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复习资料(姚先本).docx
13页心理学第一章 绪论1. 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3. 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注意,灵感,激情,犹豫”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个性心理特点---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及个性心理的关系(为什么说个体的心理现象具有高度的整合性?)答:首先,在整个心理过程中,人的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第二,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点也是密切关联的第三,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渡态—稳态”方面的 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4.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如何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现象的实质?) UM P 71) 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心理与脑): 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衣服于一定的物质实体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2) 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制约性: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3)个性心理活动的主体性(简析人的心理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心理是人脑的主观映像;其次,心理的主体性还表现在,人对现实的反映总是通过个体的主观世界的折射而实现的;第三,心理的主体性更表现在人对现实反映的主观能动性反面;最后必须指出人的心理的主体性最重要的特点在于人的意识性人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所以人的心理也可以叫做意识,有了意识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5. 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心理生物学理论取向♦ 行为主义理论取向一一华生,强化♦ 认知理论取向♦ 精神分析理论取向——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在整个精神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现象学理论取向6. 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1879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开设了实验心理学,这标志着 心理科学的诞生和独立,也意味着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发展历史的开始7•心理学的任务(DEFCP)⑴描述:即对心理事实用科学语言予以叙述以便人们认识它;只说明事实的真相,不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⑵解释:解释是对个体行为做进一步分析,探索产生该行为的可能原因⑶预测:预测是根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将来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⑷控制:研究心理是为了有效的调整人的心理,使之利于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健全发展,这就是心理学的根本任务;⑸提升: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从事心理学研究,其主要的目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类的生活品质。
8.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U P31⑴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客观观察法,自我观察法⑵实验法:是指有目的的控制一定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⑶测验法:这是采用一种专门的测量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被试的某些或某方面的心理品质做出测定,鉴 别和分析的一种方法⑷调査法:可分书面调査(问卷法)和口头调査(访谈法) (5)个案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利用个案法建立起来的理论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 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2.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生理成熟影响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 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3) 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4) 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第三章 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1. 意识:是指还能为人所察觉到的个体心理活动例如:人们在意识的作用下,能感觉到颜色、味道、声音、物 体等等,还能伊势丹自己的学习目标等。
2. 意识的三个基本特点:概括性 自觉性 能动性3. 无意识:也称潜意识,就是不能为人所察觉的个体心理活动的总和4. 睡眠过程五阶段:睡眠开始 浅睡阶段 深睡阶段( 3、4) 快速眼动阶段二、注意的含义,特点,功能,种类 UM P87-931. 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现象的指向和集中2. 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3. 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4. 种类和形成条件1)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设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 (影响无意注意产生的因素有哪些?) P88• 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 刺激的变化 刺激物的新异性• 个体的主观状态2) 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设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形成的条件(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心理学因素有哪些?) P89• 对活动任务的认识•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个体的意志努力• 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设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形成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5.注意的品质: UM P9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感官活动、身体动作、生理活动。
2、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第二、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第三、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3、 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一、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第二、激发学习动机;• 第三、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 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力的培养1. 培养间接兴趣2.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4. 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一、 感觉的涵义1. 含义:感觉是个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2. 感受性:是指人的感官对各种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3.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 反比例关系4. 理解~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P965. 感觉的种类:①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②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6. 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UM P98 P997. 感觉现象 UM P101感觉后象;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二、 知觉的涵义1. 知觉:是个体信息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2. 感觉与知觉的关系:① 联系:二者同属于认识过程,他们都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 分,感觉越丰富,知觉越完整;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② 区别: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只和单一的感觉器官相联系,知觉是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的产生是由事物的性质引起的,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
3. 知觉的特征(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UM P1031) 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2) 知觉的完整性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完整性3) 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是,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4) 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 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4. 知觉的种类:①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 大小知觉 方位知觉 距离知觉② 时间知觉③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④ 错觉 :是对事物的一种不确定的知觉不同于幻觉,它是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 激的主观歪曲的反映 方向错觉 线条弯曲错觉 线条长短错觉 面积大小错觉第四章 记忆一、记忆的涵义1. 记忆:记忆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2. 记忆的基本环节:1) 信息的编码(识记); 机械识记 理解识记2) 信息的储存(保持); 相对而言的遗忘,是指对识记材料不能再回忆或再认。
3) 信息的提取(再认和回忆)影响提取的因素:a信息的保存是否巩固b提取线索的途径是否得当3.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来分:形象记忆、情境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根据记忆的方式分类:理解记忆、机械记忆根据记忆材料组织的性质分类:陈述性 程序性4. 记忆的品质 :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二、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注意 复述信息输入 ► 感觉记忆 ►短时记t ►长时记忆I J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感觉记忆:信息是以其物理特性来编码的短时记忆:容量为 7+-2个组块长时记忆:是以语义的形式编码三、 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1.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2. 影响遗忘的因素:(1) 记忆材料的性质(2) 记忆材料的长度(3) 个体的心理状态(4) 个体的学习程度3. 遗忘机制(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组织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1(简述干扰与遗忘的关系• 性质和时间上相互接近的经验,可以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干扰• 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 的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 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性质、难度、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巩固程度等条件制约• 首先,前后两种学习所识记的材料具有中等程度的相似性时,干扰最大;先后两种学习具有高相似或不 相似,则干扰则较小其次,如果先学习的材料或后学习的材料难度较大,抑制也较大• 第三,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间隔越小,干扰就越大• 第四,学习巩固程度越高,越能抵御干扰二)记忆的基本策略 UM P115(1)注意策略(2)复述策略(3)精细阐述策略(4)组织策略(5)提取策略 (简述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举例说明记忆过程常用的几种记忆策略• 记忆活动是由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相互联系的记忆系统组成• 这三个记忆系统在信息的储存时间、信息的编码方式、记忆的容量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三个系统的信息加工水平是不同的,感觉记忆的加工水平最低,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水平最高 信息的长期保持是在一定条件下,将信息由感觉记忆转入短时记忆,再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 记忆策略主要有:注意策略、复述策略、精细阐述策略、组织策略、提取策略等)四、运用记忆规律指导学生学习(1)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2)选择适当的记忆方法(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