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心理学十大效应[一类严选].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452341345
  • 上传时间:2023-10-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8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挥了作用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后来,人们把像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二、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概述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原理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三、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启示“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这一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比方说,你分别到两位朋友家做客朋友甲的家里窗明几净,地板上一尘不染如果他忘了给你准备烟灰缸,你一定会在点烟之前请他帮你找一个烟灰缸,而决不忍心让烟灰落在光亮的地板上而朋友乙的家里是随处可见的尘土和纸屑估计你也懒得要朋友给你找烟灰缸了,而是任由烟灰飞散,或是直接把烟蒂扔到地上了四、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经典例子在犹太经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多与优秀的人交往,多受他们的影响,能让你变得更优秀如果你已经很优秀了,再与优秀的人交往,那么你们就能产生共生效应,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走到一起并创立了微软就是最好的例证1968年,保罗·艾伦与比尔·盖茨相遇于湖滨中学,艾伦比盖茨年长两岁,他丰富的学识令盖茨敬佩不已,而盖茨在计算机方面的天分又使艾伦倾慕不已就这样,他们成了好朋友,随后一同迈入了计算机王国艾伦喜欢钻研技术,他专注于微软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创新,盖茨则以商业为主,他一人包揽了销售员、技术负责人、律师、商务谈判员及总裁等职在两人默契的配合下,微软掀起了一场至今未息的软件革命有人说,没有比尔·盖茨,也许就不会有微软,但如果没有保罗·艾伦,比尔·盖茨也没有今天的成就他们能走到一起,并非偶然,比尔·盖茨说过:"有时决定你一生命运的在于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换句话说,你与怎样的人交往决定了你的未来所以,请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努力加入优秀者的团队,让自己在那个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成长从他们的经历中,你既可以学到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吸取失败的教训,这会使你变得更优秀。

      五、登门坎效应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实验: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同类实验: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根据"登门坎效应",教师所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不同素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的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即"跳起够得着"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远 期目标和近 期目标结合起来,将较高的目标分解成若干层次不同的小目标,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一旦实现了一个小目标,或者说迈过了一道"小小门坎",我们的教育前景就宽阔得多了比如,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我们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从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据自身问题制订一个时间段(一周、半月或一个月)养成一个好习惯的目标如养成"不随意发脾气"、"抓紧时间做事"、"倾听别人说话"、"不随地扔垃圾"、"勤于思考"、"聚精会神听课"、"做题仔细认真"等等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便会功到自然成还有,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切忌急于求成、"恨铁不成钢",而要富有爱心和欣赏心,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和发展潜力,对他们作出积极的、鼓励性评价,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祝福,都可能换起他们的自信,使他们看到自身发展的希望,从而积极健康成长。

      再有,课堂提问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一步步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六、首因效应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如果一个人在初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人们就愿意和他接近,彼此也能较快地取得相互了解,并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和表现的解释反之,对于一个初次见面就引起对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难以避免与之接触,人们也会对之很冷淡,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在心理上和实际行为中与之产生对抗状态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它主要是获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表情、姿态、身材、 衣着打扮等方面的印象,判断对方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人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七、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清晰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近因效应 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

      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八、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晕轮效应愈来愈多地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上,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各种组织决策上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相关实验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