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口地理学ppt.ppt

215页
  • 卖家[上传人]:简****9
  • 文档编号:98285960
  • 上传时间:2019-09-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3.27MB
  • / 2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 人口地理学 第一节 概述,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人口地理学是研究各种人口现象及其时空演变规律的科学研究核心是人口现象的各种地域差异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上,人口地理学为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实践上,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国家或地区人口政策的制定、劳动力利用和转移问题、人口迁移问题、区域规划、城市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二、人口地理学的发展,早期对人口现象的研究比较零散,最早将人口地理学作为体系研究的是拉采尔,其著作《人类地理学》探讨了地球表面居民的分布和集团;作为人类迁移结果的这些分布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自然环境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白兰士比较主要人口的分布、密度和流动,著作《人生地理学原理》论述地球上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区的形成及非洲、亚洲、欧洲的人口地理问题,编制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20至30年代,人口地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涉及静态的人口分布和动态的人口增长与迁移,着重从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方面来阐述人口地理现象 二战后人口地理学得到空前发展,对各国各地区的人口地理现象调查、研究,对理论、方法进行探讨。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新动态:研究重点从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方式和原因扩展到人口过程和现象的地域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内容越来越与当代人口、社会问题相关联,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加强 我国的人口地理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密度以及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 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土地密度、人口资源密度、人口经济密度等指标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2000年中国人口分布密度图,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 一般规律,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水陆之间不平衡 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2.南北半球、沿海与内地、高原与平原之间分布不平衡 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区域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公里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

      3.洲际分布不平衡,各大洲内部分布也不平衡 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0.49% 南极大陆面积广大,至今无定居居民 非洲内部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和南部的沿海地区 俄罗斯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 澳大利亚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4.人口分布具有中低纬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平原指向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来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地图上人类密集的地区称人类大陆世界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集中世界人口的2/3以上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雨林地区和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面积占2/3以上,人口却不到2%三、中国的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特点: 1.东南部人口高度密集,西北部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胡焕庸提出人口地理分界线,称为胡焕庸线,自黑龙江的黑河市到云南腾冲 2.人口集中在沿海地区,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距海岸线200km以内的人口密度为100人/km2, 1000km以上为5.2人/km2人口线,表 距离海岸不同距离带人口分布,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人口垂直方向上不平衡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区集中了全国人口的79.7%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是自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一)自然因素 1.气候 气温和降雨量对人口分布影响较大中低纬度地区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成为人口密集地区 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降水量极小,生存环境恶劣,成为无人区或少人区 热带雨林地区气温过高,降雨量过多,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地形,人口分布多在低平地区气温和气压都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3.土壤 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4.水体,水源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所需,还是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世界上许多城市沿河、沿湖、沿海分布 5.矿产资源 早期能源丰富地区成为人口密集区新资源、新材料的发现与利用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二)社会经济因素,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奴隶社会人口分布有了城乡之别,绝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封建社会农业发达地区人口稠密资本主义社会城市人口集中 2.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往往比较稠密3.经济活动方式,工业区一般比农业区人口稠密,农业区中的种植业区比畜牧业区人口稠密 4.交通运输条件 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许多城市是沿着主要交通线发展起来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和进步,使人类对土地和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开发历史较早地区人口稠密,开发较晚地区人口稀疏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口大规模移动 文化、风俗习惯、科技发展等因素对人口分也有一定影响第二节 人口增长,一、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出生数减去人口死亡数,即人口自然增长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一)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二)人口增长类型,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 也称“传统型”/“多产多死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宗教迷信和传统风俗习惯等影响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 也称“过渡型”/ “多产少死型”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生产活动对人口数量需求增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进步,人口死亡率锐减,而出生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也称“现代型”/ “少产少死型” 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科学文化水平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极大提高,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进一步下降,出现低自然增长率1949~199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及自然增长率(%),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机械增长指因人口的迁入和迁出引起的人口变动人口机械增长率即一定区域范围内,年内迁入和迁出人口之差占总人口的千分比。

      一些新开发或待开发地区,人口机械增长常常成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并构成人口增长的主体部分第三节 人口移动,一、概述 (一)概念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人口流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示意图,国际迁移 省际迁移 国内迁移 跨市县迁移 省内迁移 市县内迁移 按地理范围划分的人口迁移类型,,,,按迁移方向划分,,农村向农村,农村向城市,城市向城市,城市向农村,(二)重要性,人口移动是区域人口动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1.发达区域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市化,对城市和农村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现象 4.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源空间重新配置的前提条件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几次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迁移,十字军东征,欧洲各民族的大迁移,我国古代人口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近现代人口移动的规模迅速扩大,人口的主要流向是:欧洲人向新大陆迁移,非洲人作为欧洲殖民者的奴隶被迫向美洲迁移,印度人主要迁往东亚和东南亚,中国人迁往东南亚和北美洲,日本人迁往美国和拉丁美洲。

      二战前: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期,,,,,,,,,,,,,,,,,,,,,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中国,印度,非洲,日本,欧洲,美 洲,澳大利亚,,,,,,,,,,,,,,,,,,,,,,,,地理大发现以来,明朝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二、人口迁移的形式,(一)国际人口迁移 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的迁移活动有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之分 永久性移民是人口由一国迁入另一国后,改变了国籍或成为侨民二战前的国际人口迁移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非永久性移民是指暂时定居在移入国,一段时间后返回移出国的移民二战后的国际劳务输出属于这种类型,是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主要输出到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国际难民也属于非永久性移民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1.世界性国际人口迁移高潮已经接近尾声 2.国际劳务输出逐渐成为人口国际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4.发展中国家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突出 5.人口迁移流向表现为:欧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拉丁美洲由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仍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区 6.由穷国迁向富国二)国内人口迁移,指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移居现象。

      主要有三种形式: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和城市间迁移 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中原河南一带人“走西口”,迁往新疆、甘肃等地城市化过程中有大量的城乡人口迁移西南地区为人口净迁出区,东南沿海地区为人口主要迁入区主要因资源开发引起人口净迁入的省级行政区有山西和新疆在四大地区中,人口净流入量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人口净流出量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在四大地区中,相互之间人口流动总量最小的是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 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从流入区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三、人口迁移的机制,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一种反应 1.经济因素: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报酬 2.政治因素: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 3.国际战争或国内战争 4.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 5.生态环境的变化,各种自然灾害等第四节 人口构成,人口构成,又称人口结构,是指按不同属性规定的人口各组成部分在人口总体中的数量比例关系 人口构成分为自然构成、地域构成和社会构成。

      人口的地域构成实质上就是人口的空间分布 一、人口自然构成 是人口自然属性的反映,主要包括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性别构成1.人口年龄构成,反映了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或年龄组人口数量的比例关系 60岁以上的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的称为老年型国家——人口老龄化 2.人口性别构成 指一个地区两性人口数量的比例,常用性比例表示性比例为平均每100名女性人口所相应的男性人口数正常性比例在95-106之间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年轻型人口亦称增长型人口或扩张型; 老年型人口又称为减少型人口或收缩型人口 成年型人口又称稳定型人口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图,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二、人口社会构成,人口社会构成是人口的本质特征—社会属性的反映 1.人口就业构成 指经济活动中人口在不同行业或职业中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重心先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2.人口文化教育构成 是衡量人口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基本消灭了文盲,初级教育早已普及,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也很高,职业教育多样化 3.人口民族构成 指总人口中各民族人口的数量比例关系人口民族构成的差异对地区特征的形成有着重大作用和影响。

      第五节 人口的合理环境容量,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一、基本概念,1. 人口容量: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承载量) 2. 适度人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实际是一种处于“人口过剩” 和“人口不足”状态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