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辅导基本理论与实践Word版.doc
19页教师心理健康基本理论与实践 教师心理健康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整个社会文明的推进、教师职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且对教师个体自身的专业成长、生命质量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开展教师心理的必要性 一、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念 学校中的教师心理健康应遵从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宗旨,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有赖于基本理论的建立,因此,以下几个问题必须予以明确 (1)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心理健康观和正确的教师观 教师首先是以人性为基本存在的个体,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个群体都普遍存在的教师若有心理健康问题根本不必有大惊小怪之举且教师是高应激群体,外在问题诱颇多,因而应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充分理解 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赋予了社会角色期望的“教师人”因此,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对教师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出发于教师的理想模式这样一个高起点,而是首先应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来看待 我们更应在关注教师工具价值的同时,立足于教师个体、教师的本体价值和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个体心理系统的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的正常运转,是一个由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不平衡态即是所谓的“不健康状态”,它是下一个平衡态的起点,由此构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心理运动过程心理健康就是这一机制的健全及其正常运转;心理不健康则是这一机制的指出运转受阻且不能依赖自身的力量再恢复到平衡态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在其本质上应与其他同辈群体一样,不应加入职业要求的成分,师德问题也不应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混淆 (2)要树立正确的教师心理健康观 它面向全体教师,促成教师成长,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中的教师心理健康具有发展性、预防性、维护性和教育性,且具较强的服务性它旨在促使教师自助能力的形成,但这又不同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基本上各方面都已成熟的个体,因此,更具有改造色彩维护性和教育性 (3)正确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诊断 教师心理健康中的诊断不同于病理诊断,更准确地讲,它是促进教师自我认识的手段调查者必须对心理测量、测量工具和施测群体有个明确的认识从事心理调查研究,其次,为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心理测量应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尤其应与访谈等质化研究方法结合,调查的结果也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数字性的参考整理为word格式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原则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目标应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建立一个目标体系,其本质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手段,其最主要的目标即总体目标是提高、维护全体教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这也适用于一切教师生涯发展、职业成长阶段的目标即适应与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使教师形成具备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符合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并具可发展性,且具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第二,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减少或避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使其具有自助能力,即自我心理调节平衡能力 第三,据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心理特点和职业特点,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达到自我人格完善与和谐,适应与发展良好 其次,教师心理健康目标还应有具体化的阶段性的分目标如针对教师生涯发展各阶段提出的目标,不同学校类别、性质中教师的心理健康目标,根据不同内容而提出的目标,如发展目标、自我完善目标、教学目标等,(还有待于规范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根据本校情况具体探索、制定) 目标体系应具有可行性和强操作性,能为广大教师所理解和接受在进行目标的贯彻与落实前,应让全体教师对此有个明确的认识和观念上的认同,以利于目标的实现目标的实现需全体教师的支持与积极参与 此外,学校教师心理健康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原则的制定需与学校心理健康的实质、宗旨和主旨精神相一致,且应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应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如下: (1)教师心理健康工作应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同步进行,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2)要把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预防结合起来,把一般性与特殊性、普及性与提高性、发展性与性结合起来 (3)坚持方法的多元化,坚持教育性与人性的结合每一种方式、模式或理论都各有其局限性教师心理健康应根据不同的教师个体、不同的问题,具体考虑应采用的方法或模式学校教师心理健康不是医学模式的治疗性的,也不具有完全的诊断功能它旨在预防、发展和维护 (4)面向全体教师,着重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每个教师都潜在着引发心理问题的诱因,每个教师都有权利得到心理健康的援助与支持虽说心理健康问题在教师中是普遍存在的,但那也只是潜在的问题每个教师都已成为心理成熟的个体,因而发展则意味着提高和进步、增强和完善人格,促进教师职业成熟程度和专业化发展,形成自助能力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核心不是健康问题而是职业成长问题 (5)立足于教师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特点 教师心理健康要取得效果必须依据主体的心理特点和职业发展特点教师主体具有个体特性和职业色彩 整理为word格式三、教师心理健康内容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为两个部分:发展性内容和预防维护性内容。
发展性内容前者主要着眼于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完善、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所必备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包括旨在增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素质与能力的形成 发展性内容的依据是现代学校教育对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旨在形成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内容,包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观念的确立和了解,对心理学基本理论、心理健康基本理论、 心理测量与诊断、现代教育理念和学生观、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的知识学习及文化心理素质、交往心理素养、的心理素质、教育人格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也包括教师教育能力的形成,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教育信念的形成 预防维护性内容 着眼于由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及其作为普通个体生涯发展中的问题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以及维护,旨在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价体系等 预防维护性内容的依据主要是,作为教师个体和一般普通个体心理健康的需要或标准旨在预防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减少教师职业成长的阻碍主要包括:教师生涯、生活、人格、人际和角色适应等具体内容有: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基本策略,如压力应对策略、心理防御机制的正确应用、对自身职业特点的认识及由职业所带来的心理问题的认识及其避免策略;对教师职业个体各方面的心理素质,如适应、需要、动机的了解;对教师应激及常见心理问题的认识和预防策略的了解,尤其是对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危机的认识和调适措施的了解;对教师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与咨询;个体生活应激性事件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维护。
的重点在于教师职业压力的预防和,即教师生涯如职业倦怠、角色所导致的适应不良的预防和维护其中在预防维护性上,心理诊断与测量是较主要的途径和手段,以便对问题进行预防性干预 四、教师心理健康与维护的途径 从教师个人层面看 1.形成教师个体自助能力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压力,而压力是造成身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压力,努力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技能技巧 (一)培养正确的压力观 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压力,更好地应对压力,消除由压力产生的心理负荷 整理为word格式①压力不可避免观要认识到在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在人生的历程中遭遇压力、挫折、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遇到压力的时候,不必抱怨,必须勇敢地面对 ②培养压力辩证观压力对人具有消极的作用,但也有很多积极的方面例如压力可以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生命活力等等所以,我们在看到压力的消极作用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③培养压力可控观人是万物的主宰者,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压力的即使靠我们的主观努力不能完全消除压力,但也至少可以减轻压力造成的伤害程度树立压力的可控观念,勇敢地面对压力,接受压力的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是有效应对压力的先决条件。
(二)改善自我观念 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清楚全面的认识,对自己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克服自高自大、妄自菲薄等不良心态,处理好人际关系、教师应努力从多侧面、多渠道了解自己,要积极从周围的环境中提取有关自我的真实反馈,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过分地夸大自己的优点,用优点去掩盖缺点,另一种是过分地强调了自己的劣势,看不到自己积极的一面,行动时因自卑而畏缩不前这两种情况都是对自身实际心理状态的歪曲,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要改善自我观念、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象、改变对自我的不恰当的认识,必须处理好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关系 现实自我,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评价; 理想自我就是自己希望自己要成为的样子 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距离过大的人,总是追求完美,总是给自己设置过高的、力所不能及的目标因而,不管他已经取得多大的成功,他总是不满足,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他总是有失败和挫折的感觉,总是使自己陷入自卑和焦虑之中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距离适当的人,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立恰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所以,他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不断地增强自信自尊,从而使自己已有的良好的自我意象更加巩固、深化,而良好的自我意象又能促进个体才能的充分发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此外,要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象,还应无条件地接受认同自己的教师身份、自己的职业,职业是个体社会性自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个体自我价值充分实现的根本途径因此,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同程度,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影响个体的自我意象所以,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从中获得成功的快乐,提高职业的满意度 (三)正确应对挫折和压力 仅仅正确认识压力还不够,还必须学会驾驭压力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 心理挫折是指人们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干扰而产生的一种焦虚、紧张、愤懑或沮丧、失意的情绪的心理状态心理挫折是一种主观感受教师要学会正确对待心理挫折,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妥善的方法: 自我克制控制由挫折引起的情绪波动,尤其要控制消极激情,不急躁,不消沉,泰然自若,尽力改变不良心境(理智法、转移法、幽默法、升华法、音乐法等等,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恢复身心平衡状态 情绪合理释放如心中有苦闷,可向同事倾诉,甚至可以在亲朋好友面前大哭一场,诉说心中的委屈,以减轻精神压力与积郁的愤懑情绪,从而得到安慰和同情; 升华当个人在较低层次的需要或目标受挫折时,把它转到较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中去。
例如:有的教师遇到婚姻失利或不能参加进修等不如意的事情,并不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把全副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忘却个人烦恼; 代偿指某方面需要或目标受挫折时,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从而获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