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16.3分式方程教案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doc
7页§§16.3 分式方程分式方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分式方程》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建立在整式方程基础上的学习;分式方程是方程模型的一种,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在数与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分式方程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更能充分体现数学的科学性,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计算能力,获得必需的数学能力.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知识技能:1.理解分式方程的意义.2.了解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3.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并掌握解分式方程的验根的方法.数学思考:数学思考:能将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用分式方程表示,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作用.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经历“实际问题——分式方程——整式方程”的过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进取心,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难点:难点:理解解分式方程时可能无解的原因.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上,明确了解整式方程的方法步骤后来学习分式方程.初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但是思维的严谨性仍相对薄弱,虽然他们喜爱学习活泼的内容,并乐于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但仍需老师引导其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式的意义,这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无解这一教学难点有很大帮助.三、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本节课是在七年级学过的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基础上,介绍分式方程及其解法,我采用“以旧推新”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双自主学习”理念,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采用互动式学习模式,用问题做载体,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辨析、反思、评价、质疑等活动实现互动,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四、教学过程设计四、教学过程设计(设计为 5 个环节)教学环节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创创 设设 情情 境境导导 入入 新新 课课问题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 20 千米/时,它 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 100 千米所用的时间,与以最 大航速逆流航行 60 千米所用的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 为多少? 分析:设水流的速度是 v 千米/时.填空:(1)轮船顺流航行速度为 20+v 千米/时, 逆流航行速度为 20--v 千米/时.(2)顺流航行 100 千米所用时间为 小时;(3)逆流航行 60 千米所用时间为 小时;(4)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10060 2020vv在学生完成填空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把实 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能否找到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于该题的理解是否有困难,应加以适 当的指导.通过实际问题引入, 说明数学来源于生 活实际,实际问题 需要进一步学习数 学,同时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通过问题填空让学 生理解实际问题的 分析过程v20100 v2060v20100 v2060归归 纳纳 定定 义义寻寻 求求 解解 法法议一议议一议 方程特征:10060 2020vv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归纳出:该方程的特征是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教师板演出分式方程的意义.想一想想一想 方程 x+(x+1)=是不是分式方程?1 31 6 归纳归纳 确定是不是分式方程,主要是看是否符合分式方 程的概念,方程中含有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有未知数, 像这样的方程才属于分式方程.由此可知:有理方程包 含整式方程和分式方程,分式方程转化整式方程.做一做做一做 在方程①=8+,②=x,③7 3x15 2x162 6x=,④x-=0 中,是分式方程的有( 28 1x 8 1x x 112x)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①和④解一解解一解 解方程1632 42xx讨论讨论 怎样解方程10060 2020vv鼓励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将分式方程转 化为整式方程,学生自然会想到去分母来实现这种转变.1、让学生自己解这个方程,并让学生说明方法,并验 证 2、你能结合解法,归纳出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做 法吗? 归纳上述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 以同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来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母的最简公 分母.让学生自己分析特 点给予定义,使学 生有成就感.增加体验,感受新知怎样解分式方程, 这是本节的核心问 题.这里又一次让学 生运用“转化”思 想.通过学生的讨论, 向学生渗透“转化” 的数学思想.试一试试一试 解方程=1 1x22 1x 1 与上题一样,让学生做,并验证4、比较,讨论让学生在问题中, 大胆尝试,激发求 知欲 .探探 究究 分分 析析解解 决决 难难 点点3、如何检验分式方程的解?4、总结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小组讨论. 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应下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数 学活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实践,解释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并懂得在解分式方程时一定要进行检验.师生合作形成共识:明确明确 因为 x=1 使原方程没有意义, 因此 x=1 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所以原方程无解(提示: 一元方程的解也可称为方程的根)①增根:将分式方程 变形为整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一个含有未知数 的整式,并约去分母,有可能产生不适合原方程的解 (或根) ,这种根通常称为增根.②解分式方程时必须 进行检验.③为什么会产生增根呢?对于原分式方程 来说,必须要求使方程中各分式的分母的值均不为零, 但方程变形后得到的整式方程则没有这个要求,如 果所得整式方程的某个根使原分式方程中至少有一个分 式的分母的值为零,也就是说使变形时所乘的整式的值 为零,它就不适合原方程,即是原方程的增根.④分式 方程怎样检验?将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 是否为零,如果为零,即为增根.体验教师与学生的 角色关系,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探究、并进行充分 的讨论,最后达成 共识.让学生在数学 活动中,通过积极、 有效参与,来达到 知识和能力,过程 和方法,情感和态 度三个维度的全面 落实.巩巩 固固 练练 习习拓拓 展展 提提 高高一、解分式方程:(1)623 xx(2)16 13 122xxx二、方程有增根,求的值.251 5xxmm练习一:由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同时找两名学生 到黑板上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 时帮助指点.学生做完后,同桌互相批阅. 练习二: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增根的话,增根是什么? 如何求出的值?m通过练习,巩固所 学知识. 采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方 式辨析,多角度理 解增根的意义和增 根产生的原因.总总 结结 反反 思思作作 业业 布布 置置反思: 在探索中遇到挫折,你是怎么办的?对自己在本节课的 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评价.本节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总结: 1、解分式方程的过程,实质上是将方程的两边乘以同 一个整式,约去分母,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 解,所乘的整式通常取方程中出现的各分式的最简公分 母 2、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检验时,可将转化 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所乘的整式(即最简公分母) , 看它的值是否为零,如果为零,即为增根,应舍去 3、、一个未知数的值是分式方程的增根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其值应是去分母后所得到的整式方程的根,其二是 其值应使最简公分母的值为零.作业:第 38 页第 1 题(1) 、 (2)题.使学生积极回顾,形 成知识体系,不同的 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和体验.复习巩固五、三点说明五、三点说明(一)(一) 、时间安排、时间安排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7 分钟2、 归纳定义 寻求解法—————————10 分钟3、 探究分析 解决难点—————————15 分钟4、 巩固练习 拓展提高—————————10 分钟5、 总结反思 布置作业—————————3 分钟 (二)(二)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设计意图16.3 分式方程(解法依据:等式性质等式性质)分式方程分式方程整式方程未知数的值检验 (增根增根要舍去)转化?转化?1. 体现本节课知识点 (1)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 (3)验根 2. 体现解题步骤 (1)去分母 (2)解整式方程 (3)检验 3. 体现两种检验方法 4. 体现课堂主线(三)(三)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 本节教材通过章前引言中的行程问题入手,学生依据相等关系得到分式方程,教师引导学 生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求解,并引导学生必须进行检验,教学中突出引导学生进行比 较探究,并进行充分的 讨论,统一认识.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和意义理解可能产生增根的 原因.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积极参与,有效参与来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保证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全面落实.60 20-v100 20+v=解:去分母, 两边同乘以(20-v) (20+v)得 100(20-v)=60(20+v)解整式方程得 x=5检验:将 x=5 代入原分式方程,左 边=4,右边=4,左边=右边 所以:x=5 是原分式方程的解【检验:当 x=5 时(20-v) (20+v)≠0,所以:x=5 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