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缝合方法对比研究.doc
3页两种剖宫产术腹壁切口缝合方法对比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髙,手术后伤 口的愈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术后伤口愈合快、疤痕小、 线头反应少•住院时间短等腹部切口缝合是外科的基本操 作之一,尤其是孕妇下腹部脂肪层很厚,术后易出现液化, 如何能在保证手术切口良好愈合的同时减少瘢痕,缝合的技 术和方法十分重要对此,将目前临床使用较广的腹壁切口 传统缝合法与皮肤连同脂肪层一次性立“8”缝合进行了初 步对比分析资料与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12月收治有剖宫产手术指征产 妇200例,无下腹部手术史估计皮下脂肪厚度>3cm,随机 分为两组,年龄21〜32岁其中100例采用皮肤连同脂肪 层一次性立"8”缝合(观察组),100例采取腹壁切口传统缝 合法,即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4号丝线间断褥式缝 合皮肤(对照组)手术医生均为同组医生麻醉:两组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手术方法:采用新式横切口剖宫产术[1],手术完毕后, 两组产妇切口均常规缝合至筋膜层观察组:用7号丝线、 大号弯角针,从切口下侧距切口 lcm处皮肤内进针,至同侧 皮下脂肪上1/3处出针,再从对侧〈即上侧〉皮下脂肪上1/3 处进针,穿过下2/3脂肪层达切口底部〈腹直肌前鞘〉不留 死腔,由底部穿透下侧皮下脂肪下2/3,于上1/3原针孔处 出针,再从上侧皮下脂肪上1/3处进针,于上侧距皮肤切缘 lcm处皮肤出针后打结。
共缝5针,底部不留死腔,止血彻 底,避免发生血肿对照组: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4 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皮肤,共缝5针缝合完毕后用敷料覆 盖切口并用腹带加压包扎,术后使用同一种抗生素预防感 染,3天换药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先进行方差 齐性检验(按双侧a二0.05为水准),方差齐时采用单因素方 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由SPSS统计软件完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 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P< 0. 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年龄、体重及手术情况: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和切口长 度无显著差别,总手术时间与切口缝合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 相比明显缩短,有著性差异切口愈合情况:对照组有6发生脂肪液化,其中5例发 生切口感染并切口裂开,5例出现线头反应,甲级愈合率 89%(92例),观察组脂肪液化0例无伤口感染裂开,甲级愈 合100例(100%),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3天换药后,基 本上于第5天出院,但对照组因伤口出现脂肪液化,需住院处理,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比明显延长,具有非常显著 性差异,见表2瘢痕情况:术后42天随访切口瘢痕情况观察组手术 切口愈合后皮肤平整,皮下无硬结;而对照组6例脂肪液化 及5例染裂开、5例出现线头反应的孕妇手术伤口瘢痕明显 大于观察组,其余孕妇手术伤口瘢痕与观察组相比差别不显 著,但皮下有硬结。
讨论产妇下腹部脂肪层厚,手术后易出现脂肪层液化传统 的皮肤、皮下脂肪用丝线分两层间断缝合手术时间长细菌污 染机会增加且对脂肪层干扰较大,术后易出现脂肪层液化,口组织暴露过久干燥,脂肪损伤过多和液化,线结多都能降低组织抵抗力,为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一旦感染换药时 间长,如不清除线头,伤口不易愈合,且可形成窦道管特 别是潜在感染的切口,如产程延长、宫内感染的剖宫产术, 更易引起皮肤切口感染内“8”字缝合法手术减少了上述 不利因素且不留死腔,拆线时脂肪层的缝线也一起随皮肤缝 线抽出该方法具有皮肤无线头反应、无硬结、无疼痛、疤 痕组织小,不易感染、术中省时且伤口愈合好等优点本文 观察组采用皮内连续缝合法,无脂肪液化发生,甲级愈合率 100%,也证实了这一点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徐田兰,王宏宾•腹壁横切口剖宫产300例体会[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3,10(9): 7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