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电大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答案绝对完整版.docx
23页第一题:RE:讨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答: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与政府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这种关系自中央银行制度产生依赖, 事实上即已存在中央银行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不受政府约束,或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 而应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独立的制定、执行货币政策,这就是当代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 则: (1)经济发展目的是中 央银行活动的基本点; (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符合金融 活动的规律 2.考虑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本所有权, 从二战以来,资本逐渐走向完全归政府所有的趋势, 即使资本归属私股的中央银行, 股东 也无任何权利干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业务经营,无权施加任何影响 (2)中央银行总裁 与理事的任命、任期及职权, 一般有政府部门或议会提名,由国家元首任命,任期与政府 任期接近 (3)法律 赋予中央银行的职责,多数赋予中央银行法定职责,明确在制定或执行 货币政策上,中央银行有相对独立性 (4)中央银行与政府的从属关系, 一般法律会 明确央行与政府的关系。
5)理事会中的政府代表,各国实践不同,结识也不相同政府代 表的存在与否会影响央行的独立性 3.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考虑央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执行的影响: (1) 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角度看, 保持央行独立性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的控制力, 增长对货币政策中介目的的有效性, 贸组织,会加强对货币政策的外在约束; (2)从 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者之中只能取其二,不可保持央行独立性会增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并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率;同时,加入世 汇率制度角度看,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 三者皆得这在经济上叫做“三元悖论”在汇率市场化的压力下,进一步提高货币的供应,保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提高汇率制度的 浮动性 (3)从货币替代的角度看, 货币替代现象存在于我国,并明显加剧,需要央行的独立性保证货币需求的充足 (4)从 货币政策传导角度看,央行的独立性,保证可以及时有效 的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简化制定和 执行货币政策的程序,缩短货币政策时滞,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假如央行相对独立, 则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必然更加及时、 有效第二题: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回答问题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报表项目xx年1月xx年2月国外资产89451.679280 8.54外汇88044.939140123货币黄金337.24337.24其他国外资产1069.5010 70.07对政府债权2856.412839.26其中:中央政府285 6.41283 9.26对其他存款性公司贷款6484.926521.34对其他金融性公司贷款2191 7.5121930.85对非金融性公司债权66.3466.34证券买卖730.92425.14总资产12150 7.77124591.47储备货币73380.488087855货币发行3023 6.4033 977.29金融性公司存款4294 3.034661 9.14其他存款性公司42817.4 946489.14其他金融性公司125.54130.00非金融性公司存款201.05282.12活期存款201.05282.12国库存款1290 7.8712 722.11发行债券23337.9 52092592国外负债926.20938.69自有资金219.75219.75总负债12150777124591.47(根据某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适当修改, “金融性公司存款”涉及金融机构缴存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
)考核目的: 通过度析上面的资产负债表,考察学生对中央银行资产与负责业务以及经营原则的理解和掌握要 求:①根据以上资产负债表,简述中央银行重要的资产、负债业务②试述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和一般限制性规定答:1、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重要有:中央银行贷款、再贴现、证券买卖、金银和贵金属业 务、外汇储备业务等2、 中央银行的负责业务重要有:货币发行、经理国库、集中存款准 备金业务等3、 中央银行业务经营原则:不以赚钱为目的、 不经营一般银行业务、 一般 不支付存款利息、资产具有最大流动性、定期公布业务状况、保持相对独立性4、 中央银 行业务的限制性规定:不得直接从事商业票据的承兑、不得直接从事不动产买卖、不得直接 从事不动产的抵押贷款、不得直接对公司和个人发放贷款、不得收买本行股票、不得以本行股票为抵押进行放款任务三;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取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钞票的方式保 存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由于准备率 通常依法规定,因此被称为法定准备率在实际应用中,存款准备金率并非单独应用,而是 根据货币政策的目的搭配其他货币调控工具使用。
而货币政策调控的目的,是要保持经 济发展、物价稳定、充足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货币流量和信用流量的平衡而这种 平衡通常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储备水准来实现1)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 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并影响货币储备量和货币基础2)贴现率—— 以影响 储蓄机构使用资金的成本,来影响贷款和投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基础3)存款准备金率 ——其变化会影响货币乘数4)证券投资透支比率——其变动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投资活 动初期,贴现政策是美国调节货币和信用流量的重要工具;后来,美国不断运用其它调节工具,但一旦发现公开市场操作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相一,且前者在实际调节中更具有弹性,而后者的“刚性”易导致直接的货币供应减少、出现经济不景气和随着高失业率时,1990 年12月,美联储取消了对所有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规定,在1992年4月,也将活期存款 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2%降到了10%加拿大、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干脆完全取消 了所有存款准备金的规定公开市场操作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发达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个货币政 策工具 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多于他国,重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 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八大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虽然我国在积极改革货币政策 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公开市场操作特别是在1998年至2023年处置亚洲金融风暴过程 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他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1) 货币政策工具太多,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2)自2023年 9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至7%之后, 一直到2023年6月25日,共上调存款准备 金率21次,达至17.5%既出现让人感觉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简朴的认知,又出现信贷 资产增长变慢,公司特别是中小公司经济不景气,随着部分公司倒闭出现较高失业率的“刚 性”结果;(3)更重要的是,在现代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重要货币政策工具的 选择及其运用,更多地应是按照市场化原则来拟定和执行,而非自身可调配的权力以公开 市场操作为主体,组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行,应当是我国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进行宏观调 控的一个方向 另一方面,单说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作用在于减少银行的可 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此举旨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克制货 币信贷过快增长2023年9月2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 点。
这已是央行2023年第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次数之多创历史之最 动用存款准备 金率在以往一般被视为货币调控的“猛药”但是,从去年开始,面对银行体系不断增长的流 动性,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控已渐成常态 央行在2023年第二季度货币政 策报告中称,上半年为加强流动性管理,已“基本上按照每月一次的频率”上调存款准备金 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作用是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 性央行表达,此举旨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克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这一说法与之 前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时的央行表态,没有大的差别 当前,流动性过剩矛盾已成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重要的目的还是冻结流动性当前货币供应量仍然高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抽走银行资金,减少放贷最有效的方法记录数据显示,2 023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8.48%,始终维持在高位;7月人民币贷款增长 2314亿元,创出历史同期新高;前7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达2.77万亿元,已是2023年全 年增长额的90%2023年9月2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央行将再次深度冻结银 行约千亿元资金截止2023年9月25日央行已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3.5个百 分点,合计冻结约万亿元资金。
普通类金融机构执行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将提高到12.5%, 已逼近2023来13%的历史高点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国内物价存在 不小上涨压力央行在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还进行了4次加息目前利率和存款 准备金率已成为央行对冲过剩流动性的常备手段,调整存款准备金也是为当前稳定物价所采用的一个措施任务四:①简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构成;②对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重要理论的内容进行概述;③提出自己对增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能途径的观点④字数不低于600字答:答: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逐步转化,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逐步 形 成“中央银行一货币市场一金融机构一公司”的传导体系, 初步建立了“货币政策一操作 目的一中介目的一最终目的”的间接传导机制, 其中操作目的为基础货币,中介目的是货 币供应量和贷款,最终目的则为GDP和 CPI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1.凯恩 斯学派的利率渠道传导机制理论该理论认为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枢,即 货币政 策工具的运用会导致货币供求失衡进而使利率变化,而利率的高低又会改变投资水平,进 而通过乘数效应实现对产出的调节 2.信用供应渠道传导机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利率不仅 影响资金需求,并且影响资金供应, 且后者决定了前者的信用可得性水平的高低用“木桶理 论”可形象地说明这一问题,“木桶 理论”认为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的高 度由此我们可以说当供应局限性,即信用可得性水平相对需求较低时,此机制有重要意义3.货币主义学派传导机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的作用并不像凯恩斯学派所认为的那样举足轻重该传导机制重要涉及两种效应: 一是资产组合效应的传导 机制理论认为资产的范围除涉及凯恩斯学派所定义的金融资产外还涉及实物资产和人力 资本 等形式, 而资产范围的扩大冲淡了货币在金融领域的可替代限度,由此货币供应量 的变化除 会通过影响利率水平进而间接影响总产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通过对实物资 产市场的冲击进而直接影响总产出 二是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 水平取决于他一生 的资源, 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会改变经济单位的金融财富水平, 进而 改变经济单位的支出水平,最终引起总收入的变动 4.股票市场渠道传导机制理论 该 理论认为货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