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选读.pptx
14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4/26/202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老子,选读,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2.,约前,571,年至,471,年,曾做过周朝的藏室之史3.,老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4.,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5.,老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家学派,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老子简介,“,三教,”,指的是什么?知道来源吗?,儒家、,道教,、释(佛教)孔子所创,并非宗教,而汉儒为了抬高孔子的地位,把儒家学说渲染的像宗教一样,以先秦老子“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流派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被称为“道家”,老子哲学思想,,是,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汉代道教尊奉老子为道教的始祖东汉时传入我国的佛教,以其为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而简,称为释,道德经,,又名,老子,或,道德真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1.,道德经,分上下两册,,81,章;,前,37,章为,道经,,后,44,章为,德经,2.,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5000,字左右道德经,的版本及其作者,1.,世传的,老子,本,又称,道德经,或,老子五千言,,由,道经,和,德经,组成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历代多有注本2.1973,年长沙马王推汉墓出土之帛书,老子,(甲乙本),该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且在,德经,之前有约一万一千字,经学术界专家考订整理为,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四篇此为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最多的,老子,本3.1993,年湖北郭店楚墓出土之竹简本,老子,,分甲、乙、丙三册竹简,老子,的成书要早于世传,老子,和帛书,老子,这就把,老子,的成书从时间上大大提前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竹简,老子,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老子,本而,老子,的作者,竹简本可能为李耳所作,世、帛本则为太史儋所著老子对世界的影响力,1.16,世纪,随着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天主教传教士来华,,老子,一书传至欧洲17,、,18,世纪,欧洲哲学中开始出现老子的名字2.1817,年,法国学者朱利安出版了法文,道德经,3.1823,年勒木萨作,老子传,,称老子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有见识的伦理师、善言的神学家和形而上学家,”,,其风格与柏拉图一样崇高,,“,道,”,的概念与希腊的,“,逻格斯,”,相当。
在西方人眼里,老子是充满智慧的有着人格魅力的长者道德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托尔斯泰,对老子十分推崇,有人问他,世界哪些作家和思想家对他影响最深,他回答说,孔孟对他影响很大,而老子对他影响巨大他对,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日本著名神学家小希贞次郎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互相对立而体现,互相对立而产生,互相对立而形成,互相对立而存在,互相对立而和谐,恶,丑,就,善良的东西,形,/,美的,名,/,美好的东西,相跟从,版本对照,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良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这道理是永恒的。
版本对照,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顺应自然规律,自然生长,恩泽,占有,推动,因此,自居,失去,因为,版本对照,翻译,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版本对照,行不教之言,居无为之事,无为而治,功而,弗居,为而,弗志,作而,弗始,辩证统一,相,互,依,赖,完,全,对,立,先后相随,音声相和,高下相倾,长短相形,难易相成,有无相生,美丑善恶相反相成,文本研读,圣人,老子名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想一想?,我们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的“无为”并非也绝非无所作为,而是指顺应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而行。
他的精髓即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所以,可以说,老子的“无为”即是真正的“有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