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柱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推导.doc
3页1圆 柱 齿 轮 的 跨 齿 数 计 算 公 式 的 推 导周万峰1、标准齿轮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推导大家都知道,凡计公法线长度,则必须先计算跨齿数 k,然后才能计算跨 k个齿的公法线长度标准齿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为: 5.018 zk(直齿) (1).0n(斜齿) (1)式中 z为齿数, z为假想齿数, ntivz( nti之值可从手册上查出,亦可算出) 为压力角, n为斜齿轮的法面压力角教材、手册上都是给出该公式,并不说明它的由来那么公式(1)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还有个 0.5 呢?据笔者了解,使用公式( 1)的人一般都不管公式的由来,只是拿来使用而已今天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试将公式推导出来显然公式(1)不是笔者推导出来的,书上早就有这个公式了但始终未见哪本书上有原原本本地推导该公式的内容至于公式(1)原来是怎么推导的笔者不得而知笔者现将公式推导如下:众所周知,不论标准齿轮还是变位齿轮其公法线的测量点(量具卡脚与齿廓的切点)都应在齿高的中点部位而标准齿轮齿高的中点就是分度圆,故标准齿轮公法线的测量点应在分度圆上这样标准齿轮的公法线测量点就应以分度圆为准进行推导。
请看图 1 公法线测量图:AB 是跨 3 个齿测量的公法线长度 1A和 是齿轮的周节(分度圆上,相2图 1 公法线长度测量2邻两齿同侧齿廓对应点的弧长) BA2是分度圆上齿厚;而标准齿轮分度圆齿厚是周节的一半,即 0.5 个周节因此,当跨 3 个齿测量时, 对应着两个周节和一个分度圆齿厚,即2对应着(3-0.5)个周节所以,跨 3 个齿测量时, ( z036 是.5)-( 3602z一个周节对应的中心角的度数)当跨 4 个齿测量时, 对应着 3 个周节和一个分度圆齿厚,即 对应着(4-0.5)个周节;所以 当跨 5 个齿测量时, 2对.)-(4 0z应着 4 个周节和一个分度圆齿厚,即 2对应着(5-0.5 )个周节;所以依次类推,当跨 k个齿测量时, 2对应着( ).0k个周节,即0.5)-( 362z整理此式即为公式(1) 但需说明的是:对于 2的直齿轮而.k 言,它的公法线测量点没有一个是能在分度圆上的,都是在分度圆附近为什么呢?因为跨齿数 的计算值不可能是整数(见公式) ,而测量公法线长度时又必须是整数,所以才如此而斜齿轮通过调整螺旋角是可以使公法线长度的测量点正好在分度圆上的。
2、变位齿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的推导变位齿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今天可以说是形式多样,五花八门;如将教材、手册、科技书以及发表在刊物上的这些公式汇集起来,找出 10 个公式是费不了什么事的这些公式(包括教材、手册在内)经验证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有的是不尽合理的,有的是情况不良的有的虽然情况较好,但计算很麻烦笔者在此推荐一个情况较好而又比较简单的公式: 5.02cosar180xzzk(直齿) ( 2).rs0n(斜齿) (2)图 23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教材、手册都是给出公式,并不说明它的由来今天笔者将它推导一遍(显然公式不是我第一个推导出来的) ,请读者指正前面说过,不论齿轮变位与否,公法线的测量点都应在齿高的中点部位标准齿轮齿高的中点部位就是分度圆,故推导标准齿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应以分度圆为准而变位齿轮的分度圆已不在齿高的中点部位了,那么推导变位齿轮的跨齿数计算公式就不能以分度圆为准了,而是直径为“ xmd2圆”位于齿高的中点部位,所以就应以它为准了请看图 2:当为正变位时,公法线的测量点应在 B点,即在 “ xmd2圆”上那么只要算出 B点的压力角,然后代入公式(1) ,用 代替 ,公式就推导出来了。
请看图 2:ON 是基圆半径,O, 因为 cosb, ,zd将)(cosONbcosz代替 bd,将 z代替 d,代入上式,整理后则 )2()(arx ,将该式代入(1)式(用 代替 ) ,整理后即为公式(2) 说明:上面的文章于 2014 年 1 月 31 日已上传到“百度文库” ,截止到 2014 年 5 月 24 日其浏览量已有 64 次,下载 8 次但笔者发现文章中有的公式写法不规范为了向读者负责,笔者将公式不规范的写法改正过来,再次将其上传到“百度文库” 请读者见谅! 2014年 5 月 2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