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蚂蚁-蚂蚁的“毒”性、采集和食用药用方法.doc
2页蚂蚁的“毒”性、采集和食用药用方法笔者曾深入盛产蚂蚁的云南、广西山区考察,有少数民族同胞“畏蚁如虎”,并说:“吃了蚂蚁一只脚,三年痨病跑不掉”某些群众有这种偏见不足为奇,有些学者也有此看法,究其原因,可能他们将草体蚁醛(柠檬醛)误认为蚁醛(甲醛) ,而甲醛是绝对不能口服的实际上醛类化合物很多,有些醛类如水合氯醛、副醛、乌洛托品是常用的口服药物,蚂蚁虽含极微量的蚁醛,但经食用、药用加工后几乎荡然无存了据我所知,我国十余种蚂蚁系列产品还未检出总醛和蚁醛超标的就我国的蚂蚁而言,可以断定 95%以上的品种是无毒副作用的有些蚂蚁含有臭蚁素及不利于人体的微量元素等,人们食用后恶心、呕吐腹胀、甚则皮肤过敏,不能食用和药物这类蚂蚁有其特征,奔跑时尾部高翘,有特殊的臭味,多数是黄色和红色的国外称“举尾蚁”,我国一些群众称翘屁股蚁、臭蚂蚁如果难以分辨,可采用土化验法,将生蚁或用开水烫死的蚁让小鸡或穿山甲吃,它们会“敬而远之”,则不可食用当然,有条件应该经化验分析后才能食用或药用,这样才不致于误食而产生毒副作用 因为蚂蚁的种类和居住的环境不同,采集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如亚热带的树蚁,可在竹杆上绑一刀头,将蚁巢直接砍下来,北方的蚁在地面上活动,用甜香食物引诱聚而采之,或捅蚁窝等,不可千篇一律、守株待兔。
关于蚂蚁食用、药用的方法很多,如炒、炸、烩、碾成而夹馅制糖、制点心、或掺肉末蒸丸子,用蚁卵制酱、制罐头等药用可微炒研面或根据病情佐中草药,浸酒等但这一切最好应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 蚂蚁化学成分的实验研究 美国、前联邦德国有关专家多多种蚂蚁进行了大量的分析,证明蚂蚁含有特殊的醛类化合物如从切叶蚁分析出柠檬醛(C10H16O) ,也称草体蚁醛,和人们早已知道的蚁醛(HCHO) ,又称甲醛是不同的从阿根廷蚁分离出胸蚁醛(C10H14O ) 、红蚁醛(C10H16O2) ,从小黄蚁属类的蚁分析出香茅萜,柠檬萜等,还有高能含磷化合物三磷酸腺苷(ATP) ,多种酶和辅酶蚂蚁的螯刺,含有蚁酸、生物碱、组胺、正葵醇、正十一烷醇、正十二烷醇医学家还做过动物实验,将一只蚂蚁的螯刺腺注入大白鼠,效果相当于6 个单位的效价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 10 年前一度认为草体蚁醛是蚂蚁主要药效与健身成分,因蚂蚁血液是白色的,认为是草体蚁醛通过深入研究,蚂蚁药效与健身成分现在看来是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并非单一成分的作用澳大利亚麦克利大学的贝蒂教授经过多项研究后宣称,蚂蚁之所以很少染病,是因为蚂蚁分泌的腊状物质中含有的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控制蚁群中的传染病之故。
她最近进行的最新研究还证实,这种“蚂蚁抗生素”也可以帮助人体抵抗多种致病微生物,对付真菌感染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特别明显 目前,实验研究分析证明:草体蚁醛(C10H16O)能使乙肝病毒某些抗原片段分解,亲和乙肝病毒,直接将其杀死,有能增强 T 细胞的识别和记忆功能,打破人体免疫耐受,阻断乙肝病毒 DNA 与肝细胞的 DNA 整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恢复机体迅速产生保护性抗体的能力,从而解决了乙肝治疗过程中反反复复,久治不愈的难题 蚂蚁是一种微型动物营养宝库和天然药物加工厂,既能健身又能治病只要严格挑选无环境、农药污染,无特殊气味(如举尾蚁)的蚂蚁,严格按照食品和药物的生产工艺加工,则无论食用或药用都是安全的蚂蚁分布广泛、资源丰富、繁殖能力强、周期短,不仅容易采集,而且可开展人工养殖在食品加工方面和药物制剂方面,应改进工艺,使人们乐于接受在基础研究方面应更深入一步,努力探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耐力、提高人体健康素质、抗衰老等科研课题实验证明,蚂蚁可“异病同治”,既是免疫抑制剂又是免疫增效剂深入研究,大力开发和应用蚂蚁是刻不容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