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湖北省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试题库(有答案).docx
48页2024年湖北省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试题库(有答案)一单选题(共80题)1、课堂教学结构包括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课程表的编制和( )A.教学过程的规划B.教学内容的设计C.教学方法的实施D.教学方法的选择【答案】 A2、下列哪项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A.演示法B.实验法C.陶冶法D.启发法【答案】 C3、下列有关纯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熔点比生铁的低B.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速率比生铁的快C.在潮湿空气中比生铁容易被腐蚀D.在冷的浓硫酸中可钝化【答案】 D4、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时候,学生用辩论的形式讨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各离子的浓度大小的排列顺序是怎么样的?”教师通过这个过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即时表现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档案袋评价D.课堂练习评价【答案】 B5、重在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获取和加工化学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式是( )A.纸笔测验B.档案袋评价C.作业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答案】 D6、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化学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不包括( )A.化学课程的课时总数B.学生已有的认知特点C.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D.化学课程标准【答案】 A7、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工业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设计了问题“使用塑料制品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由学生分别代表化工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环保工作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这种教学方式属于( )A.科学探究教学B.小组讨论教学C.角色扮演教学D.社会调查教学【答案】 C8、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下列最恰当的是( )A.讨论法B.自学C.讲授法D.探究法【答案】 C9、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 )A.知道DH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 B10、 现代化学课程的理念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11、学生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教师会结合初中学过的四大反应类型的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其中运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 )A.反证B.归纳C.比较D.分析【答案】 C12、下列关于乙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可用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制取B.可由乙烯通过加成反应制取C.与乙醛互为同分异构体D.通过取代反应可制取乙酸乙酯【答案】 C13、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A.简约性原则B.安全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绿色化原则【答案】 C14、小明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方案,其中方案不合理的是A.见表格选项AB.见表格选项BC.见表格选项CD.见表格选项D【答案】 B15、教师在讲授“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因而可用于灭火”这一内容时.根据的思想是( )A.物质性质决定用途B.定性与定量的关系C.一般与特殊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答案】 A16、在讲解“电化学”内容之前.教师通过测试,对学生知识准备情况所做的评价属于(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形成性评价D.诊断性评价【答案】 D17、分子与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分子一定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中含有电子和原子核B.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但原子种类不变C.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组成的气体D.氧原子只能两两结合形成气体【答案】 D18、学生在对第三周期金属元素——钠、镁、铝等化学性质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第三周期元素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这种逻辑思维方法是( )。
A.类比B.演绎C.归纳D.分类【答案】 C19、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2倍,Y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Z2+与Y2-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W)>r(Z)>r(Y)>r(X)B.Y分别与Z、W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相同C.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W的弱D.Y的气态简单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答案】 D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石油的分馏和煤的干馏都是物理变化B.油脂、淀粉、纤维素都是高分子化合物C.酯类物质是形成水果香味的主要成分D.纤维素和淀粉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 C21、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 A22、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以下不属于教材分析内容的是( )A.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B.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C.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D.确定教材的教学目标【答案】 D23、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是( )。
A.可行性原则B.简约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安全性原则【答案】 C24、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 )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 A25、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是指( )A.化学实验科学化B.化学实验清洁化C.化学实验微型化D.化学实验简便化【答案】 B26、《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习情景素材”方面增加了要求学生了解“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有关规定”“富营养化污染与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等内容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是( )A.与时俱进,重点关注健康、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着力体现化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B.坚持能力为重,着重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C.着重突出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D.总体控制内容总量和难度,加强了学科和学段衔接【答案】 A27、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乙烯和苯都能使溴水褪色.褪色的原因相同B.乙酸和乙酸乙酯互为同分异构体C.油脂和纤维素都是能发生水解反应的高分子化合物D.甲烷、苯、乙醇、乙酸和酯类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答案】 D28、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
A.认识化学科学B.化学实验基础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D.物质结构基础【答案】 D29、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l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①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②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18种元素;③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④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③B.只有②③C.只有③D.只有③④【答案】 C30、下面不属于化学l的主题的是( )A.认识化学科学B.化学实验基础C.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D.物质结构基础【答案】 D31、“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B.探查学生的已有认识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答案】 B32、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菜肴香气扑鼻——分子是不断运动的B.双氧水分解成水和氧气——分子是可再分的C.压缩氮气——分子间是有间隔的D.冰与水的性质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答案】 D33、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 )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 A34、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观念改革B.教学方式的改革C.课程改革D.普及义务教育【答案】 C35、按照探究活动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可将探究教学分为( )A.实验探究、调查探究、讨论探究B.自主探究和指导探究C.课内探究、课外探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探究D.个体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答案】 A36、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A.设计教学目标B.设计教学媒体C.设计教学策略D.设计教学模式【答案】 D37、已知5KCl+KClO3+3H2SO4===3Cl2↑+3K2SO4+3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l2是氧化产物,K2SO4是还原产物B.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5C.H2SO4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D.1 mol KClO3参加反应时有10 mol电子发生转移【答案】 C38、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