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语文 滕王阁序的典故课件苏教版必修4.ppt

24页
  • 卖家[上传人]:1777****777
  • 文档编号:199326570
  • 上传时间:2021-09-3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93.50KB
  • / 2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滕王阁序的典故,1、“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97169),名稚,字孺子江西丰城人东汉时名士,满腹经纶而淡泊名利,时称“南州高士”徐孺子小时候就很聪明十五岁时来到今丰城、南昌、进贤三县交界的槠(zh)山,拜当时著名学者唐檀(tn)为师唐檀去世以后,徐孺子便在槠山过起长期的隐居生活,一面种地,一面设帐授徒他曾一度外出远游,向大儒樊英、黄琼请教,得益非浅,使他成为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受到地方官员多次举荐,但他都谢绝了徐稚非常清高自持据资治通鉴载,徐稚早年拜黄琼为师,可当黄琼做了大官之后,徐稚就主动与黄琼断绝了来往,专心在家务农而不再交游士林至黄琼死后,稚往吊之,哭得很伤心,但他不通报姓名,以至在场的人六七千人都不认识他东汉名臣陈蕃到豫章做太守(147),立志做一番大事,一到当地就急着找名流徐孺子请教天下大事,随从劝谏应该先到衙门去,结果被他臭骂当时徐稚已年过50岁,当陈蕃派人将他从槠山请来时,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张可活动的床,徐稚来时放下,走后挂起因此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把徐稚作为江西“人杰地灵”的代表今南昌市有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1979年建成孺子亭公园。

      这个典故主要是说徐孺子的,因为他是江西人,而陈蕃是河南人,是通过陈蕃的礼贤下士来陪衬徐孺顺便说到,将徐孺子称为徐孺是古汉语中的节缩,节缩的目的是为了使结构匀称、节奏整齐节缩在古汉语中多用于姓名本篇下文还有“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杨意”是“ ”的节缩,“钟期”是“钟子期”的节缩2、“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刘邦的孙子,文帝的儿子,景帝的同胞兄弟,被封于梁,以开封为都城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课文中说的“睢园”梁孝王自小享尽荣华富贵,也为保卫汉室江山立下了大功平息了七王之乱后,遂在梁国大兴土木他以睢阳为中心,依托自然景色,修建了一个很大的花园,称东苑,也叫菟园,后人称为梁园汉书载:“梁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梁园中的房舍雕龙画凤,金碧辉煌,几乎可和皇宫媲美睢水两岸,竹林连绵十余里,各种花木应有尽有,飞禽走兽品类繁多,梁王经常在这里狞猎、宴饮,大会宾朋天下的文人雅士如枚乘、严忌、司马相如等云集梁园,成了梁孝王的座上宾俗成语“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就是来自这个典故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

      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3、“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个分句是借诗人曹植、谢灵运来比拟参加宴会的文士邺水朱华”用了曹植的典故,曹植曾作过公宴诗,诗中有句“朱华冒绿池”朱华,字面是红色的花,这里指荷花(芙蓉)曹植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有七步之才,诗品说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一连三联对偶,后两联尤为工整;“被”字,“冒”字见出作者选词用字的匠心邺水朱华”两句是写宴会之文,意思是说,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他曾任临川内史这里称谢灵运是称官职,和称王安石为王临川(籍贯)不同曹植与谢灵运分处魏晋时代的首尾两端,植是出汉音,启魏响,灵运是出东晋,启宋端;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承继亦有渊源钟嵘在诗品中说:“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谢灵运对曹植的才华非常崇拜,曾说过一句比较狂的话:“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所以这里将曹植和谢灵运两人的事迹一起引用,是很恰当很自然的4、“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这两句直译就是:“向夕阳西下之处远望长安,在云雾缭绕之间遥看吴郡表面上就是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往西可以望见长安,往东可以望见苏州吴会,课本无注,当指吴郡的都会,即江苏省苏州市一说“会”读kui ,秦汉时会稽郡的郡治在吴县(即今苏州),郡、县相连,称为吴会而从对仗角度看,不如前解工整(“长安”对“吴会”,单个地名对单个地名)但它同时又是用典,还应有深层含义教参书认为“日下”一典源出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此典多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参见常用典故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和王勃的身世、心境是一致的,但光这样理解还不够,它只能说明上句,不能说明下句,即不能解释为何“日下”与“云间”相对其实另有一典源出自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坐。

      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说的是:晋代文学家陆云(字士龙)、荀隐(字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字茂先,任过中书令,右光禄大夫)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对联的滥觞士龙、鸣鹤分别是二人的表字,构成了天然的对偶因为风从虎,云从龙,所以才思敏捷的陆士龙自称“云间陆士龙”荀隐是洛阳人,洛阳是西晋都城辞源:“封建社会以帝王比日,因以皇帝所在之地为日下故荀隐自称“日下荀鸣鹤”陆云是松江(今上海)人,因为这一副“对联”,后来上海得到一个雅称“云间”也因为这副对联的有名,以“云间”对“日下”,成为诗家常用的骈语清李渔笠翁对韵:“名动帝畿,西蜀三苏来日下;壮游京洛,东吴二陆起云间由于用典,此二句就有了表里两层意思表层就是说站在滕王阁,可以登高望远,游目骋怀,视野开阔,此意可和上文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呼应如果知道有关背景知识,就还知道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陆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

      此意可和下文“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等句相呼应这样理解,完全符合王勃的性格和遭遇,也能更好地贯通上下文王勃原本年少气盛,再加上自己才华横溢,很容易产生心高气傲的心理后来,果然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得罪了高宗皇帝,被逐出京城,还连累老父也被贬官受罚一时间,使王勃有一种从云端里跌落下来的感觉为怀才不遇而伤感,为前途渺茫而黯然,故而遥望京都长安如在天边一样遥远,指看吴会也似乎远在飘渺的云海之间一般虚无这正是王勃当时对政治前途伤心失落情绪的真实表现如果只是“西望长安,遥看吴会”,怎能传达出这种复杂的情感呢?用典的好处之一是言简意丰,以少胜多,能“寓万于一”,较好地传达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5、“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溟),南冥者,天池也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员周如削,铜柱下有屋,壁方百丈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6、“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

      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诗人在想象中上下求索,来到天界,他去叩帝阍,然而帝阍却拒绝为他通报,这天上实际是人间的象征,表明诗人重新获得楚王信任的道路被彻底阻塞前人常用“叫帝阍”“叩帝阍”等来表达忠于朝廷、希望君臣遇合,或能将民情达于圣听之意扬雄蜀都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张衡思玄赋:“叫帝阍使辟扉兮,觌天皇于琼宫杜甫塞芦子:“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袁崇焕浣衣里:“精诚叩帝阍,愿化一寸铁帝阍”在王勃文中实际上是指称国君或朝廷,就像借“陛下”称天子一样因为前为“怀”而不是“叫”“叩”,后又接“不见”;且与下句“宣室”相对称,都是暗指当朝皇上教参译“怀帝阍而不见”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不如译作“怀念朝廷却不得召见”奉宣室”的典故,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同时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宣室:西汉未央宫的正殿,是皇帝召见大臣议事的地方贾谊贬谪长沙四年后,汉帝曾召他回长安,在宣室中问以鬼神之事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这两句是说,自己怀念朝廷,可是什么时候才能侍奉国君呢?,7、“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汉书冯唐传亦载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遂用“冯唐易老、冯唐已老、老冯唐、叹冯唐”等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史记上对冯唐主要记载了一件事,冯唐和汉文帝在有旁人在场时聊天,谈到古代名将,认为廉颇和李牧很有指挥才能文帝大发感慨,说我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先生马上说你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文帝大怒,拂袖而去不过文帝在皇帝中是一个脾气特别好的人,换了别人做皇帝,冯唐差不多就要杀头了等了一会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我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判处一年刑期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文帝恍然大悟,马上任命冯唐为特使去云中郡赦免了魏尚这就是苏东坡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上任之后,冯唐做了楚相,后来被景帝免了职。

      到武帝上台后,冯已经九十多了这就是“冯唐易老”的典故由来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