹客观性的隐喻内涵〞:构成技术物体的元素是纯客观的,“并且技术物体的功能也由纯粹的客观物体构造形成,因此技术物体是作为与人的主观性相对立的纯粹客体而存在着的它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区别的对立关系,在技术客体中并不包含主体性意向因素,即使在技术客体的功能之中也不包括〞因此,他把技术物体的进化动力归结为“抽象技术物体的内在缺陷〞,这遵循了一种技术进化的“自主性〞逻辑思维进路。
因此,在西蒙栋的视域中,技术物体的进化以及嵌入在其中的技术知识是根本缺失技术物体元素构造之外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的 因此,在西蒙栋关于“技术物体〞的概念解释中,尽管其技术自主性理论以“详细化〞概念提醒技术与其各种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将技术物体置入一种“连续统一体〞中而获得技术整体性的综合构造设计,然而,无论是“谱系序列〞还是“隐喻内涵〞乃至技术物体的“进化动力〞,都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技术与人的互相外在,不仅没有看到使用性消费对于技术物体进化乃至技术存在方式的影响作用,而且把技术从与主体意向性、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关系中剥离出来,遮蔽了技术设计的理论本性和技术的伦理价值存在方式;而且,这种纯粹客观的研究进路阻止了对技术“作面向主体的先天可能条件的反思,从而导致缺乏‘前理解’概念〞,而“只要我们把只是有效性的可能条件设定为方法论的客观逻辑,那么,认知主体的先验地位就必然从反思的视域中消失〞在知识论视域中,这种“前理解〞在本体论意义上最接近于波兰尼默会知识论的第一种涵义波兰尼在“强的默会知识论〞与“格式塔式的默会知识论〞这样两种意义上阐释与使用默会知识,前者指“由动物的非言述的智力开展而来的人的认识才能、认识机能〞,后者是指“在默会认识的动态构造中人们对辅助项的认识〞。
西蒙栋通过技术物体诠释而表达的知识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默会知识在知识生成和技术使用中的作用 二、解释学视域:“技术正本〞 对“技术物体〞的概念延续与超越 “正本〞(sript)概念由拉图尔、阿克里希等人提出,用以描绘人与“非人行动者〞表达在技术客体中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阿克里希指出:“设计者因此用特定的旨趣、才能、动机、期望、政治偏见等因素定义行动者;同时设计者还假定:道德、技术、科学及经济将以特定的方式演化创新者的大局部工作,是将世界的视域(或预言)铭刻在新客体的技术内容之中〞因此“正本〞可以是技术规那么、程序指令乃至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意向性投射,是在“行动者网络〞中理解的技术生态世界 把“技术正本〞的概念用于技术物品的分析与研究是对“技术物体〞的延续一方面,与“技术物体〞一样,“技术正本〞把对技术知识的追求建立在“实事本身〞或技术物品这一物质存在的本体论基点之上,有助于为真正翻开技术黑箱提供较为现实稳固的经历根底嘲;另一方面,在利科那里,解释学是与文本相关联的一种理解过程,因此,正本概念蕴涵着探究技术人造物被“阅读〞或理解的多样性,从而说明:技术设计及其“正本〞可以成为一个预言将来世界的过程。
在技术世界中,“工程师、创造者、消费者和设计者以及技术人造物和使用者是互相联络和共存的,技术使用者的行为形式受制于该技术设计一个强有力的正本预示或规定了该技术的某种使用,而一个弱的正本预设了更大程度的使用灵敏性〞这种强正本由于设计者、消费者“预先投射〞了设计者的意图,从而限定了明确的行为形式和使用者再“语境化〞的可能性,表达技术人工物支配和控制性权利的知识论特征然而,在更多情况下,使用者并非被动地遵循反而可能会有出乎设计者本来意图的意向性使用这样,在技术使用中就可能不仅深化原知识谱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可能形成新的技术进化谱系因此,技术设计中,在何种情况下预设“强正本〞或“弱正本〞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技术知识,而且有着显明的社会文化意义这样,技术客体所定义的只是一个与行动者及其料想行动空间有关的某种可能性框架,介于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技术客体,只是某种承载着知识谱系构造的待定时间序列中的流变物,表达出某种存在款式的谱系性衍化图景在这一点上,技术正本的概念和西蒙栋的“技术物体〞存在着同样的解释力;另外,西蒙栋的技术物体打破了在自然实体意义上的构造和功能分析,以“详细化〞概念不仅将技术物体置人一种“连续统一体〞中提醒技术事件以及技术进化谱系与技术内在构造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且也提醒了技术整体性与其各种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
因此,在这里,西蒙栋的技术物体概念已经潜蕴着技术物的一种构造一功能意向性特征然而,这种“关联的环境〞作为“人造的技术要素和技术对象得以在其中发挥作用的自然要素之间的中介〞是“自然要素的一定的秩序〞,因此,人的意向因素和完好的技术生活世界仍然被遮蔽着 而“技术正本〞概念凸显出的正是人的意向性及其发生作用的“生活世界〞情境而构成对技术物体的概念超越性它不是把技术物品看做是纯粹的自然客体,而是在技术物品的创作设计者和使用者以及非人行动者等“异质性〞因素所构成的“行动者网络〞中来反思技术人造物及其被嵌入的技术知识,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理解技术物体,肯定了作为技术客体的功能和构造与主体的价值意向性相关联功能不能从技术客体的应用语境中孤立开来,它正是在这个语境中定义的由于这个语境是人类行动的语境,我们称这种功能为人类(或社会)的建构所以,技术客体是物理的建构以及人类社会的建构〞因此,人造物的“物的属性〞只是人造物的“物相〞,在这一“物相〞背后聚焦的是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图景,生活世界的组成要素和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形成技术进化的生成机制并由此把技术存在的伦理意义凸显出来这样,在传统技术哲学乃至西蒙栋技术物体中被遮蔽或忽略了的人的意向作用得以澄明。
因此,“技术正本〞对“技术物体〞的概念性超越也在于:作为技术本文的技术物品内在地具有这样两个构成元素:客观性构造元素和技术意向性元素这样,西蒙栋技术物体进化谱系中的两难困境,即构造谱系和功能谱系的非线性对应关系,以及技术物体功能的进化方向与人的需求方向巧合性等问题,由此可以得到合理的说明而且,技术正本的概念运用于技术知识的探究把技术使用者及其对技术存在的作用凸现出来无论是偶尔的还是恰当的构造和功能知识,在其内在的标准中都存在一个独特的属性,即它们是与使用者如何成功地使用技术物品相关联,技术物品的使用性消费把技术知识分为“物质的形态〞和“观念的形态〞,前者是封装于技术物品中的知识,后者那么是存在于使用者头脑和意向性中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默会知识和使用者“前理解〞的作用如德国技术哲学家德绍尔所理解的那样,假如说,在技术“可能性空间〞中,技术设计及其成果的人造物是向“物自体〞的一种无限趋近,那么,技术物品只有在被使用时或“只有消费才能使之对于消费者来说成为‘积极的存在’〞,“只有在消费中,也就是在商品与主体以及与其对象间充分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展示它的一切,‘自在之物’才能成为‘内在的“为我之物〞。
因此,消费使用凸显技术的一种本真存在方式,也成为行动者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技术正本〞概念,把技术的使用、使用主体的“前理解〞等因素置入对技术的理解之中,并由此说明技术使用对于技术存在方式的可能影响 三、本体解释学视域中技术使用 对技术存在方式的影响 在技术物品的使用性消费中审视技术知识的进化生成与存在方式,实际上蕴涵着对“技术知识先在地决定着技术存在〞的命题颠覆假如技术物品的存在中物化着技术创造与创造者以及使用者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任务在于“从存在者的身上逼问出它的存在来〞,那么现象学并非是对本体论的一种否弃,“经历〞也不是对“本体〞的弃置,而在于从存在者的“存在〞中把握一种方式、价值与意义现代技术‘在一技术创新中一存在’,这是明晰的技术意向性或存在论的构造,技术在时间序列上的进化应该成为技术的本真存在方式技术创新是一个生发、展现的过程,通过它我们构建了周围的世界〞,而罗波尔的“技术系统论〞基于对卢曼的“封闭系统论〞的批判意在提醒技术行为中“工具〞与“目的〞区分的相对性并强化了一种目的指向性,潜蕴着主体间、人与“非人行动者〞之间的交往方式并由此理解技术知识的意义,凸现技术的共享与伦理存在维度。
这样,“技术正本〞概念把技术使用和技术设计的环节同时纳入研究的视野,凸显技术的进化生成、共享消费和伦理价值作为技术本体论承诺的三种根本存在方式 1、技术正本的境域化:技术的共享消费途径 技术聚焦和反映的是人造物制造者与使用者不同的生活世界然而,制造和使用的意义那么是不同的:人造物的制造是创造、创造出生活世界原初并不存在的技术本文,是让不存在者存在或显现的过程,反映的是技术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