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民歌《诗经》中的陕西民歌范文.docx
4页陕西民歌《诗经》中的陕西民歌 西周时期,由于丰镐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诗经》中反映关中劳动、风俗、爱情以及社会、政治、军事方面的诗歌,占了绝大多数十五国风中的《豳风》和《秦风》,收录的关中民歌有17篇之多,内容涉及农业生产、战争、婚姻等方面 豳是周人的故地,即现在的旬邑、彬县一带周人在一代祖后稷、四代祖公刘、十三代祖古公父的带领下,勤劳耕作,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率先跨入农业社会,奠定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态势生活发展了,产品有了剩余,原始社会就产生分化,就产生了阶级和剥削现象《豳风・七月》就用现实的手法,描绘出奴隶们终年辛劳,却过着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括: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舜发,二之日秉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彼南亩,田唆至善 诗意是:七月天气转凉,秋风萧瑟,该到奴隶主发放衣服的时候,十一月和十二月都是寒冷的冬天,没有粗麻或粗毛织成的粗衣短衫,怎能度过寒冷的冬天?三月耕种,四月锄地,妻子和孩子送饭到田间,农官看到非常高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诗意是:春天阳光明媚,黄鹂呜叫。
女奴隶手提竹筐,前去采撷桑叶女人提心吊胆地采桑,害怕遇到奴隶主贵族家的浪荡公子而遭凌辱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新,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见,八月载绩载玄裁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诗意是:七月天气转凉,八月割苇子,蚕月挑选桑叶,用斧新砍去摘不到桑叶的枝条,摘取它的嫩桑七月杜鹃叫了,八月开始织造锦帛,染成黑、黄和鲜艳的红衣,全部归奴隶主贵族享用 诗的后四节叙写奴隶们在收获季节割麦收稻,筑场打谷,既紧张又辛苦,但收获的粮食全部进了奴隶主贵族的仓库奴隶主酿酒宰羊,终年辛苦的奴隶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即使在收获季节,奴隶们仍靠野菜充饥度日到了冬季农闲时节,奴隶们被迫进山打猎,获取狐皮,制成裘袍,献给奴隶主贵族,而自己则住的是四面透风的陋室即使在严冬,奴隶们还要到河里凿取冰块,贮藏起来以备奴隶主贵族在夏季消暑使用 《七月》是奴隶们在剥削压迫下的不平之鸣,同时也反映出西周发达的农业生产状况,是一首很有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代表之作 《秦风・无衣》是出征前将士相互鼓励的诗歌诗云: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歌意思是:谁说将没戎装你我患难与共,战袍共同使用国家兴兵打仗,你我修好武器,同仇敌忾,一起奔赴战场:这首诗歌表现了秦国战士团结互助、患难与共的团队精神和慷慨激昂、英勇赴战的精神风貌 《秦风・小戎》则是反映秦国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的一首诗歌诗歌以出征将士妻子的口吻,叙写秦军出征前的状况,抒发妻子关怀丈夫的心情首段描写秦军精美坚固的兵车,次段写高大肥壮的战马,末段描写锋利无比的武器,妻子虽然牵挂着出征的丈夫,又以丈夫为国出征感到自豪和骄傲,缠绵的儿女之情与豪迈的爱国之情融为一体,充分反映出秦国妇女深明大义的精神风貌 《蒹葭》是《秦风》中一篇凄迷动人的爱情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米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诗中的主人公情意无限,在秋水沙洲之间,苦苦寻找自己的情人,然而那情人却若即若离,仿佛处在虚无缥缈之间,令人可望而不可及这首诗格调之清新,意境之优美,为后世文人所赞叹。
《大雅》中的《生民》《大明》富蕴学术价值《生民》追述了周人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和后稷在农业生产上的贡献,等等虽然含有神话传说的性质,但也蕴涵了一定的历史事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鼓励农业生产的积极意义;而《大明》叙述了西周开国的历史,从王季娶太任而生文王写起,直到武王伐纣为止,这两首诗犹如史诗般地记录了这段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研究那个时期的社会提供了文字依据 (摘自《西安晚报》)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