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四组课文分享.doc
4页* 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四年级上册第三、四组课文 教学例谈 一、我的认识 1. 第三组教材特点整体情况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中外童话”一共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两篇课文为精读课文: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巨人的花园》、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去年的树》;另外两篇是略读课文:保加利亚作家埃林 彼林写的《幸福是什么》、中国作家吕丽娜写的《小木偶的故事》 除了《去年的树》这则童话之外,本组课文整体上篇幅都比较长,内容形象生动,适合孩子阅读 2.学生基础分析 “不是零起点”――童话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之前他们已经接触过很多课内外的童话,积累了大量对童话这种文体的感性认识所以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对童话这种文学题材的认识 3.单元学习目标 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 教材简析: 第9课: 《巨人的花园》 作者:英国作家王尔德。
“童话的完美之作” 主要内容: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他把孩子们再次赶出花园之后,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 第10课:《幸福是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写作故事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指引下去寻找什么是幸福十年后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第11课:《去年的树》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是一篇拟人体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
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 第12课:《小木偶的故事》 主要内容: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的体会 常见问题 问题1:本组课文人文气息浓郁,受此影响,教学重点容易忽略语文本体目标,一味地停留在对童话主题的感悟上;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感悟为主,朗读、练笔等语文实践活动安排太少――“无边感悟萧萧下,不尽人文滚滚来!” “新语文”倡导者,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指出:“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在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 童话是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样式,学生之前接触过大量的课内外童话作品,储存了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样的学习“不是零起点” 童话语言生动,故事浅显,读懂童话、理解主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难点。
具体问题表现为: 从文本的感悟、口语交际到小练笔、习作,过多地对童话主题含义进行感悟;对文本的人文内涵挖掘过深、过细;朗读活动安排太少,过于强调感悟和讨论;练笔等语文实践活动量太小,有的成了点缀或者调整课堂教学时间的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 例如:《去年的树》一课,很多老师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对文章所蕴涵着的主题的感悟,学生的感悟结果丰富多彩:诚信;友谊;环保;无私奉献…… 《巨人的花园》:把重点定位在对巨人那句话的感悟上:“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 这样的目标,学生经过简单的几遍朗读就能够做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度不大 问题2:教材中的教学目标比较宽泛,操作余地大,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造成教师对目标难以把握,各自的理解差别比较大,不够集中;目标的多样容易造成教学内容过多,没有重点,教学方法多样,不容易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益 以本组习作练习为例: 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学会自编童话或者续编童话,重点是能根据几种动物和几个物体展开想象 分析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 (1)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童话的语言来编写童话。
即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拟人、夸张等手法 (2)语言表达比较流畅,续编的故事能够与前文紧密联系,情节不能脱节,续写合理 (3)根据几种动物或者几件物品展开想象自编童话,只是一个对学生思维品质上的要求,或者说是对学生编写童话的方法上的要求 (4)这个习作目标还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好地把握几种常见的童话类型: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 (5)通过“我的发现”和“口语交际”等版块,我们可以梳理出本次习作要求还隐含着一个目标:能够有机地运用自己在阅读本组课文中的一些发现,但是要求不够清晰,不够具体 (6)续编童话和自编童话对学生能力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三、我的建议 建议一:充分挖掘文本中的语文本体目标 以第9课《巨人的花园》为例,我们可以发现文本中以下几个语文本体目标: 课文中对比的写法:景色描写的对比;巨人对待孩子们态度、情感上的对比等 语言的口语化特点:联系作家王尔德的生平事迹和他的其他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口才极佳、善于演讲的作家联系本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表达流畅,讲述性和口语化特点非常明显,读来非常上口《快乐王子》等作品) 语言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
……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 建议二:加强朗读和积累,感受作品的形象,寻找合适的切入口 四年级学生的主导思维是形象思维在学习童话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朗读,从而感受文本丰富的形象,进而品味作品的表达方式,积累精彩的语段,或者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等 《巨人的花园》关于景色描写的相关段落语言非常精彩,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的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想象当时的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想到的画面,通过朗读来感受由于巨人的态度不同而造成的前后景象的不同,背诵积累精彩的语段 《去年的树》运用白描的手法,文本中留下了很多空白通过四次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角色的情感变化明显: 第一次:好朋友之间依依惜别、难舍难分: 树(请求、期盼):“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语气坚决):“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第二、三次:鸟儿急切询问好朋友下落,心中焦急,逐渐失望 第二次(焦急地):向树根打听 第三次(更加急切):向门先生打听,门的语气则是很平常,因为在木材厂,被砍伐的大树是司空见惯的。
第四次:更加急切,更加忧伤,略带绝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角色形象情感的变化,补白心理变化,是本课教学的一个比较合适的切入口 建议三:适当进行背景知识渗透 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认识相关的背景知识有:童话的特点、类型和常用手法等,还有作家的生平事迹、写作风格以及其他的作品例如: 常用的写作手法:夸张、拟人、象征等 基本特征:幻想 童话的类型:根据人物形象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常人体童话、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 几种类型并不是泾渭分明,有时互相联系 建议四:制定合适的习作目标,构建有效的习作形式 第三组习作目标: 根据教材中的目标,结合文体特点和学生特点,我制定以下几个目标: (1)做到语言通顺、连贯,在编写的过程中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童话语言(拟人、夸张、象征,低年级从模仿起步),会用不同的对话形式写角色之间的对话 (2)大胆想象,注意续编故事前后联系 (3)能够通过童话表达真实的情感和比较积极的事物。
本组课文的主题的共同点) 习作形式:运用“小组作文”形式,合作作文 所谓“小组作文”,就是将班级中的学生根据小组整体作文能力均衡的原则分成以4―5个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异质小组(定期流动),然后以一周为单位时间进行自由轮流作文和互动评改,围绕一定的习作能力主题进行自主交流与评改,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奖励依据的一种作文教学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